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危险因素的对策.方法:对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实行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消毒供应室存在着许多职业危险因素,需要加强职业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结论:强化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制定防护措施,是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从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和心理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结果: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的危害程度。结论:消毒供应室护士要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从引起职业危害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因素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结果:根据消毒供应工作中存在许多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流程及防护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结论:制定并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明显减少消毒供应室的职业伤害发生率,有利于预防和确保消毒供应室护士的人身安全,并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4.
浅谈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供应室在日常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和日常工作中如何自我防护。方法:在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尽量避免各种危害因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与措施。结果:充分了解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持供应室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素质及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及水平。因此,必须提高护士的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确保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健康。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根据供应室工作中心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供应室人员受到伤害,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提出防护对策。方法:针对造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结果:提高了护士对职业危害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了职业安全管理,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确保了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结论:根据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合理的职业防护对策,让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综合分析消毒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结论:根据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合理的职业防护对策,让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职业暴露危害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病泺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源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厦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源体感染的情况。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害因素来源于长期接触污染的器械、各种消毒因子等有害物质,厦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的高温、噪音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因此,如何避免职业危害,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是供应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供应室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及自我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分析供应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提高了自我的防护意识,减少了职业危害。结论:根据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危害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风险因素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消毒供应室护士常见的职业风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对应的防护措施,包括培养和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护士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避免或减轻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损伤.结果: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明显提高,能有效地防范各种职业风险,维护自身健康.结论:消毒供应室护士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可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护士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从而保证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分析急诊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结果:常见职业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或者物理损伤、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工作环境危害、身心健康方面。防护措施主要有针对物理损伤的防护措施,避免化学性损伤措施,避免生物性危害,提高自身处事和心理素质,院方注意改善职业条件。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同时要作好相应防护工作,才能为急诊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的伤害,使其充分认识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果: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的伤害最重,其次是运动功能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及生物性危害。结论:职业危险因素不仅严重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同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关心和爱护护士,理解和尊重护士,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是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为社会为医院做贡献,减少职业危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供应室护士承担着全院各科再生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整理、包装消毒灭菌储存工作,工作的特殊性使工作人员更多接触到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物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感染率上升,乙肝、丙肝、性病、结核病等病症的高发,对供应室护士的伤害性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避免职业危害做好自身防护显得非常必要,现就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肝病科护士因其科室特殊性,工作危险性较其他科室更大。长期处于职业危险中,对护士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质量。文章就肝病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从疾病因素、意外伤害、消毒灭菌剂因素、生理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通过加强管理,增强肝病科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大程度降低了危险因素,减少了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外科护士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从针刺伤、锐器损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社会身心危害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外科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针刺伤、锐器损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社会身心危害等,对此提出防范对策,加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结论: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减少或消除外科护士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避免或减少有害因素对护士身心造成的危害,从而提高外科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外科护士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感染科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更易接触到各类传染病病人,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遭职业暴露的机会更多.现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进行探讨、分析,目的在于增强感染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护理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防护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方法:分析急诊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结果:常见职业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化学性因素,机械或者物理损伤,病原微生物因素,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危害,身心健康方面。防护措施主要有:避免化学性损伤措施,针对物理损伤的防护措施,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护措施,提高自身处事和心理素质。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同时要作好相应防护工作,才能为急诊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现状,分析发生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并讨论相对应的防护措施。从基层医院手术室的实际工作出发,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落实(或建议)规范化的防护措施。提高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减少和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护士承担着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重症监护以及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重任,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使急诊科护士常暴露在各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属高危群体。笔者认为对急诊科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防护督查与考核,加强生物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