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12”地震中胸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收治的合并胸外伤或以胸外伤为主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94例,年龄(43.6±4.7)(11~80岁)。结果紧急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11例,呼吸机支持2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加压包扎及胸带固定153例,伴有胸部以外脏器损伤者均得到相应救治。入院8h内死亡6例,8~72h死亡2例,均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等严重多发伤,无1例剖胸手术。结论对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早期诊断应以物理检查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早期治疗以保守和胸腔闭式引流为主,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注意延迟性血气胸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是创伤中致病因素复杂,损伤重,合并伤复杂,出血量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一类严重外伤[1].行颅脑手术治疗的多发创伤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死亡率较高,绝大多数须就近手术抢救,对当地医院救治能力和条件是个考验.此类患者经过急诊科初步救治和复苏后,很快被送往手术室,围术期的手术和麻醉可能会使患者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会恶化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但围术期又是一个启动干预继发性脑损伤、改善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窗口[2].  相似文献   

3.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一处可能危及生命.多发伤的伤情既复杂又严重,病死率高[1],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情复杂等特点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增加其病死率.院外院内实施联合干预可以提高对多发伤抢救成功率.本文通过院外院内实施联合干预救治多发伤患者,探讨院外院内联合干预对多发伤患者诊治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颅脑外伤并发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3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89例颅脑外伤患者,统计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并对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对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189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感染47例,感染发生率为24.87%;感染部位以肺部最为常见,其次是颅内感染、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疾病类型、入院时GCS评分、糖尿病、气管切开、脑室外引流、慢性肺部疾病、皮下或硬膜外积液、手术次数、后颅窝手术、术后切口皮下积液、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放置引流管、合并肢体/躯干损伤与感染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损伤患者感染风险是闭合性损伤患者的3.251倍,入院时GCS评分≥8分患者感染风险是<8分的0.754倍,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1.370倍,气管切开患者感染风险是未切开患者的1.961倍,脑室外引流患者感染风险是未引流者的2.489...  相似文献   

5.
早期确诊创伤类别和准确定位是降低多发伤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胸部创伤是仅次于颅脑伤的第二位重要致死原因。汶川大地震伤员中肋骨骨折和肺挫伤的比例占46.49%,而骨盆和四肢骨折仅占25.29%。多发伤体格检查的可信度仅为60%,临床对腹部隐匿损伤的早期诊断尚无可靠依据。多发伤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其中多层螺旋CT被公认为评估多发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5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多发伤并发MODS患者作为合并MODS组,同时选取40例多发伤未并发MODS患者作为无MODS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发伤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血压、BMI、合并疾病、致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病死率、总住院时间、实施损害控制手术率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损伤部位数目、APACHEⅡ、ISS评分、入院24h内合并休克率、入院3d内合并感染率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PCT、CRP、CK、Mb、D-二聚体、APTT高于无MODS组,血小板计数低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APACHEⅡ、D-二聚体、入院24h内合并休克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发伤并发MOD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心肌酶增高、炎症反应增强特点,病死率高。ISS、APACHEⅡ、D-二聚体及入院24h内合并休克是多发伤合并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呼吸衰竭急救中的作用。方法对33例急诊创伤(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伴肺塌陷或连枷胸,血胸接受闭合胸腔引流,严重颅脑外伤,颈椎外伤伴高位截瘫,气管外伤,多发股骨和肋骨骨折等)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气道管理等。结果对12例患者在纤支镜引导下进行经鼻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5例经口插管10天内改经鼻插管。对22例肺部感染或合并叶、段肺不张、肺实变患者进行纤支镜下吸痰,其中对15例严重脑外伤、严重肺挫伤伴多发肋骨骨折、颈椎外伤高位截瘫等并发肺不张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明显升高;对15例患者复查胸部CT或床旁胸片,肺均基本复张。26例患者好转出院,住院时间在18~180天。7例死亡或家属放弃治疗。结论纤支镜能及时经鼻气管插管而保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及异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在严重多发伤并呼吸衰竭的急救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急诊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5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50的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病例按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指标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死亡病例中21~50岁39例,51~65岁5例,21岁以下11例,66岁以上2例;男女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以颅脑伤为主者31例,胸部伤为主者14例,腹部伤为主者9例;其中4个及4个以上部位创伤者22例,3个部位创伤者29例,2个部位创伤者6例.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休克.医源性因素存在的占24.56%.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与年龄、性别、创伤原因、致伤部位及院外处理、医源性因素均相关.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击打伤害是最主要的创伤原因,颅脑、胸部和腹部伤是主要的致伤部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是常见的死因.错过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及医源性因素将增加死亡几率.  相似文献   

