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早产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贫血和黄疸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分娩的早产儿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0例早产儿分为晚断脐组和早断脐组各35例。早断脐组胎儿娩出后10 s内断脐,晚断脐组出生2 min后,或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比2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血红蛋白水平(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 结果 晚断脐组早产儿Hb、HCT在出生和出生后3 d分别为(168.25±13.73) g/L、(184.52±15.95) g/L、(0.51±0.04)%、(0.57±0.05)%,显著高于早断脐组(157.65±16.82) g/L、(165.04±17.31) g/L、(0.46±0.04)%、(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晚断脐法不但可以提高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有助于预防早产儿贫血,还不会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拟阴道分娩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早断脐组<30s、晚断脐组≥2 min,对两组新生儿胆红素、达峰时间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 Hb 和 HCT 比较,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h 和24hHb、HCT 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断脐组,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断脐(≥2分钟)比早断脐(<30s)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能提高新生儿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拟阴道分娩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早断脐组<30s 、晚断脐组≥2 min,对两组新生儿胆红素、达峰时间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 Hb 和 HCT 比较,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h 和24hHb、HCT 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断脐组,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断脐(≥2分钟)比早断脐(<30s)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能提高新生儿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晚断脐,即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在自然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正常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实行晚断脐,胎儿娩出后,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照组早断脐,胎儿娩出后10s内断脐。2组其他处理措施均相同。比较2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新生儿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水平,新生儿贫血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产后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娩出后晚断脐,即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较早断脐产后出血量少,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迟新生儿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200例足月顺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进行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照组按常规执行早断脐(生后少于10 s),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量、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是否贫血、是否需要光疗等指标的临床差异性。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24 h产后出血量(138.36±58.62)mL,对照组出血量(179.35±38.22)mL,二组相比,P〈0.05,两组母儿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可以起到减少产后出血量作用,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建议分娩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再行断脐,可防止过早断脐可能造成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176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对照组按目前临床常规执行早断脐(生后少于10 s),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Apgar评分及是否贫血、是否需要光疗等母儿结局。结果:足月儿127例,早产儿49例,足月儿两组脐血血红蛋白浓度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及出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两组母儿结局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和早产儿两组新生儿贫血和需要光疗者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比早断脐(生后10 s)有更少的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未显示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有不良影响,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以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560例新生儿(足月儿组508例,早产儿组52例),足月儿和早产儿随机分成2组,早断脐组在生后5~10s内断脐,晚断脐组在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Apgar评分、新生儿体温、新生儿贫血发生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脐炎发生率.结果 晚断脐组新生儿血红蛋白值及胆红素峰值均高于早断脐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1 min和5minApgar评分、生后5 min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晚断脐组新生儿贫血发生率低于早断脐组P<0.05);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脐炎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晚断脐能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且未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发生率,未发现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胎盘端30s内断脐法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正常足月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在娩出母体后30s内断脐,实验组断脐部位靠近胎盘端,并保证脐带远端高位且不扭转,使残留的脐带血流入新生儿的体内;对照组断脐部位为常规部位。检测并记录两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胆红素值,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断脐法对3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生时和出生3dHb及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0s内断脐,时间段,不会过多输入胎盘血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而近胎盘端脐法有助于脐血流入新生儿的身体,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预防新生儿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胎儿娩出后即刻断脐是临床上的一贯做法,而延迟断脐可以使胎盘内的胎儿血充分回流,让新生儿得到更多的血液,对预防新生儿贫血等有积极作用,但是否也增加了新生儿黄疸的风险,临床尚无可靠证据。本研究通过实施早、晚断脐的对比研究,探讨延迟断脐对经阴道分娩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7-9月足月阴道分娩的延迟断脐的9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967例早断脐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新生儿娩出后30~180 s之间结扎并截断脐带,对照组在新生儿娩出30 s内结扎并截断脐带,观察2组新生儿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等指标,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 2组新生儿每日经皮胆红素平均值比较,产后1~5 d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值依次为(3.43±0.76)mg/dl、(7.15±0.85)mg/dl、(11.23±0.74)mg/dl、(12.37±1.04)mg/dl及(13.68±1.49)mg/dl,对照组新生儿黄疸值依次为(3.12±0.43)mg/dl、(7.07±0.74)mg/dl、(11.11±0.68)mg/dl、(12.01±1.13)mg/dl及(12.96±1.58)mg/dl,同一时间相比,新生儿黄疸值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2例(发生率2.28%),观察组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3例(发生率2.56%),2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 结论 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黄疸无明显影响,不增加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断脐时间,对产妇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方法:200例产妇随机分组。实验组:进行晚断脐(等到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对照组按目前临床常规进行,出生后立即断脐。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出生后最高一次的胆红素值。结果:实验组产妇的24小时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最高一次胆红素值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使产妇产后出血少,而且不增加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宫体应用缩宫素后的断脐方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4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进行晚断脐(即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试验组在胎儿娩出后,宫体立即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等待出现宫缩时,于近胎盘端断脐.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出生5d后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最高1次胆红素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以及10 min复苏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出生后5d足跟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 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10 min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较对照组产后出血较少、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高;试验组同样能增加胎盘输血,防治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并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延迟断脐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中晚期(32~36+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15 s内断脐(早断脐组),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待脐动脉停止搏动后断脐(延迟断脐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生后1~3 d经皮胆红素、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生后1 d和7 d血常规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符合纳入条件进入本研究的中晚期早产儿共308例,其中延迟断脐组165例,早断脐组143例.两组间早产儿及其母亲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生后1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生后2 d和3 d经皮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蓝光照射治疗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早产儿生后1 d和7 d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早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断脐可提高中晚期早产儿生后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一定程度增高经皮胆红素水平但并不需要提前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并且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断脐方法 以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但不增加胆红素值的研究.方法 对正常足月阴道分娩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娩出后30 s内断脐,研究组断脐部位靠近胎盘端,并将远端抬高保持脐带不扭转,以便脐带内残余血迅速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再结扎处理脐部;对照组常规断脐处理残端.对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值、达峰值时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时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时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阴道分娩采用靠近胎盘端30s内断脐法,既不会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黄疸,又能增加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延迟断脐对足月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及黄疸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分娩的161例足月单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人群,随机分为立即断脐组(<15 s)和延迟断脐组(≥30 s),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立即断脐组66例,延迟断脐组66例。比较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及出生后1~4 d的经皮胆红素值。结果:延迟断脐组新生儿脐动脉血碱剩余浓度明显低于立即断脐组,乳酸浓度明显高于立即断脐组[碱剩余:-3.72 (-5.58,-2.41) vs. -3.06(-4.79,-1.62)mmol/L,乳酸:3.0(2.4,4.3) vs. 2.1(1.6,4.0)mmol/L,P <0.05]。2组脐动脉血pH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7.29(7.24,7.33) vs. 7.31(7.25,7.33),碳酸氢根离子:24.0(22.5,25.0) vs. 24.3(22.6,25.5)mmol/L,P >0.05]。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生后1~4 d,2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延迟断脐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立即断脐组(17.0% vs .6.1% ()P<0.05)。结论:延迟断脐增强足月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无氧代谢,增加了代谢酸浓度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但不影响血pH值。  相似文献   

15.
