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内啡肽(β-EP)在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中的作用及纳洛酮治疗效果.方法将55例复杂性高热惊厥(complicated febrile convulsion,CFC)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加用国产盐酸纳洛酮,按每次0.02~0.04 mg·kg-1,每8 h 1次,连续使用3~5d.治疗前后对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β-EP进行放射免疫测定,观察惊厥复发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浆和脑脊液β-EP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5 d复查血浆和脑脊液β-EP水平,纳洛酮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纳洛酮组所有患儿发热时均无惊厥再发作,脑电图好转.结论β-内啡肽(β-EP)与复杂性高热惊厥的发生密切相关,纳洛酮可以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的结合,减少CFC发热时惊厥再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杂性高热惊厥中β-内啡肽(β-EP)的作用及纳洛酮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复杂性高热惊厥(CFC)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浆与脑脊液β-E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β-EP水平与CFC的发生密切相关,患儿行纳洛酮治疗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内啡肽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作用及纳洛酮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化脑及病脑患儿和20例对照组儿童的血浆及脑脊液β-内啡肽进行测定,并且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用同样方法复查β-内啡肽,同时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水平与脑水肿程度有关,脑水肿越重β-内啡肽越高。使用纳洛酮治疗后,β-内啡肽含量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同时在催醒、降低病死率及减少遗留严重神经精神后遗症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结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来说,要对其脑水肿及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定指标就是患儿急性期所测定的血浆以及脑脊液β-内啡肽的水平,结合判定结果,为患儿开展有效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及预防观察.方法:选择高热惊厥的惠儿进行预防和护理的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儿,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5-10d,随访发现再次发作患儿3例,其它均无异常.结论:护理人员应对高热惊厥的急救程序做好充分熟练掌握,做好治疗中的配合及家长和患儿的健康指导,其家长对高热惊厥及并发症加强认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宣齐敏  徐大勇 《现代养生》2014,(22):147-147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以及35例发热但无惊厥的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惊厥发生于24h内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于24-48h患儿。发作形式最为常见的全身性;分析惊厥发作的原因为高热,患儿的体温均高于38.5℃。高热惊厥患儿的血钠、血糖水平与发热无惊厥患儿差异显著。40例高热惊厥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分析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对于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6.
盐酸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放免法测定纳洛酮治疗组(54例)、常规治疗组(48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并观察纳洛酮组和常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亦有所下降(p<0.05);在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纳洛酮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盐酸纳洛酮能有效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损程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伊来西胺预防小儿复杂性热惊厥(CFC)复发的效果。方法:将45例CF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退热及原发病治疗;治疗组25例在发热期间每日口服伊来西胺3~5 mg/kg用至体温正常,常规辅以退热及原发病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年。结果:服药5 h以内,对照组和治疗组意识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27%和80.64%(P<0.05);服药48 h以内,对照组和治疗组体温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8%和79.83%(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FC复发率分别为45.00%和12.00%(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癫痫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4.00%(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患儿的脑电图有明显改善。结论:伊来西胺对治疗和预防CFC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热惊厥儿童血锌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探讨高热惊厥与血锌、免疫球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元素测定仪和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74例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惊厥儿童、5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儿童、57例正常儿童的血锌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并对高热惊厥儿童血锌分级.结果 正常组、上感组、惊厥组儿童血锌含量依次下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进一步显示,血锌及免疫球蛋白IgG,IgA除正常组和上感组之间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杂性高热惊厥儿童(CFC)血锌水平(8.58±1.34)mmol /L, 明显低于单纯性高热惊厥(SFC)儿童血锌水平(9.29±1.73) mmol /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杂性高热惊厥儿童中血锌含量多为Ⅰ-Ⅱ级(93.4℅),随血锌水平降低,IgA、IgG降低明显.所有高热惊厥儿童免疫球蛋白IgA、IgG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热惊厥与血锌关系密切,锌缺乏可降低儿童免疫功能,促进高热惊厥的发生,甚至可能是高热惊厥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以及35例发热但无惊厥的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惊厥发生于24h内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于24-48h患儿。发作形式最为常见的全身性;分析惊厥发作的原因为高热,患儿的体温均高于38.5℃。高热惊厥患儿的血钠、血糖水平与发热无惊厥患儿差异显著。40例高热惊厥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分析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对于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细胞免疫变化,探讨妥泰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复杂性高热惊厥的疗效,从而找到治疗儿童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2名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患儿采用妥泰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结果:采用妥泰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总有效率93.7%,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妥泰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复杂性高热惊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心理健康及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高热惊厥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家长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家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家长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心理健康(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家长高热惊厥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行阶段性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缓解患儿家长不良情绪,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谢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688-4689,4691
目的 探讨导致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及方法.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1~12月间收治的84例高热惊厥患儿,分析导致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儿无1例失访,4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51.19%,首发年龄、家族史、发作季节、发作体温、发作次数、发作时类型及发作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4例后遗症.结论 年龄<3岁、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发作季节<6月份、发作体温≥39℃、发作次数≥2次、复杂性发作及发作时间≥3 min均为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以避免惊厥的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以指导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对15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15例BICE患儿的发病年龄平均14.8个月。其中11例(73.3%)秋冬季发病;12例(86.7%)3 d内发生惊厥,均为无热惊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发作2~3次者11例,占73.3%;发作时间均少于5 min;发作间期脑电图、头颅CT、血生化、血电解质及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均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1~2岁高发,秋冬季多发,无家族史;惊厥多于病程的第1~3天发生,为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早期频繁发作多见;血电解质、血生化﹑脑脊液、脑影像学检查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预后好,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4.
