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觉障碍是脑性瘫痪(脑瘫)常见的合并损伤。Pharoah等报告严重视觉障碍的发生率是8.9%,可因眼部病变引起,更多为脑损伤所致121。本文分析13例合并严重视觉障碍的脑瘫患儿的临床特征、视功能及神经发育改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视觉功能障碍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有些病例可继发于眼科学异常,如继发于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等,但更多的患儿是由于其中枢性视觉通路损伤所引起。各种各样的视觉功能异常阻碍了患儿姿势控制、认知及精细技能的发展,对其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汇总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拟对脑瘫患儿合并视觉功能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等问题进行阐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患儿的视觉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出生前或围产期未成熟脑受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有其他损伤,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障碍等。其中视觉障碍是脑瘫常见而重要的合并损伤.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及以后的认知有不良的影响。重视视觉损伤并进行视功能正确的评价,将其作为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积极促进视功能恢复和改善,对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有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史鸽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41-114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的方法,旨在减轻患儿的伤残程度。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压氧及予以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加用Vojta手技的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性瘫痪(CP)合并重度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取孕11周正常发育人胚胎前脑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为人神经干细胞球,并经前囟穿刺注入7例严重视觉障碍CP患儿的脑室。结果移植后,4例患儿在很短时间即出现视觉功能改善,伴有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功能核磁的改变。结论人NSCs移植对部分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是导致脑瘫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视觉障碍即所谓的脑性视觉损伤是PVL常见且重要的合并损伤,对患儿早期智力发育及日后认知水平均有不良影响,而早期进行视觉功能及其可塑性评价对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康复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PVL患儿脑性视觉损伤及其可塑性的功能影像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是导致脑瘫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视觉障碍即所谓的脑性视觉损伤是PVL常见且重要的合并损伤,对患儿早期智力发育及日后认知水平均有不良影响,而早期进行视觉功能及其可塑性评价对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康复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PVL患儿脑性视觉损伤及其可塑性的功能影像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对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学习障碍(LD)患儿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对48例共患ADHD和LD患儿进行治疗。采用脑电反馈仪检测脑电波功率比值,采用持续注意测验检测注意力,采用瑞文推理测验评价智力,采用酶联夹心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浓度。结果治疗后患儿θ/B、θ/SMR值较前明显下降(P〈0.01),漏报数、错误数、反应时间较前降低(P〈0.01),智商较前改善(P〈0.01),血清β—EP浓度[(180.29±32.38)pg/ml,(191.01±22.85)pg/ml]较前升高(P〈0.01)。结论脑电反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共患ADHD和LD患儿的脑电异常、智力、注意力,且对脑电异常改善作用无左右脑半球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惠佳  覃蓉 《现代康复》2000,4(12):1873-187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和中枢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0~9个月的100例脑性竣痪患儿和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合治疗,结果:早期二预的患儿经过3~6个月,平均4个月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达96%,年龄越小正常化率越高,人:对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正规康复方法可以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康复训练对脑损伤患儿视觉反应时的影响及其在残疾儿童脑功能评价和康复疗效分析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为51例脑损伤患儿,对照组为29例正常儿童,均进行光刺激的复杂视觉反应时测试,并比较观察组康复训练前、后的反应时成绩。结果观察组训练前各项反应时成绩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1)。训练后观察组的反应时成绩则明显改善(除左侧第二反应时),第一反应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障碍的观察组患儿训练后反应时的改善程度最明显。结论脑损伤患儿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均有异常,但经过训练后可有明显改善。反应时作为一种简单、易测、灵敏、客观的神经心理活动指标,在残疾儿童高级脑功能评价和康复疗效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讨论脑性瘫痪儿童的不同类型及围产期高危因素与其合并视觉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4年12月确诊的125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眼位、眼运动功能、眼底、屈光度等视觉功能及其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125例患儿中,存在视觉障碍的53例,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2.40%;其中斜视4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34.40%;屈光不正39例,占31.20%;眼球震颤21例,占16.80%;眼球运动异常14例,占11.20%;眼底异常10例,占8.00%。合并的视觉障碍中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4.40%和31.20%。2痉挛型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60.94%,较其他组增高(χ2=8.56,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分别为53.16%和42.19%,也均较其他组增高(χ2=9.32,P0.05;χ2=8.63,P0.05)。3早产儿组视觉障碍发生率为45.90%,高于非早产儿组(χ2=5.766,P0.05)。4低出生体重组(BW2.5kg组)视觉障碍的发生率为57.14%,高于其他组(χ2=18.35,P0.05)。结论:1脑性瘫痪儿童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以斜视与屈光不正发生率最高。2痉挛型脑瘫患者视觉障碍发生率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斜视率、屈光不正发生率也高。3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脑性瘫痪儿童中,合并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应及早随访予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主要致残性疾病,由于肌张力异常导致肌肉协调运动障碍,除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外,26%~100%的患儿合并口运动功能障碍,并因此造成进食困难、言语构音障碍,影响儿童的营养、体格发育以及语言发展。本文对脑瘫患儿进行口咽运动及进食能力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及婴儿期内发生的脑的非进行性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继发于脑功能障碍,患儿常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失调,手足徐动和肢体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手-臂强化训练(HABIT)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6岁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HABIT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估2组患儿患手的整体功能,同时采用PDMS-2量表的精细运动评估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测试对患儿的双手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UEFT评分和PDMS-2量表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分别为(42.76±1.78)分和(16.85±1.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ABIT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作业疗法(OT)对脑性瘫痪(CP)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 对62例CP患儿进行OT治疗,于入院后1周内进行ADL初评,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进行ADL训练;于出院前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儿的ADL评分明显提高(P〈0.01),障碍程度明显减轻(x^2=10.48,P〈0.01).总有效率87.1%。结论 OT治疗能有效提高CP患儿的ADL。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新的量化评估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刘振寰  朱小宁 《现代康复》2000,4(9):1310-1311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量化主估问题。方法 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后分别用修订的小儿脑性瘫 运动评价量表(G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20d后,脑性瘫痪患儿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均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90d后,脑性瘫痪患儿第2、3、4功能区得分、实际得分和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以上)。结论 该量表有较好的敏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在国内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智力障碍是小儿脑性瘫痪(cereloral palsy,CP)的常见症状。有报道,CP患儿合并智力障碍的比例达74.5%,重度CP患儿合并智力障碍者更高达90%。CP患儿合并智力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低下,应知应会的能力绝对落后于同龄儿。智力障碍能导致其他各项能力减低并进而影响小儿总体发育水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头部穴位按摩治疗促进患儿智力的发育。提高小儿CP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脑性瘫痪(CP)患儿遵医行为因素,寻找应对方法,以提高患儿遵医行为。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确诊为CP患儿100例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患儿、患儿家属的一般情况、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结果:影响脑性瘫痪患儿遵医行为主要因素有经济、信心、影响工作等。结论:分析影响脑性瘫痪患儿遵医行为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以提高CP患儿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神经功能障碍特征:26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视觉障碍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可见视敏度降低、屈光参差、斜视、视野缺陷、立体视觉障碍、眼底结构异常、眼球震颤等。其中约3/4的脑瘫患者视敏度降低,斜视的发生率为39%~50%,眼球震颤为9.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低出生体重等为脑瘫患者视觉障碍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