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讨鼻超敏的发病机制,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一种半抗原物质滴鼻建立大鼠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模型,对该模型鼻粘膜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形态学改变与PAR临床表现大致吻合,鼻粘膜可见特征性的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认为TDI可用于建立大鼠鼻超敏模型;TDI诱发的鼻粘膜形态学改变可进一步加剧PAR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AR)时鼻粘膜速激肽类神经纤维末梢的密度变化,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滴鼻建立WS系大鼠的AR实验模型,取鼻粘膜作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三种速激肽类即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及神经激肽B(NKB)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证实实验组动物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鼻粘膜三种肽能神经纤维染色加重、纤维变粗、曲张体增大。由于大鼠AR模型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增加,提示速激肽在AR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AR)时鼻粘膜速激肽类神经纤维末梢的密度变化,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滴鼻建立WS系列大鼠的AR实验模型,取鼻粘膜作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三种束激肽类即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及神经激肽B(NKB)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证实实验组动物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高对照组(P〈0.01);实验组鼻粘膜三种肽能神经纤维染色加重,纤维变粗,曲张体增大,由于大鼠A  相似文献   

4.
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P物质受体mRNA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大鼠鼻粘膜P物质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方法 选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内标准,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ve polym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可使鼻超敏反应加重,鼻粘膜肥大细胞有雌二醇受体存在。为寻找鼻粘膜高反应性炎症治疗新靶点进行本项研究,观察预先灌服雌二醇受体拮抗剂--他莫西芬丙给以高剂量雌二醇的动物对二异氰酸酯(TDI)激发鼻腔的反应,,结果发现此类为动物鼻部反应和鼻粘膜组织学改变均显著不如未经他莫西芬预处理的动物。为他莫西芬某些鼻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Short-circuitcurrent,Isc)的变化。方法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c变化。结论SP经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后,可引起上皮表面离子电位变化、上皮通透性增高等一系列鼻粘膜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聚DL—天冬氨酸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拮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聚DL-天冬氨酸(PAA)对F-344大鼠庆大霉素(GM)耳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F-344大鼠50只,随机分4组:I为GM、Ⅱ为PAA+GM、Ⅲ为PAA、Ⅳ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观测4组大鼠不同时期、不同频率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的改变;计数耳蜗毛细胞死亡率,以观察PAA对F-344大鼠GM耳蜗毒性的拮抗作用;用双向扩散血清培养基检测法观察PAA对GM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比较了运动和鼻粘膜减充血剂对鼻气道阻力(NAR)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成人和慢性单纯性鼻炎病人中,鼻粘膜减充血剂均较运动对NAR的作用更强,运动对NAR的作用仅维持不到半小时,且有反射性充血现象发生,而鼻粘膜减充血剂对NAR的作用可维持3小时以上,无反射性充血现象发生。提示在评价NAR时,如需对鼻粘膜减充血,而且所需时间较长时,则鼻腔应选用鼻粘膜减充血剂,而不要选用运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脱颗粒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应变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EOS)超微结构,从临床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和健康对照鼻粘取活组织检查标本,除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外,重点观察EOS脱颗粒的超微结构改变。PAR和PS患者的鼻粘膜除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外,均有明显的EOS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辣椒辣素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致敏新西兰兔制作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观察给予辣椒辣素处理前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同时应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鼻粘膜的改变。结果 应用辣椒辣素处理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表明,辣椒辣素处理后P物质免疫反应(SP-IR)纤维减少,而对照组中明显增加。HE染色显示辣椒辣素处理后,鼻粘膜未见水  相似文献   

11.
吸烟对鼻气道阻力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吸烟对鼻气道阻力(NAR)的影响,方法:采用前鼻测压法,对40例正常不吸烟者(对照组),41例轻度吸烟者(轻度吸烟组)、42例重度吸烟者(重度吸咽组)的单侧及总鼻腔NAR进行测定,比较。结果:重度吸烟组鼻粘膜减充血前单侧及总鼻腔(NA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粘膜减充血后则针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吸烟鼻粘膜减充血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  相似文献   