王金珍 《现代养生》2014,(24):197-19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高热惊厥40例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作为护理干预组。并选取常规护理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护理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20.0%,护理干预组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高热惊厥患儿治疗的效果,迅速的缓解惊厥症状,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Ca2 水平与高热惊厥有无关系.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作实验组,非惊厥高热患儿作对照组,常规检测血Ca2 值,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高热惊厥患儿与高热非惊厥患儿血Ca2 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热婴幼儿在治疗中可常规加用钙剂维持血钙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并为此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93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特点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93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高热惊厥多见于5个月-5岁之间,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患儿入院后即给于止惊、镇静、降温、吸氧,并及时治疗原发病。结论:小儿在高热或过高热时,常引起抽搐,有发热的患儿应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发生惊厥。预防惊厥的发作应做好家长的健康指导和适当的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院前急救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该院接诊的实施院前急救干预措施的高热惊厥患儿65例(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住院的60例未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的高热惊厥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儿预后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8.34%,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吸、舌咬伤、脑损伤、高热惊厥再发作等高热惊厥患儿常见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5.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08%(P0.05)。观察组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体征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儿预后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实施院前急救干预措施后,治疗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减少,患儿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性惊厥 (FebrileSeizuresFS)在小儿惊厥中最为常见 ,约占儿童患病率的 3 9% [1] ,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丽水市人民医院对首次发作后的单纯性高热惊厥 (SFS)患儿采用间歇短程口服安定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其效果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995年 2月~ 1999年 2月儿科住院及门诊的SFS患儿共 43例。年龄为 6个月~ 4岁 8个月 ,其中男性 2 3例 ,女性 2 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单纯性高热惊厥诊断标准 ,且为首次发作后SFS病例。原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0例 ,支气管炎 5例 ,支气管肺炎 5例 ,小儿腹泻病 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简称佝偻病三项)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以了解其发病机制及发作后脑损伤情况。方法 选择单纯性FC(SFC)患儿30例(SFC组),复杂性FC(CFC)患儿30例(CFC组),入院后,均常规给予维生素D800 U/d以及钙剂,连续治疗2周,检测惊厥发作24h以及治疗后2周的佝偻病三项及NSE,并与30例门诊健康查体小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FC组与CFC组发作24h的NSE均高于对照组[(41.07±18.89)、(58.85±23.81) μg/L比(10.64±4.03)μg/L](P< 0.01),且CFC组高于SFC组(P< 0.01);治疗后2周,SFC组与CFC组NSE仍高于对照组[(13.86±5.72)、( 26.93±12.39)μg/L 比(10.64±4.03) μg/L](P< 0.05或<0.01)。SFC组与CFC组发作24h血清P均低于对照组[(1.49±0.33)、( 1.54±0.35) mmol/L比(1.71±0.31) mmol/L](P< 0.01),治疗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C组与CFC组发作24 h血清ALP均高于对照组[(203.21±61.16)、(206.32±60.27) U/L比(120.43±40.24) U/L](P< 0.01);治疗后2周,ALP水平下降[(144.91±34.08)、( 143.86±29.64) U/L],低于发作24h的水平(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FC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关,CFC对脑细胞的损害程度重于SFC。  相似文献   

20.
183例小儿复杂型高热惊厥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型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83例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发作年龄6~24月者51.91%,首次发作时体温(38.5℃者48.63%,体温在38.5~39℃者38.80%;由单纯型高热惊厥转化为复杂型高热惊厥前单纯型高热惊厥发作(2次者55·88%;转化为癫痫者15·85%,伴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因素的患儿转化为癫痫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因素的患儿(χ2=9·53,P(0·01)。结论复杂型高热惊厥首次发作有低体温化趋势;预防高热惊厥的复发是减少复杂型高热惊厥的重要措施;复杂型高热惊厥是发展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和及时治疗妊娠期和围生期的某些疾病可减少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