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PBMC) NF-κ 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NF-κ B活性检测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 Iκ Bα蛋白及其磷酸化产物采用蛋白印迹 ,抗 dsDNA抗体、 IgG、 IgM测定采用 ELISA方法。结果 SLE患者 PBMC NF-κ B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活动期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05), SLE组 Iκ B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5) ,活动期患者低于缓解期 (P< 0.05)。 SLE组 Iκ Bα磷酸化产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 ,活动期患者高于缓解期 (P< 0.05)。 NF-κ B活性和 Iκ Bα磷酸化产物均与抗 dsDNA抗体、 IgG和 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 ,而与 IgM无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 PBMC存在 NF-κ B信号通路异常活化 ,且与抗 dsDNA抗体、 IgG分泌密切相关。检测 SLE PBMC内 NF-κ 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 SLE疾病活动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甲基结合蛋白MeCP2与mbd2在SLE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基结合蛋白MeCP2及去甲基化酶mbd2基因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RT-PCR方法检测SLE缓解期、活动期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MeCP2及mbd2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活动期、缓解期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MeCP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缓解期患者PBMC中mbd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 = 12.8,P < 0.01);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mbd2表达显著高于SLE缓解期(t = 20.0,P < 0.01)。SLE患者PBMC中mbd2的表达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37,P = 0.0001)。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mbd2的表达与MeCP2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550,P = 0.0222)。结论 在正常情况下,MeCP2和mbd2的表达相互制约,在SLE患者中这种关系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催乳素(PRL)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抗体和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用催乳素(PRL)和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和植物凝集素(PHA)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测定PBMC分泌的IgG型抗体和抗dsDNA抗体。结果 ①10-9mol/LPRL可刺激SLE患者的PBMC增殖。②10-9mol/L的PRL分别可以刺激SLE患者PBMC分泌IgG型抗体和抗dsDNA抗体,且活动期患者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正常人对照(P<0.01)。③PHA+PRL、IL-2+PRL刺激SLE患者PBMC分泌IgG型抗体和抗dsDNA抗体分别显著高于PRL组(P<0.01);抗IL-2抗体+PRL组低于PR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PRL组与PR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RL能够刺激体外培养的SLE患者PBMC分泌IgG型抗体和抗dsDNA抗体;PHA、IL-2与PRL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单抗,多抗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和20例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活动期SLE及非活动期SLE患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SLE患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血清TNF-α与sIL-2R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检测SLE患血清TNF-α与sIL-2R水平,可作为监测SLE患病情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斑点金免疫渗滤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EE)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我们先前的研究提示抗鸡卵核42000蛋白可与大部分SLE患者中的自身抗体特异性反应,本研究以该蛋白为待测抗原建立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并检测了191例治疗前后的SLE患者血清、198例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72例,硬皮病48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78例)和10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以抗鸡卵核42000蛋白特异性IgM和IgG的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指标评价其对SLE血清学诊断的有效性。结果本方法用于SLE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24%(180/191 SLE患者血清呈阳性反应)和100.00%(所检测的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均呈阴性反应)。在174例(71例活动期,103例非活动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阳性的SLE患者中,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IgM、IgG的GMRT均显著下降(P值均〈0.01)。且IgM的GMRT下降幅度较IgG的更大。结论以鸡卵核42000蛋白为抗原的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对SLE血清学诊断敏感特异,抗鸡卵核42000蛋白特异性IgM水平的检测在疗效评定方面优于对相应IgG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探讨LFA-1与SLE的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30例SLE患者(SLE组)和24例正常人(对照组)的PBMC,用抗人CD3-FITC和抗人CD11a-PE对其进行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11a的表达率。结果 PBMC CD11a的表达率对照组为68.21% ± 4.58%,SLE组为73.74% ± 7.89%,活动期组为77.11% ± 7.46%,稳定期组为69.33% ± 6.27%,SLE组PBMC CD11a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活动期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CD11a的表达率与其采血时的SLEDAI呈正相关(r = 0.64,P < 0.01)。结论 LFA-1的过表达参与SLE的发病,并与疾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一核细胞Fas和FasL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相应配体FasL的表达水平及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Fas和Fas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asL的阳性检出率为91.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30%),差异非常显著(P<0.01);Fas的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as和FasL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Fas和FasL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增加有关,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平表达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增加有关,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两者的比值以及同临床 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和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TNFα、sTNFRI及sTNFRII水平,同时检测其它免疫项目。结果:①SLE患者血清中sTNFR I、sTNFR II、TNFα水平及sTNFR I/TNFα和sTNFR II/TNFα比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sTNFR I与sTNFR I与sTNFR I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8,P<0.01)。②PBMC培养上清液中TNFα、sTNFR I及sTNFR I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且与血清中的TNFα和sTNFR II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0.73;P<0.01)。③TNFα与感染有平行关系,而sTNFR II同临床症状评分呈相关(r值分别为0.69和0.75)。结论:SLE患者sTNFR、TNFα水平及sTNFR I及炎症方面发挥作用,sTNFR I及sTNFR II对于监测SLE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明显优于抗dsDNA抗体等指标。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P-10,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肾损害、抗dsDNA、补体C3和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IP-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1),肾损组高于无肾损组.