9.
严重多发伤急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现代化,意外伤害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以车祸、坠落伤、刀伤为主要致伤原因。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损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属于较严重的创伤〔1〕。多发伤的及时正确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变化快,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若处理不及或不及时,死亡率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迅速的抢救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1临床资料我科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抢救严重多发伤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评估AIS-ISS创伤评分和GCS评分对于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AIS-ISS创伤评分和GCS评分,统计住院死亡病例,远期预后情况通过出院后随访1年时的GOS评分评定。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两种评分与预后关系的相关系数,Kappa指数评估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绘制ROC曲线进行评分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结果 AIS-ISS评分与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住院死亡和远期预后呈正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和0.469;GCS评分与住院死亡和远期预后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和-0.665。在预测住院死亡中,AIS-ISS评分和GCS评分的敏感性分别为66.07%和47.79%,特异性分别为71.24%和91.30%,一致率分别为69.82%和57.59%,Kappa值分别为0.330和0.24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和0.740;在预测远期预后中,AIS-ISS评分和GCS评分的敏感性分别为91.22%和57.14%,特异性分别为67.52%和98.84%,一致率分别为71.60%和67.98%,Kappa值分别为0.371和0.40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和0.879;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预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住院死亡和远期预后方面,AIS-ISS评分和GCS评分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与合作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30日一2019年5月30日收治150例多发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入院24hD-二聚体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MODS组(45例)和非MODS组(105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MODS的相关性,并观察其对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MODS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入院24h合并休克率、合并感染、损伤部位数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MODS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非MODS组(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非MODS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h合并休克、合并感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D-二聚体水平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5%、75.3%。结论入院24 h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多发伤患者MODS发生率较高,且对MODS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大多数为多发伤,伤情复杂常损伤头、胸、腹部等多个重要脏器,休克发生率高。由于急性血容量减少引起组织低灌流状态及缺氧、伴随全身应激反应及严重生理紊乱,常迅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救治难度较大。本文作者收集多发伤患者113例诊治资料,综合分析探讨多发伤诊治过程中问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建设与损伤控制外科对多发伤救治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2月严重多发伤261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并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19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院内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缩短,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下降,抢救成功率分别是94.91%和88.02%。结论良好的急救体系建设,控制性液体复苏和有效地损伤控制外科理论临床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治疗的935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男734例,女201例,年龄为0.8~78岁)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5例中男女比例为3.65:1;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0~45岁(64.5%);其中工人有346例(37.01%1;斗殴伤有296例(31.66%);合并骨折73例(7.85%);下颌骨骨折发生率为71.43%;牙创伤发生率为22.78%;全身合并损伤发生率为47.38%。结论口腔颌面部刨伤患者以男性青年多见,斗殴为首位原因,单纯软组织伤最多见,骨折多发于下颌骨,常伴牙刨伤和颅脑创伤。  相似文献   

15.
创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颅脑损伤是对生命最有威胁的创伤之一.治疗除了及时手术和有效用药外,处理失血性休克和颅内高压尤其重要.由于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溶液可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并能显著降低颅内压,这对合并或不合并休克的颅脑损伤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现就此领域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严重颈部复合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43例严重颈部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结扎颈总动脉1例,颈内动脉3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修复颈内动脉3例。气管内插管22例次,紧急气管切开21例次。喉气管功能的一期重建19例(喉气管单纯整复术12例,气管袖状切除加气管端端吻合4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修补气管3例),喉全切除术1例。胸锁乳突肌修补气管食管瘘3例。43例患者存活40例,死亡3例,其中2例因颈内动脉破裂术后多脏器衰竭死亡,因呼吸道梗阻窒息死亡1例。气管食管瘘修补3例均痊愈。后遗症:7例颈动脉修复或结扎的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19例喉气管功能的一期重建后遗留喉狭窄及声嘶5例,其中2例严重喉气管狭窄患者长期带气管套管1例,1例经记忆金属支架植入治疗好转。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各2例,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副神经麻痹5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均损伤2例。结论紧急处理大出血,呼吸困难及失血性休克是颈部外伤抢救成功的关键。早期正确处理颈部重要器官可避免喉气管狭窄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影响.方法 4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分为两组.干预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给予防治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结果 进行护理干预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下降,效果满意.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除做好原发病的治疗护理外,应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如何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预后提高生存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急诊处置和病房收治颅脑损伤患者共6120例。其中交通事故颅脑伤为3860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63%。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笔者回顾性总结15年急诊和住院颅脑损伤患者6120例,其中因交通事故颅脑损伤3860例。住院患者中先调所有颅脑损伤病历3780份,从中抽出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病历2576份。交通事故颅脑伤占同期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68%。从中将分型、手术、结果等查出。急诊1284例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已住院的不计其内),这部分患者基本上为轻型颅脑损伤,为1246例,占97%。中型、重型、特重型颅脑伤这三者共3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9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8例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入院至术后3个月)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DVT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法分析模型预测DVT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268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发生DVT者88例,占32.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365,95%CI:1.653~5.394,P=0.005)、ISS评分≥25分(OR=4.236,95%CI:1.937~6.002,P=0.002)、GCS评分<9分(OR=1.968,95%CI:1.125~3.627,P=0.018)、术后未使用抗凝药(OR=4.369,95%Cl:1.699~6.374,P<0.001)、术后卧床时间≥7 d(OR=5.136,95%CI:1.937~7.815,P<0.001)是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DVT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1。该模型预测DVT的灵敏度为81.82%(72/88)、特异度为87.09%(108/124),准确率为67.16%(180/268)。结论急诊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ISS评分≥25分、GCS评分<9分、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7 d是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术(Tracheostomy)多用于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如各种类型呼吸衰竭、严重的颌面部烧伤、复合创伤、多发肋骨骨折、连枷胸、肺挫伤、神经肌肉病变、重度颅脑损伤、重大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需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