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方剂名称疏肝解郁丸(简称疏肝丸)药物组成当归15克丹参3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醋香附10克陈皮7.5克柴胡9克甘草6克.制法与用量上药按比例加大药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一丸,一日三次,温开水冲服.应用范围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疼,肝胃不和型胃脘疼,脾胃不和型腹胀疼.亦可作为汤剂.方剂配伍当归、丹参、白芍、活血养血柔肝;川芎、香附、辛香走窜,理血中之气;柴胡,用之引经,使药直达病所;陈皮、甘草,理气健脾醒中.方中丹参苦寒、清热,白芍酸甘化阴,制其芎、附辛香耗气之弊.且补中有和,疏中有养,符合肝胃病的治疗原则.临床加减厌食加麦芽,痞满加枳实,腹胀加厚补;出现黄疸加茵陈、栀子.病例介绍王××,女,38岁,已婚,李村公社人.78年9月3日来诊,自诉:恶油腻、呕恶、胁疼、腹胀、口苦、尿黄、便溏已三月余.近几天来,晚上  相似文献   

2.
全瓜蒌、金银花各30克,蒲公英24克,牛蒡子、天花粉、皂角刺、黄芩、栀子、柴胡、连翘、青皮、陈皮、赤芍各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3剂见效,6剂可愈。本方有清热解毒、疏肝清胃、通乳和营之效,适用于暴怒忧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壅结成痈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效方@兰福森  相似文献   

3.
健脾疏肝饮 [组成] 苍、白术(各)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麦芽(各) 12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青陈皮(各)6克。 [功用] 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每日煎服二次,空腹温服。黄疸加茵陈30克、山栀6克;右胁胀痛加姜黄5克、白芍9克;尿少加猪茯苓(各)15克。预防肝病复发,每月服药七帖,或原方制丸常服,可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4.
傅青完带汤,以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为主,组方以白术、山药、人参三药共补脾胃之气,加上甘草以助其健脾之功;苍术、陈皮可燥湿兼健脾,使邪有出路,然利湿而不伤正;白芍疏肝理气、滋养肝血,配以柴胡升散中兼除湿;车前子利水之功;荆芥升阳中予以散湿。方中体现了"脾、肝"同治,寓补于散,寄消于升,提升肝木之气,使肝血不燥,则至下克脾土;脾土之元得以补充,使脾不被湿邪所困,水气则得以消除。由里及表,补脾补胃[1]。主治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其用药严谨,效果显见,按辨证论治,其广泛应用各科中属脾虚肝郁者,尤以妇科造诣尤深。  相似文献   

5.
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涉及络分、血分,涵盖三阴经肝脾肾三脏,病邪已不单是疫气,还夹杂了湿、痰、瘀血等,病位由气分深入血络。治疗大法以扶正化恶血为主,以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瘀、滋阴益气化恶血为主要治疗方法。方药多化裁于经方,如平调寒热虚实之乌梅丸,开郁疏肝之四逆散,调和肝胃之柴平散,扶正化瘀之鳖甲煎丸,行气化瘀之旋覆花汤,健脾益肾渗湿之参苓白术散,调和肝脾之逍遥散等。并自拟养肝益肾、健脾清透的养肝益肾方。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程茂先医案》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方法从《程茂先医案》中选取医案101例,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22.0予以药物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聚类等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1)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分别是:甘草,人参,白术,黄芪。性味以甘温、辛温之药为主,并佐以少许苦寒之品。归经以入肺(大肠)、肝(胆)、脾(胃)经为主。药类频数前三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2)聚类结果为:C1:生姜,大枣;C2:柴胡,升麻;C3:大黄,枳实;C4:黄芪,半夏;C5:附子,干姜;C6:香附,青皮,川芎;C7:人参,黄芪,白术;C8:麦冬,五味子;C9:陈皮,茯苓;C10: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共10组药物组合。结论程氏论治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用药特点:(1)重用参芪,善用温补;(2)益气健脾,养阴清热;(3)养血补血,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8.
验方二则     
胃痛药物组成佛手15克陈皮12克生姜2片。制用方法水煎一日1剂,早晚分服。适应症胃脘胀痛,痛引两胁. 按:胃痛也称胃脘痛、心口痛,系指上腹部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方中佛手、陈皮能调理肝胃之气,生姜温中散寒.对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大黄因其性寒,气香味苦。入气分苦以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入血分则凉血、活血、解毒,故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因其归大肠、脾、胃、心、肝经,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少阳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能入血分,通经脉而破一切瘀血,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各种症瘕积聚。因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能下心中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善利小便。其性趋下而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痛齿痛,用之皆为要药。又善治疮疡热毒。因其性能降胃热及胃气,故善治吐血、衄血。《本经》谓其能推陈出新,因此有黄良之名。因而大黄临床应用与它各种炮制方法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肝胃百合汤是赵延珍老师治疗胃脘痛的一个验方,经临床实践其疗效良好。其组成及服法为:百合15~30克,黄芩9~12克,丹参12~15克,柴胡9克,川楝子9克,台乌6~9克,郁金9克,水煎服。本方是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而设,临床上见到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或有烧灼感,暖气吞酸,口干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者,用之每获良效。加减:泛酸、嘈杂甚者加海蛸9—12克,或加左金丸;胃寒者加良附丸,减黄芩为6克;胸肋胀满甚者可加枳壳、当归、白芍;疼痛甚者加元胡,恶心、纳差者加陈皮,清半夏、焦三仙,减黄芩为6  相似文献   