血清IP-10水平与SLEDAI(P<0.01)、抗dsDNA抗体滴度对数值呈正相关(P<0.05),与C3(P<0.01)、白细胞计数(P<0.05)呈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P-10水平有可能作为狼疮活动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D38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3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抗双链DNA(dsDNA)抗体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活动期SLE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38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结果:SLE病人PBL CD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CD38的升降与抗dsDNA抗体的水平呈正相关(r=0.68),结论:CD38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它可以作为反映病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数目与CD34膜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和14例正常人外周血CD34+ HSC/HPC,分析CD34+ HSC/HPC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4平均荧光强度,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15 ± 0.10)%和(0.09 ± 0.07)%,低于正常人对照组[(0.37 ± 0.17)%,F = 17.18,P < 0.01],而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1,P > 0.05);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抗原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1.35 ± 19.2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7.43 ± 7.57,F = 3.13,P < 0.05),而稳定期SLE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3,P > 0.05)。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百分比与血清IgG水平呈负相关(r = -0.588,P < 0.01),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补体、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数减少,并且CD34抗原表达增加,提示SLE患者HSC/HPC功能存在异常,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转录因子Aiolos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19例SLE活动期患者及13例SLE稳定期患者PBMC中转录因子Aiolos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对SLE患者Aiolos蛋白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BMC中转录因子Aiolos蛋白表达相对值正常对照组为0.81 ± 0.09,SLE组为0.56 ± 0.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LE活动期组(0.52 ± 0.14)与稳定期组(0.65 ± 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转录因子Aiolos蛋白的表达与SLEDAI呈显著负相关(r = -0.6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转录因子Aiolos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自身抗体、病情活动性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新鲜PBMC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按文献方法计算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结果:SLE患者BPMC凋亡率升高,并与SLEDAI高度正相关(P<0.01);自身抗体种类的多少与PBMC凋亡率、SLEDAI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PBMC凋亡与其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粘附分子和炎性细胞因子与SLE发病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双荧光染色法,检测了SLE患者淋巴细胞表面CD11a、CD54的表达,同时用放射性免疫法(RIA)检测了血清TNF-α和IL-8的水平。结果表明(1)SLE患者的血淋巴细胞表面CD11a,CD54的表达和血清TNF-α、IL-8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且活动期患者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2)SLE伴皮肤血管炎患者淋巴细胞表面CD11a,CD54的表达较SLE不伴皮肤血管炎患者显著性升高(P<0.01);(3)SLE患者血清TNF-α与IL-8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SLE患者淋巴细胞表面CD11a与CD54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11a,CD54的表达和血清TNF-α、IL-8的水平均可作为SLE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C1q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及抗C1q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水平。结果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其抗C1q阳性率及三种抗体的协同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三种抗体均与SLEDAI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抗C1q抗体试验效能优于抗核小体抗体与抗dsDNA抗体。结论三种抗体与SLE及LN的活动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较好的辅助判断SLE特别是LN的活动及严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逆转录PCR(RT-PCR)检测12例活动期SLE患者、9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2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维A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ORγt)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组、非活动期SLE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方法)和校正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ett's T3)进行分析.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6±0.44,0.65±0.25,0.22±0.08,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86,P< 0.01).其中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组(F=2.453,P<0.05)及正常人对照组(F=6.504,P<0.05),非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F=3.343,P<0.05).SLE患者RORγt mRNA表达水平和SLEDA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p=0.623,P< 0.01).结论 证实SLE患者存在Th17细胞极化现象,拮抗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能减轻SLE的免疫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受体BAFF—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分别检测28例SLE活动期患者及24例SLE稳定期患者PBMC中BLyS与BAFF—R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21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同时将两者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LE活动期、稳定期患者PBMC中BLyS与BAF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活动期患者的表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BLyS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P〈0.01),BAF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SLE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LyS及其受体BAFF—R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的表达水平,探讨BLyS及BAFF-R与SLE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60例SLE患者(其中病情活动期34例,稳定期26例)、5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BLyS mRNA、BAFF-R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BLy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PBMC中BLyS、BAFF-R mRNA及血清中BLy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4.02、14.6、9.56,P值均0.01);活动期BLyS mRNA及BLy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t值分别为2.26、3.96,P值均0.05),BAFF-R mRNA表达在活动期和稳定期之间没有差别(t=1.49,P0.05)。SLE患者BLyS mRNA及BLyS蛋白水平均与SLEDAI积分和血清IgG水平呈正相关(P值均0.01),BAFF-R mRNA水平则与SLEDAI、IgG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SLE患者BLyS mRNA、BAFF-R mRNA、BLy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Ly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活动,表明BLyS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和发展,并为监控SLE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