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适形放疗后导致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适形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包括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化疗、化疗方案、化疗周期数、是否内分泌治疗、处方剂量以及照射野面积等因素进行分析,筛选与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乳腺癌实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4.67%。筛选并确定接受化疗、合并糖尿病、化疗周期≥4、处方剂量≥50 Gy以及照射野面积≥120 cm2为乳腺癌适形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接受化疗、合并糖尿病、化疗周期≥4、处方剂量≥50 Gy以及照射野面积≥120 cm2为乳腺癌适形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考虑与放射性肺炎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魏洁  王军  吕星旺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488-1491
目的 探讨适形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收住肿瘤放疗科并完成根治性放射治疗的8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共41例。其中适形调强放疗18例,常规放疗23例,总处方剂量DT 48~69 Gy,24~34次完成。统计2组的近期、远期疗效、症状缓解率及毒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分析比较生存率。 结果 适形调强组、常规放疗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60.9%(χ2=4.308,P=0.04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和9个月,其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4.4%(8/18)、21.7%(5/23)和16.7%(3/18)、4.3%(1/23)(χ2=5.919,P=0.015)。适形调强组症状缓解率83.3%(15/18),常规放疗组症状缓解率82.6%(19/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1)。在毒副反应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食欲减退,2组均未出现3级以上放疗反应。 结论 对于8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中、晚期肝癌进行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62例分为A、B组,A组22例先行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再行三维适形放疗(22例),照射方式:2 Gy/次,1次/d,5 d/周,剂量次数20~30次,计划肿瘤剂量为40~60 Gy,总疗程4~6周;B组40例单纯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A组CR2例,PR11例,CR PR 59.1%;B组CR 0例,PR13;CR PR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4).肝脏急性不良反应A组1级3例,2级1例,无3、4级不良反应.B组1级2例,无2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不增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不同放疗方案[化疗+放疗+化疗(46例)、化疗+放疗(37例)、单纯放疗(27例)]、受照剂量[≤50 Gy(83例)、>50 Gy(27例)]以及照射野(锁上野46例、腋锁野32例、胸壁野23例)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情况。结果不同治疗方案(化疗+放疗+化疗,化疗+放疗,单纯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照剂量(≤50 Gy、>50 Gy)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P<0.05);照射野不同(锁上野、腋锁野、胸壁野),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照射野、受照剂量不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比较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及常规放疗在靶区剂量及正常重要组织保护上的的优劣。方法:采用Cadplan6.4.7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计划的总剂量均设定为50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常规(RT)、适形(3DCRT)和调强(IMRT)放射治疗计划的95%体积GTV剂量分别为:(47.46±2.02)Gy、(48.12±0.78)Gy和(49.20±0.37)Gy,IMRT优于其他两种方法(P<0.01);3种放疗计划的95%体积PTV剂量分别为:(30.07±7.74)Gy、(45.44±1.35)Gy和(47.98±1.39)Gy、3DCRT和IMRT优于常规放疗(P<0.01);3种放疗计划的CI值分别为(0.38±0.18)、(0.75±0.14)和(0.96±0.07),其中IMRT计划的CI值最高。RT、3DCRT和IMRT计划的全肺V20分别为(21.63±6.26)%、(35.81±13.21)%和(32.95±10.93)%,3DCRT与IMRT与常规放疗相比总肺接受≥20Gy的照射体积增加了(P<0.05)。RT、3DCRT和IMRT计划的脊髓剂量及心脏剂量均在脊髓心脏耐受剂量范围以内。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靶区适形度和靶区剂量上均优于常规放疗,在正常组织剂量上与常规放疗相比无明显差异。调强放疗在靶区适形度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大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期和Ⅲb期)行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DT:48~52.5 Gy/12~15次),放疗后1月复查胸部CT分析客观有效率(CR+PR)和局部控制率(CR+PR+SD)。中位随访20月后,观察1年、3年生存率和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毒副反应。30例行常规分割剂量(DT:60 Gy/30次)的对照分析。结果 放疗后1个月观察大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75.0%(36/48)和46.7%(14/30)(P>0.05)。局部控制率(CR+PR+SD)分别为:89.6%(43/48)和83.3%(25/30)(P>0.05)。2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2.9%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27.1%,16.7%(P>0.05)。1~2级放射性肺炎和1~3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5.8%和47.9%,无3~4级晚期放射性肺炎和3级以上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大分割适形放疗可以提高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毒副作用未明显增加,是否能提高远期疗效和合理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放疗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及其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年12月至2001年12月,183例肺癌患者于海军总医院和解放军第一○七医院进行常规放射治疗,放射剂量为2 Gy/次,1次/d,5次/周,总剂量为50~70 Gy.结果: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19例,发生率为10.4%;照射55 Gy以下、55~65 Gy、65 Gy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8.7%、15.6%;平均照射面积120 cm2以下、120 cm^2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8.5%、11.9%.