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56例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常见有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物、抗菌药物,包括-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中药制剂,如双黄连等,患儿有应用相关药物史,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皮疹、瘙痒、恶心、食欲不振、黄染、肝肿大等.给予停用致病药物及保肝、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药物热(drug-fever)的临床特征,为药物热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2006年期间明确诊断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药物热的病例,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药物热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有多种伴随症状,也可以单纯以发热为表现,所有病例体温均在停药后48h内下降,无任何后遗症.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药物热临床常见,尤其常见于氧哌嗪青霉素,临床有一定难度,容易漏诊、误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2004~2006年我院β-内酰胺类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妙 《中外医疗》2008,27(14):119-120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4年至2006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销售金额.构成比.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使用逐年上升,青霉素类呈逐年下降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呋辛使用金额居前列.结论 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总体稳定上升,但个别品种有滥用现象,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1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 抗菌药物及其选用原则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有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及喹诺酮类(氟哌酸、氟嗪酸).  相似文献   

5.
方晴霞 《浙江医学》1997,19(2):125-12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抗感染药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趋广泛,耐药菌越来越多。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效性急剧降低。其中一些虽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但由于肾脏中存在的肾脱氢肽酶的降解,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开发酶抑制剂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几种应运而生的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 1.安灭菌:又称奥格门丁(Angmentin),是由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以2:1所组成。克拉维酸对耐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强力抑制作用,与阿莫西林联用,可使阿莫西林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耐阿莫西林的脆弱拟杆菌、变形菌属、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敏感,临床用于许多重症感染如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等。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如发生荨麻疹和严重的麻疹样皮疹时,则应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 参照近年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综合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探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临床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是合理的,此外对于部分疾病实施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结论 抗生素药物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物作用特点各不相同,两者联合应用是合理的,且面对某些混合感染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类药物 ,在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新生儿体内酶系统不完全 ,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较弱 ,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肝、肾重要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等原因 ,所以新生儿感染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新生儿期肾功能尚不完善 ,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β-内酰胺类及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使用时药物应减量 ,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对肝脏损伤大 ,如用药剂量大 ,用药时间长 ,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β-内酰胺类药物致白细胞减少患者再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影响因素,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 将白细胞减少治疗转归后再次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病人共70例,将其分为β-内酰胺类组39例和其它抗感染药物组31例,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肌酐、ALT、AST的变化情况.结果 β-内酰胺组和其它抗菌药物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肌酐、ALT、AS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患者,转归后仍可使用该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刘娟  向萍 《重庆医学》2013,42(20):2418-2420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量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上半年、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上半年该院信息系统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基本信息,以2011年上半年为基准,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用量变化。结果该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药占比、用药频度、药品限定日费用都呈大幅下降趋势。结论该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药物概述] 本品为杀菌剂.青霉素、其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系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根据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青霉素和PBPs的紧密结合,前者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也发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近几年国内公开报道393例β-内酰胺类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 临床在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然而,在长期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用药频率的提升而随之提高,成为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杂质是引发不良反应的源头,本文将着重围绕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杂质类型及来源、质量控制展开分析,旨在为提高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一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中不良反应谈谈处方安全一、单列常用β-内酰胺类常见不良反应,针对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类1、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疗效确定,且给药后吸收快、使用方便,为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为了解我院儿科门诊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状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儿科门诊β-内酰胺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谷洪杰  杨晓艳 《黑龙江医学》2002,26(12):933-933
自从发现 β -内酰胺药物能被 β -内酰胺水解以来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工作不断进展。舒巴坦钠 (sulbac tam) ,以下简称cp -Na,是国际上较广泛应用的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本品对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与氨苄青霉素、头孢哌酮等 β -内酰胺等药物联合应用 ,能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本品的制备以青霉素烷砜酸为原料 ,用异辛酸钠作成盐剂 ,在乙醇中成盐。但异辛酸钠价格较高 ,且使用前需做蒸干处理 ,极不方便。如果用醋酸钠代替异辛酸钠为成盐剂 ,不但使用方便 ,而且价格较低 ,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17.
魏龙 《九江医学》2009,24(3):81-83
目前,我国在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中,抗生素占主要地位,而抗生素的应用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由于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品种多、抗菌活性强、副反应小,适应范围广,疗效好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也是全球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抗菌药物应用越来越多,但很多药物容易引起肝损害,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容易引起肝脏损害的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等,其次是β-内酰胺类和二性酶素等等.以下将抗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情况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药物,如果合理使用可降低耐药菌的增长率,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0.
王彦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97-4898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性质。了解抗生素的化学结构,能从本质上认识和了解药物的性质,掌握药物作用及其应用的规律。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主要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念: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含有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种类: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优点: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本类药物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缺点:由于β-内酰胺是由四个原子组成,分子张力比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1.1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机制抑制转肽酶活性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粘肽转肽酶,使其催化的转肽反应不能进行,从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增加细菌胞壁自溶酶活性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因而本类药物对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