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俐玲  郭志娟 《九江医学》2005,20(3):101-101,103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嗜铬体等)的肿瘤,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临床表现高血压和代谢的改变,发作时症状严重,给病人带来严重威胁。治疗需切除肿瘤,但麻醉及手术中血压波动大,故麻醉和手术期间有很大危险性,手术前需进行妥善准备及护理。我院自1998年以来,治疗嗜铬细胞瘤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非典型嗜铬细胞瘤及其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  相似文献   

3.
董峰 《甘肃医药》2012,(9):678-679
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瘤等,属于肾上腺素能并起源于交感神经胚的一类肿瘤,由于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临床上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以及代谢紊乱等症状。通过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间位腆苄胍(~131I-MIBG)体内示踪,利用核医学显像技术,能显示嗜铬细胞瘤的部位。适用于有典型临床症状而B超和CT均未发现的肾上腺素能类的肿瘤。特别对多发、异位或转移性的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髓质增生,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特异性在95%以上,对神经母细胞瘤诊断的特异性可达100%。具有简便、安全、特异和准确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嗜铬体(Organ of Zucker-kandl)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成团聚集之处。据文献报导,90%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而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见于腹膜后。胸腔内嗜铬细胞瘤则极少见,绝大多数是在手术或屍体解剖时方得到确诊。作者等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是交感神经系统其它部位亦可发生.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嗜铬体,膀胱等,约占15%.我院2001年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7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儿茶酚胺生物合成中,多巴胺—β—羟化酶(DBH)促使多巴胺β位上羟化而形成去甲肾上腺素。见图1。它在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DBH存在于肾上腺髓质嗜铬颗粒和交感神经末梢的贮存囊泡内。交感神经兴奋时 DBH 与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细胞外溢方式,成比例地同时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许多学者认为血浆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功能性肿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90%以上为良性,该瘤细胞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阵发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以及一系列代谢紊乱征候群,病情凶险,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手术并发症多,有一定的风险[1].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能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尤其在麻醉诱导插管、肿瘤探查、剥离时易发生高血压危象,严重心律紊乱,切除肿瘤后又可能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其手术安全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现对2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肿瘤切除的麻醉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及误诊概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Pheo)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 ,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以及微量的多巴胺 ,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肿瘤分泌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量、比例及释放发生有关[1] ,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不典型病例及无症状的静止型病例极易发生误诊。本文复习近年文献报道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Pheo,以增强临床医师对各型Pheo的诊断意识 ,减少误诊误治率。1 Pheo误诊情况概述Pheo因发生部…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多发生在年轻人。大多数为良性肿瘤,约6%~10%为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及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嗜铬细胞是分泌和贮存儿茶酚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索)的场所。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和阵发性高血压及多个器官功能和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阵发性高血压,有头疼、头晕、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增多及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对手术的变化观察细致,处理及时,则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术前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肿瘤组织能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使患者外周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容量减少而导致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患者常发生高血压危象。其发生机制是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和循环儿茶酚胺过多,发作时,血压急剧升高,可高达300/200mmHg,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等组织内,亦偶见于膀胱壁、脾、卵巢、睾丸等处,多为良性,10%的嗜铬细胞瘤为恶性,大小差异很大,大者易发现,瘤体通常为4.0~5.0cm,大小与症状不一定有关系。症状为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有阵发性加剧。本文总结25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声像特征与探寻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超声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断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髓质主要由交感神经节细胞和嗜铬细胞所组成.从内分泌学角度,只有嗜铬细胸具有内分泌功能,它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均属儿茶酚胺.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交感神经系统在发病中可能参与促发和维持血压升高的作用。在儿茶酚胺(CA)生物合成中,多巴胺—β—羟化酶(DBH)是促使多巴胺β位上羟化而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酶,见图1。它在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DBH存在于肾上腺髓质嗜铬颗粒和交感神经未梢的贮存囊泡内。交感神经兴奋时DBH与去甲肾上腺素一起通过细泡外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阵发性高血压,有头疼、头晕、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增多及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对手术的变化观察细致,处理及时,则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嗜铬细胞瘤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主要变化或危险是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急升骤降和心律失常。现报告1例嗜铬细胞瘤经后腹腔镜切除术的麻醉经过及体会。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能持续或间断地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物质如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代谢紊乱.约85%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故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增高的血压使得该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做好手术期血压的监测和护理对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杨林  周方钧 《吉林医学》1993,14(2):69-70
<正> 嗜铬细胞瘤(PHEO)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CTCL)的肿瘤,它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中。由于肿瘤细胞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临床上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代谢紊乱症状群。其心血管表现中以高血压较为突出,可并发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梗塞、休克及猝死等。一、高血压综合征 (一)阵发性高血压型本型约占1/3。阵发性血压升高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在较短期内有大量CTCL释放入血所致。由于E作用心肌,使心输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上升。但  相似文献   

19.
血浆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由交感神经、肾上腺體质合成与释放,是神经递质之一,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因此、测定人血浆中儿茶酚胺(catechol amine,CA)含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临床某些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类癌瘤等的诊断与预测工具。国内外有关CA测定方法报道甚多,有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放射酶法、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等(High  相似文献   

20.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也可发生于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分,如嗜铬体,肿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细胞较大,为不规则多角形,胞浆中颗粒较多,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细胞相似,细胞可被铬盐染色,因此称为嗜铬细胞瘤。患者受精神刺激、剧烈运动或瘤体被积压、手术剥离时,大量儿茶酚胺间歇进入体循环,可产生严重的高血压危象,当瘤体切除后,由于儿茶酚胺等骤然消失,可发生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