本组肺炎经治疗缓解率为84.2%(16/19).结论: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常规照射剂量和照射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经合理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及体征,但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8.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放射治疗反应.方法:选择96例初治食管癌患者,分为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43例和常规放疗(CF)组53例.CF组2.0 Gy/次,5次/周,总剂量50~68 Gy;3DCRT组先常规放疗20 Cy,方法同CF组,然后改用三维适形放疗,2.0 Gy/次,5次/周,总剂量 50~70 Gy.结果:3DCRT组和CF组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93.0%、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9,P<0.05).3DCRT组和CF组的1、 2、 3年生存率分别为72.1%、48.8%、32.6%和56.6%、32.1%、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09,P>0.05 ).3DCRT组1、 2、 3年局控率分别为72.1%、60.5%、53.5%,CF组的分别为62.3%、4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P<0.05).2组患者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59,P>0.05),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9,P>0.05).结论:3DCRT能提高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局控率,未提高中期生存率,放疗毒副反应可耐受,远期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程加速与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结果和毒副反应。方法:食管癌患者80例分为两组:(1)常规分割组:采用常规放疗42例,常规分割2Gy/次,1次/天,5次/周,DT:44Gy/22次/4.5周完成;根据CT片再在模拟机下定位,设两背后斜野或前后对穿斜野,完全避开脊髓,追加剂量DT:20~26Gy/10~13次/2~3周完成;(2)适形放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8例,以真空体模固定,仰卧体位,先常规放疗,方法同常规组,DT:440Gy/22次/4.5周完成,然后采用三维适形放疗,CT定位,3Gy/次,1次/天,5次/周,追加剂量DT:27~33Gy/9~11次/2~3周完成。结果:随访率97.5%,常规组和三维适形组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2.8%、35.7%和73.6%、55.3%,其中1年局部控制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3%、35.7%和68.4%、52.6%,常规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15例(35.7%),1~2级18例(42.3%),3级9例(22.0%),无4级损伤。放射性肺炎0级19例(45.2%)、1~2级16例(38.0%),有3级以上的8例(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分割放疗剂量和照射面积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及治疗效果。方法:海军总医院放疗科和解放军第一О七医院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6月,对120例肺癌患者进行超分割放疗,剂量为1.0~1.25Gy/次,2次/d,间隔6h,5d/周,总剂量为50~70Gy。结果: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14例,发生率为11.6%;照射55Gy以下、55~65Gu、65Gy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67%、9.52%、16.60%;平均照射面积120cm^2以下、120cm^2以上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62%、13.20%。本组肺炎经治疗,缓解率为85.71%(12/14)。结论: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随超分割照射剂量和照射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其发生率不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常规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经合理治疗,症状和体征可得到明显的缓解,但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探讨放射性肺炎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对46例NSCLC患者实施调强放疗。观察DVH参数中分别接受5、 10、 20及30 Gy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体积百分比(V5、V10、V20及V30)和全肺平均照射剂量(MLD),并对肺受照体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NSCLC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7.0%(17/46),其中0级(无放射性肺炎组)29例(63.0%),1级12例(26.1%),2级5例(10.9%),无3、4和5级放射性肺炎发生, 肺V5、 V10、V20、V30和MLD分别为53.34%、43.12%、24.15%、15.36%和16.02 Gy。放射性肺炎组患者V5、 V10、V20、V30和MLD分别为57.81%、48.91%、31.34%、17.83%和21.71 Gy,无放射性肺炎组患者分别为49.81%、39.78%、21.82%、13.12%和13.71 Gy,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调强放疗治疗NSCLC可以较好地保护肺组织,且DVH 中V5、V10、V20、V30和
MLD等参数能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 是分析放射性肺炎(RP)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全程三维适形放疗的62例病人,所有病人都接受了全程三维适形放疗,每天1次,每周5次,每次分割剂量2Gy,总剂量为60~70Gy,放射性肺炎分级标准为RTOG/EORTC,采用回归分析放射性肺炎和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如平均肺体积(MLD)、V20、V30以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考虑了临床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部位、KPS评分和附加化疗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30例(48%)为0~1级(0级:12%,1级:36%)、32例(52%)2~3级(2级:47%,3级:5%).在回归分析中,所有DVH参数都与放射性肺炎有关(P0.004~0.007).其中影响最大的为NTCP和V30.结论 NTCP和V30是预测接受了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放射性肺炎的最好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胸上段颈段食管鳞癌调强放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对胸上段颈段食管鳞癌局部控制、生存情况及放射性损伤。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调强治疗组26例,使用拓能公司Venus调强放疗计划系统,5~7野动态调强,2.0~2.4Gy/次,5次/周,TD:60~66Gy;常规治疗组20例,2.0Gy/次,5次/周,TD:60~66Gy。