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9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将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微创经皮入路的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CK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肌肉损害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腰椎功能恢复评分(JO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椎旁肌后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最大程度恢复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治疗的4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的49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从椎间隙旁入路行微创置钉治疗。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并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椎旁肌肌电图检测异常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3,5,7d,观察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椎旁肌电图异常波动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能减轻手术对椎旁肌及椎旁软组织损伤,保留多裂肌神经支配功能,降低术后腰椎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微创减压融合术与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于2011-05—2014-09收治的98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减压融合术治疗组40例(微创减压融合术组)以及全椎板切除术治疗组58例(全椎板切除术组)。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平均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ODI评分及VAS评分,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日、硬脊膜撕裂或脊髓液泄漏及排尿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微创减压融合术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全椎板切除术组患者(P=0.041及P=0.030)。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微创减压融合术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全椎板切除术组患者(P=0.012)。结论微创减压融合术与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均达到理想效果。但微创减压融合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日、硬脊膜撕裂或脊髓液泄漏、排尿障碍、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优于全椎板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 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 分级均为 E 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 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 Cobb 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 JOA 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血清创伤分子含量以及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和矫正畸形效果。结果椎旁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与经皮微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创伤程度相当,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_4~L_5或L_5~S_1)行减压融合内固定的患者共3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微通道组[肌间隙入路可扩张微通道辅助下行患侧经椎间孔入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手术,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常规手术组[经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21例。门诊随访并获得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欧氏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1 d、3 d、3周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1年VAS、ODI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37例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成功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随访14.4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周、3个月、6个月、1年的VAS、OD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微通道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1、3 d 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微通道辅助TLIF手术具有同样良好的近期疗效,但微通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 d的VAS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35-1936
目的研究经皮可扩张通道(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9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和微创组各46例。开放组采用开放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微创组采用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VAS)及腰椎功能(ODI)。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P<0.05);两组手术后3个月VAS、ODI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微创组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微创组(2.17%)低于开放组(17.39%,P<0.05)。结论采用Quadrant系统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能进一步提高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