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聋哑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现状及相互关系,为其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P)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男=5.99,t女=5.47,P<0.01),神经质(N)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男=-7.11,t女=-3.35,P<0.01),男性内外向(E)得分明显低于常模(t男=-4.86,P<0.01),女性内外向(E)得分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t=4.21~12.74,均P<0.01);SCL-90若干因子与EPQ中P、N分量表呈正相关(r=0.16~0.31,P<0.05,P<0.01),与E分量表呈负相关(r=-0.19~-0.35,P<0.05,P<0.01).N、E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 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情绪稳定,男性较为内向,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且较多地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性、内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蒋灿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2):215-217
探讨高校学生生物反馈指标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更好提升生物反馈训练效果积累资料.方法 对招募的重庆科技学院76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测试和人格及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肌电生物反馈(EMG)平均值与EPQ中的N因子,SCL-90中的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36~0.300,P值均<0.05),EMG标准差与EPQ中的P因子、N因子,SCL-90中的总分、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7 ~0.325,P值均<0.05),与EPQ中的E因子呈负相关(r=-0.252,P<0.05).EPQ中的N因子对EMG平均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 =0.300,P<0.01),SCL-90中的恐怖因子和EPQ中的P因子对EMG标准差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分别为0.293,0.271,P值均<0.01).EMG标准差的高分组在EPQ中的P分、N分和SCL-90量表中除了强迫因子以外的其他所有因子和总分上均高于低分组(t=2.105 ~2.988,P<0.05).结论 肌电平均值与标准差同诸多心理健康指标和人格特征关系密切,肌电标准差比肌电平均值更能判断个体由SCL-90测评出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抽取ADHD儿童60例和正常对照儿童60例,由儿童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60例ADHD儿童的父母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父母共240人同时完成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结果 ADHD 组儿童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因子得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而内外向性(E)和掩饰性(L)两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组父亲的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掩饰性(L)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DHD 组母亲神经质(N)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掩饰性(L) 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显示,父亲E分与ADHD儿童的P分呈负相关;母亲P分与儿童E分呈正相关,父亲L分与儿童E分呈负相关;父亲E分、母亲E分与ADHD儿童的N分呈负相关,母亲N分和父亲P分与其呈正相关;父母亲个性特点各因子均与ADHD儿童的L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DHD儿童及其父母的人格有一定的特征,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学生个性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能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1 083名回、汉2族中学生的个性分析,由学生自填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问卷),对量表维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男、女中学生在P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E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远大于女生。N分分布方面,女生总体水平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P维度,回、汉族中学生在E、N、L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族学生在E分及N分的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L分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族学生的L分远多于汉族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个性有一定民族和性别上的差异,为了中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发展,家长、心理卫生及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现状,探讨中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其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孤独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感知的同学关系问卷和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1 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9.1%的中学生正处于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感知的同学关系与学校满意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445,0.408,P值均<0.01).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R2=0.282,P<0.01),学校满意度在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当前中学生的孤独问题不容乐观,其感知的同学关系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学校满意度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在广州市番禺区抽取5家企业和4所高等学校食堂的农民工518名,应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结果]调查农民工518名,SCL-90总分、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偏执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人际关系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P<0.01);EPQ量表的P分、E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N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EPQ量表的N分和P分与SCL-90总分、各因子分呈正相关,L分与SCL-90总分、各因子分呈负相关,E分与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呈负相关。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的P分和N分均高于无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L分前者较后者低。[结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移情量表及UCLA孤独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4城市949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中学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孤独感与认知移情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5.86,3.25,-3.54,P值均<0.05),除认知移情外,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中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认知移情得分低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4.49,2.69,-8.02,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与孤独感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8,P值均<0.01),与认知移情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25,P值均<0.01).认知移情在孤独感与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6%,19.2%.结论 孤独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受网络欺凌与实施网络欺凌,还可以通过认知移情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促进该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新疆喀什地区2 24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924名为留守儿童.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为(80.52±10.23)分,非留守儿童为(85.51±1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0,P<0.01);男生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与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留守儿童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及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及总分与孤独感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因子中情绪控制、积极认识和家庭支持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孤独感,解释孤独感65.01%的变异量.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存在密切联系,改善儿童的心理弹性将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市流水线作业工人人格特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 应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OSI)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某市452名流水线作业工人进行测试.结果 EPQ量表的N分与职业应激因素、躯体不适、行为类型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6、0.202、0.164,P<0.01),与心理卫生水平评分呈负相关(r=-0.196,P<0.01);P分与职业应激程度、躯体不适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8、0.218,P<0.01),与工作满意感、应付策略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6、-0.140,P<0.01);E分、L分与行为类型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9、-0.138,P<0.01);E分与应付策略评分呈正相关(r=0.176,P<0.01),L分与职业应激程度、躯体不适、对周围事件的解释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9、-0.140、-0.111,P<0.01,P<0.05).结论 具有神经质倾向、精神质倾向和性格内向的个性特征者对职业应激因素的负性主观评价更多,其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