11.
诸疝     
立效汤 [成分剂量]苦楝子 元胡 山楂于 枳实 白术 香附 青皮各5.0克 吴茱萸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舒肝理气止痛。 [主治]气疝、狐疝之因于肝气失于疏泄而发者。 [解说]本方出《丛桂亭医事小言》,为原南阳治疝气之方。观本方之组成,此方所主,乃肝失疏泄,或寒凝肝脉所作之气疝或狐疝。本方以苦楝子、元胡、香附、青皮、吴茱萸直入肝  相似文献   

12.
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本病,以疏肝利胆、行气止痛的方法为主,针对其不同的兼症分别以燥湿,养血,健脾,益气,清热或佐以化瘀或兼通泄阳明等法。笔者自2004年—2006年采用自拟的疏肝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78例,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胆囊炎诊断及治疗方案》[1]中的诊断标准拟定。①有明显右胁(胆囊区)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绞痛,或放射右肩背部疼痛;②亦可有轻重不一的腹胀,右上腹不适,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③B超探查胆囊增大或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壁毛糙或见微小波,符合慢性胆囊炎改变;④无胆结石及腹部手术;⑤无明显心血管疾病患者。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78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在(20~55)岁,平均37岁。病程2月至5年,本组病例均经B超探查胆囊,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或囊壁毛糙或见微小波,符合慢性胆囊炎改变。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治疗以疏肝利胆汤为主方,按辨证加减,日服1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视病情服(1~2)个疗程。疏肝利胆汤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绵茵陈30克,枳壳1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10克,木...  相似文献   

13.
小儿遗尿     
一方主治:小儿遗尿。肾气不固者用之. 处方:炙龟版15克、煅龙骨12克、党参12克、炙远志4克、山茱萸4克、陈皮4克、桑螵蛸9克、当归3克、茯苓9克、五味子3克、炒山栀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  相似文献   

14.
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60克,地丁草60克,连翘30克,丹皮24克,乳香9克,没药9克,青皮12克,甘草12克,枳壳9克,广木香6克,赤芍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用:适用于急、慢性阑尾炎。同时外加局部盐  相似文献   

15.
肝郁气滞型用四逆散加代赭石30g,莱菔子、金钱草各15g,郁金10g,青皮、陈皮、鸡内金各6g。气滞血瘀型用柴胡疏肝散加代赭石30g,金钱草15g,蒲黄、白及各9g,鸡内金、大黄各6g。肝胃阴虚型用一贯煎加代赭石30g,乌梅、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方出自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高足,长于治疗温病、肾炎、脑血管疾患的天津名老中医王季儒之手,他治急性肾炎用祛风利水内外分消法,经笔者多年临床验证,堪称灵验。方用:麻黄3~6克;浮萍9克,生石膏18~30克;茯苓皮、冬瓜皮各30克,陈皮6克,细辛8克。  相似文献   

17.
张云洲教授遵循“标本兼治,固护脾胃,补肺益气”的治疗原则,创立参芪杏贝汤治疗本病。方中党参为君药,性甘平,归肺脾两经,补中益气。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两经,补肺脾之气且益卫固表;白术甘苦且温,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与黄芪共为臣药。砂仁为行脾胃之气之要药,一补一行,相得益彰。杏仁、浙贝母、百部、炙紫菀、炙枇杷叶均有止咳化痰润肺之功效;甘草甘平,一则益脾气,助党参、黄芪、白术之功;二则与杏仁、浙贝母、百部、炙紫菀、炙枇杷叶合用,以增止咳化痰之效,三则调和诸药。  相似文献   

18.
蜂蜜的妙用     
1、蜂蜜50克、生甘草9克、陈皮6克、水适量,先煎甘草及陈皮,去渣冲入蜂蜜,一日一次分服,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蜂蜜含有蚁酸,能杀死霉菌,在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疏肝健脾法为主组方治疗急性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基本方药物组成:柴胡12g、杭芍12g、党参9g、云苓15g、茵陈15g、苍白术各15g、薏米30g、陈皮9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并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每服6剂停1天,疗程8周.结果 36例患者,治愈+显效 26例,占72.2%;有效7例,占19.4%;无效3例,占8.4%.总有效率为91.6%.结论 疏肝健脾法为主组方治疗急性药物性肝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哈小博 《开卷有益》2005,(11):34-35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原文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其药物的组成是: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9克),半夏半升(9克),麻黄、生姜各四两(12克),大枣七枚(3枚),五味子半升(6克)。括号中剂量是后人在汤剂处方中的常用量。以上9味药,用水1200毫升,先煮麻黄2沸,去掉上沫,再下诸药,煮取汁300毫升,分3次温服。射干麻黄汤主治的症候,可用“内饮外寒”四字加以概括,即内有痰饮阻肺,外有风寒束表。痰饮阻肺,是肺气上逆,不得肃降;风寒束表,则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肺气失于宣降,则有咳嗽、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