12.
以 ̄(32)P标记的大鼠心钠素互补脱氧核糖核酸(ANFcDNA)为探针.应用斑点印渍和Northern印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正常大鼠、给予雌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大鼠的鼻粘膜心钠素基因转录水平及其变化。并检测了7例鼻疾病患者粘膜组织心钠素基因表达状态。结果表明鼻粘膜存在心钠素mRNA(信使核糖核酸),可合成心钠素,雌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可明显促进鼻粘膜心钠素基因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及其下甲粘膜较其它病变鼻粘膜心钠素基因表达明显。并探讨了心钠的素存在于鼻粘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32P标记的大鼠心钠素互补脱氧核糖核酸(ANF cDNA)为探针,应用斑点印渍和Northern印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正常大鼠、给予雌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大鼠的鼻沾膜心钠素基因转录水平及其变化。并检测了7例鼻疾病患者粘膜组织心钠素基因表达状态。结果表明鼻粘膜存在心钠素mRNA(信使核糖核酸),可合成心钠素,雌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可明显促进鼻沾膜心钠素基因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鼻息肉患者的鼻肉组织及其下甲  相似文献   

14.
P物质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上皮短路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SP)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粘膜引起的离子分泌改变导致的上皮表面短路电流的变化。方法 以鸡蛋清蛋白致敏大鼠后,用Ussing室技术测定鼻粘膜上皮表面短路电流。并观察神经激肽受体(NK1)拮抗剂CP96345、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和河豚毒素对SP的阻断作用。结果 经SP刺激,致敏大鼠鼻粘膜表面Isc显著增高。经四种物质预处理均能显著阻断SP引起的Is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P物质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探讨P物质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健康大刀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免疫,继之鼻局部免疫建立大鼠为应性鼻炎模型,取该模型和健康对照组动物的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SPR在鼻粘膜中的分布,密度及其在该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飘散蒿属花粉对鼻粘膜上皮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吸入性变应原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上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影响,对11例蒿属花粉过敏的花粉症患者,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鼻粘膜上皮细胞ICAM-1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在蒿属花粉飘散期,8例标本全部呈阳性;在蒿属花粉非飘散期,3例标本中2例阴性,1例阳性(该例对屋内尘土皮肤试验也呈阳性反应)。由此提示:当外界环境中的特异性变应原含量增高时,花粉症患者的鼻粘膜上皮细胞表达I-CAM-1,而无致敏原时,ICAM-1的表达为阴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鼻粘膜神经肽释放的调控机制,用免疫组化结合原位杂交组化法观察大鼠鼻粘膜及三叉神经节冰冻切片生长抑素(SOM)及生长抑素信使核糖核酸(SOMmRNA)的分布。用重组PSP65质粒(400SOMcDNA)作为制备SOMmRNA单链探针(cRNA)的模板,用digoxigenin标记探针。结果表明正常大鼠鼻粘膜无该两种物质,但在三叉神经节细胞则出现阳性反应。与SOM免疫组化比较,SOMmRNA阳性颗粒位于胞浆内,与背景反差大,可辨率高。讨论了三叉神经节细胞SOM-mRNA存在的意义,认为SOMmRNA可能在三叉神经节细胞水平对鼻粘膜神经肽的释放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进行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capsaicin,CAP)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鼻分泌量、喷嚏反射、鼻部抓痒等症状,并与对照组进行量化指标比较。对治疗组、未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特异性P物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鼻粘膜中的P物质含量,用滤纸法观察了鼻分泌功能状态。实验组予P物质能神经阻滞剂(CAP)滴鼻,治疗结果表明,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明显缓解,鼻分泌量较治疗前减少了64%,鼻粘膜中SP含量与未治疗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CAP的反复应用能有效地耗竭鼻粘膜中P物质含量。从而证实了CAP对P物质能神经脱敏作用的新学说,CAP阻断了P物质能神经的轴索反射,发挥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兴启  叶胜难 《耳鼻咽喉》1997,4(6):323-326
本文总结了经CT或MRI证实以及部分经手术证实的101例桥小脑角点位性病变的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的表现。结果显示:ABR多表现为Ⅰ-Ⅴ间期延长,仅I波存在或ABR各波均消失。未见波Ⅴ幅度小于波Ⅰ。当肿物较大时,可见对侧ABR异常,极重度聋患者(35.5%),仍可引出异常ABR波形,故仍不可忽视ABR检查;听力轻度下降,甚至正常者ABR仍有改变,AP出现率随肿物增大  相似文献   

20.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以喷嚏、水性鼻液、鼻塞为特征,I型变态反应为代表性的疾患。一般认为,同一抗原侵入时,其抗原与鼻粘膜存在的IgE抗体敏感肥大细胞反应,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细胞三烯(LT幻、前列腺素(PG)、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各种化学传达物质,从而出现上述特征。该文对鼻变态反应患者鼻液和鼻粘膜组织中各种浸润细胞进行了研究。常年性鼻变态反应鼻炎患者7例,采取鼻腔洗净液及鼻粘膜标本,分别固定免疫染色后,用单克隆抗体CDS、CD4、CD22、CD68、EGZ,4C反应24小时,于镜下观察各浸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