070152剖宫产延迟断脐新生儿获得胎盘血液灌输的相关研究/史骁梁…∥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9)·—699~700行剖宫产的正常足月孕产妇分为实验组(晚断脐组)45例,产妇在行剖宫产时,当胎儿娩出后将其侧卧体位放置于母体两腿间,儿头与母亲相向,先钳夹子宫切缘,宫体注射催产素等,待胎晚出1min后断脐;对照组(早断脐组)48例,产妇剖宫产及胎儿娩出后体位与实验组相同,洗脸式清理颜面部口鼻腔羊水后即刻断脐。两组断脐部位皆在距脐轮10cm以内。结果:胎盘残余血采集量,早断脐组中为142·60±30·718ml,高于晚断脐组的60·04±32·201ml(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方法对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接受分娩的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部位(偏向新生儿端)断脐,实验组采用靠近胎盘端快速断脐法进行断脐。结果:实验组患者其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在出生时以及出生后3d均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新生儿在第3d其经皮胆红素测量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靠近胎盘端快速断脐法进行断脐可适当增加新生儿血容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而且不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徐莉 《求医问药》2014,(3X):38-38
目的:探讨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202例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对照组98例,实验组采取延迟断脐的方法,对照组选择快速断脐的方法。对新生儿进行经皮胆红素、产后三天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总胆红素检测。结果:两组新生儿在高胆红素血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延迟断脐未增加新生儿黄疸的人数,但可增加其血红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延迟断脐对新生儿产后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将婺源县妇幼保健院2013年6月-2013年9月妇产科接诊的96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延迟组和常规组(n=48)。延迟组新生儿于分娩后90-120 s内结扎并剪断脐带,常规组新生儿于分娩后10 s内结扎并剪断脐带。观察2组新生儿身体健康情况,对比2组胎盘残余血量、脐带出血量以及Apgar评分。1周后检测2组新生儿外周血血红蛋白与胆红素水平,查看新生儿贫血、黄疸的发病率。结果延迟组新生儿胎盘残余血量(65.2±19.6)m L、脐带出血量(123±42.6)m L,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延迟组新生儿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为(176±18.5)g/L,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贫血发病率为3.6%,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1周外周血胆红素水平和黄疸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推迟断脐时间,能够有效降低胎盘残余血量,使新生儿充分接受血液灌输,减少脐带损伤出血量,最大化地降低新生儿后期出现贫血症状的发生。此外,延迟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黄疸发病率和Apgar评分结果并无明显影响。由此得知,延迟断脐时间,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病率或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迟断脐对足月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将163例足月自然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和对照组(常规断脐),试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等待脐带搏动自然消失后,不断脐直接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待胎盘剥离后常规断脐。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生后第1、2、3、7天经皮胆红素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脐带脱落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2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相对于常规断脐,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早,延迟至胎盘娩出后断脐对新生儿是安全的,未发现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俊  田鸾英  黄璐  常利利  宋艳 《海南医学》2012,23(13):13-14
目的探讨G6PD缺陷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程的影响。方法确诊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7例,分为两组:G6PD缺陷症组37例,G6PD正常组40例。全部病例均给予双面蓝光光疗,对比两组新生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血红蛋白和治疗后TSB、血红蛋白、总光疗时间、住院天数。结果 G6PD缺陷症组和G6PD正常组新生儿治疗前TSB分别为(278.43±15.26)μmol/L和(276.68±12.15)μmol/L(P>0.05),血红蛋白分别为(165.58±10.90)g/L和(160.95±9.76)g/L(P>0.05)。G6PD缺陷症组和G6PD正常组新生儿治疗后TSB分别为(168.70±9.79)μmol/L和(162.68±12.09)μmol/L(P<0.05),血红蛋白分别为(150.59±7.82)g/L和(153.63±7.80)g/L(P>0.05)。G6PD缺陷症组和G6PD正常组新生儿总光疗时间分别为(65.51±16.87)h和(45.00±12.67)h(P<0.01),住院天数分别为(7.22±1.60)d和(5.58±1.45)d(P<0.01)。结论 G6PD缺陷症新生儿虽无明显溶血发生,但G6PD缺乏也会延缓高胆红素血症的消退,增加光疗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