结果1年局部控制率调强组和常规组分别为65.38%(17/26)60%(12/20),χ2=0.1407,P〉0.05;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3.85%(14/26);40.0%(8/20),χ2=0.8685,P〉0.05,两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16/26),46.15%(12/26)和55%(11/20),35%(7/20);卡方值分别为χ2=0.1993、0.5801,P值均大于0.05。两组放射性食管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级以上放射性肺炎调强组和常规组分别为7.69%(2/26);45%(9/20);χ2=8.648,P〈0.05。结论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相比,局部控制和生存稍有优势,而二级以上放射性肺损伤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方法:7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分组治疗。A组采用常规放疗加化疗,共30例,放疗量60~66Gy,B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化疗,共30例,放疗量64~70Gy;C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加化疗,共12例,放疗量70~76Gy。3组均采用铂类联合诺维苯方案化疗1周期后放疗,放疗结束后再化疗3~5周期。结果:A组有效率(CR+PR)43.3%,B有效率70%,C有效率83.3%,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A组1年生存率40%(8/20),B组为66.67%(12/18),C组为100%(4/4)。B、C组合并后的1年生存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组的骨髓抑制等基本相同;放射性食管炎:A组56.7%,B组43.3%,C组2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急性放射性肺炎:A组56.7%8,B组33.3%;C组16.7%。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与常规放疗联合化疗相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轻、病人容易耐受等特点;适形调强放疗在不增加放疗副作用的同时,能够提高1年生存率和靶区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将26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次肿瘤剂量2-4 Gy,总剂量可达50-54 Gy。单次剂量2-2.5 Gy时一周5次;单次剂量3.5-4 Gy时一周3次。对照组使用常规放射治疗。两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相同,分割剂量2 Gy。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治疗后1个月疼痛缓解分别为11例和7例(χ2=11.56,P〈0.01);体重增加分别为10例和7例(χ2=6.12,P〈0.05);Karnofsky评分上升分别为8例和5例(χ2=5.5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灶缓解情况分别为84.6%和53.8%(χ2=7.04,P〈0.01),毒副反应率分别为15.4%和46.2%(χ2=6.48,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61.5%和38.5%(χ2=5.54,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进行不同分剖剂量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中段食管癌均为首治病例。分为常规分割剂量组(CFRT组)21例、大分割剂量组(LFRT组)17例及后程加速超分割剂量组(AHRT组)14例.前两组全程采用兰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进行治疗,后一组先行常规放疗后再行适形放疗,处方剂萤为65—70Gy.照射剂量参考线为90%等剂量曲线。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不同阶段复查CT及食管钡透。三组进食改善率和近期有效率均为100%.且均未出现放射性肺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在CFRT组为57.1%(12/21).LFRT组为82.4%(14/17).AHRT组为71.4%(10/14)。晚期食管并发症发生率在CFRT组为23.8%(5/21)。LFRT组为70.6%(12/17),AHRT组为21.4%(3/14),主要包括食管狭窄和溃疡,出现时间为放射治疗开始后4—14月。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可降低正常组织副作用。后程加速超分割和常规分割剂量适形放疗是食管癌的主要放疗方式,大分割荆量放疗不适于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可以增加晚期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最甚至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晶  孙建国  孙洁  明华  崔天祥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12,41(11):1065-106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所致放射性肺炎(RP)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接受初次肺部3DCRT的肺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放疗物理参数,随访期限至少6个月,RP根据影像学检查及RTOG标准明确,分析上述因素与大于或等于2级RP的关系。结果入组122例患者中21例发生RP,其中9例发生于放疗中,12例发生于放疗后5个月内。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肿瘤部位(P=0.017)、合并慢性肺病(P=0.044)、放疗前阻塞性肺炎(P=0.000)、照射体积(P=0.000)、照射野的最大直径(P=0.002)、照射野数目(P=0.014)、病侧肺组织平均肺受量(MLD)(P=0.049)及全肺MLD(P=0.0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放疗前阻塞性肺炎和照射体积是RP发生的显著相关因素(P<0.05);放疗后有效率为87.7%,1年生存率为88.52%。结论 RP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放疗前阻塞性肺炎和照射体积较大的患者应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二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74例食管癌患者行3DCRT放疗(3DCRT组),并与同期行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F)(CF组)放疗的7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放疗近期有效率为82.7%,其中3DCRT组放疗近期有效率为86.2%,CF组放疗近期有效率为7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27)。两组患者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45),两组患者血液毒性反应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P=0.023)。3DCRT组和CF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7%、43.2%、23.9%和61.4%、33.5%、17.4%,3DCRT组1、2、3年生存率高于CF组(χ2=3.89,P=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不同放疗方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分别为0.038、0.026)。结论 3DCRT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肿瘤靶区周围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患者血液学毒性反应,明显提高食管癌的局控率及生存率,临床分期、不同放疗方式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