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BDNF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海马BDN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上调海马组织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于再灌注72 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海马组织BDNF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72 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眼针疗法能提高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BDNF表达水平,通过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发挥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Wang Z  Ma XD  Liu HH  Liu XD  Gao Y  Guan HQ  Wang DS 《中国针灸》2011,31(8):727-731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及取材前30 min,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 min.正常组来进行处理,假手术组未插鱼线,其余同模型组,但不做治疗干预.于再灌注后3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大脑皮层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及mRNA表达.结果: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0.54,与模型组2.63±0.92比较明显下降(P<0.01).免疫组化检测大脑皮层AQP4蛋白表达,正常组为116.33±10.24、假手术组118.97±12.72、眼针组129.30±18.36,与模型组150.88±15.82比较,AQP4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1);眼针组与正常组比较,AQP4蛋白表达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皮屡AQP4蛋白表达,正常组为0.53±0.04、假手术组0.55±0.07、眼针组0.67±0.08,与模型组0.94±0.04比较,AQP4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1);眼针组与正常组比较,AQP4蛋白表迭升高(P<0.01).各组大鼠大脑皮层AQP4 mRNA表达趋势同AQP4蛋白表达.结论:眼针具有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24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针组大鼠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减少。结论眼针疗法能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有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72h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RQ-PCR、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上升(P<0·01)。结论:眼针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治疗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每日两次,每次20min。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眼针组再灌注损伤72h后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眼针组大鼠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脑组织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针和体针对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脑血流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与体针治疗CIRI机制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CIRI模型,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 h假手术组,24 h模型组,24 h穴区组,24 h体针组以及24 h穴区外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脑皮层血流速度,Western Blot方法和RQ-PCR方法测定脑组织BDNF蛋白以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脑皮层血流速度增加;脑组织BDN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眼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针与体针均具有改善大鼠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脑血流速度增加以及脑组织BDNF表达上调有关,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与体针效应的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穴区组、眼针穴区外组与体针组,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眼针穴区组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穴区外组选择眼针同名穴区的外3 mm处针刺。体针组取"曲池""足三里"穴针刺。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72 h后脑内BDNF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72 h脑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眼针穴区组和体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模型组大鼠减轻(P〈0.01),眼针穴区组与体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穴区组和体针组较模型组大鼠脑内BDNF mRNA和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眼针穴区组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与体针在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接近,两种疗法的作用机制可能均与脑内BDNF的表达上调从而促进脑组织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处理)、假手术组(同模型组,仅鱼线插入深度1cm)、模型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鱼线插入深度1.820cm)和眼针组(模型成功后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每日2次),每组16只。于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海马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可使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减小,并显著降低海马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P0.01)。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海马组织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邰东梅  樊立林  张威  马贤德  于丹  王莹  潘茜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5):1063-1066,后插3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对72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差异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体针的差异。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2 h假手术组、72 h模型组、72 h穴区组、72 h体针组、72 h穴区外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2 h采用Zea 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脑组织AQP4蛋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以及测定脑组织AQP4mRNA表达。结果:与72 h模型组比较,72 h穴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穴区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电镜下体积增大,核大,胞质丰富,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肿胀明显减轻。脑组织AQP4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 0. 05)。眼针与体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针和体针都能改善大鼠72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下调脑组织AQP4表达有关,两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CIRI的时间-效果关系以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CIRI大鼠模型,于再灌注后3h、24h及72h进行眼针刺激,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大脑海马组织BDNF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同时海马组织BDNF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P0.01)。结论:眼针能够改善CIRI神经功能损伤,并具有时间-效果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对抗损伤脑组织BDNF表达进行性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ADSC移植组、电针+ADSC组。NSS法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采用Western bol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区BDNF和TrkB表达。结果:电针+ADSC组海马区PKH-26标记的细胞个数高于ADSC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SS评分均显著降低,海马区BDNF和TrkB表达上调。其中电针+ADSC组NSS评分低于电针组和ADSC组,而BDNF和TrkB表达显著增加。结论:电针联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海马区BDNF和TrkB的表达,改善干细胞生存内环境,促进移植的ADSC迁移和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24、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SOD含量增多,MDA含量减少,BDNF含量增多(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大鼠血清SOD、MDA及BDNF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连接蛋白43(Cx43)半通道探讨蛋白激酶基因表达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干预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穴位针刺组及针刺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及两个针刺组内分设4个亚组:缺血再灌注30 min组、缺血再灌注60 min组、缺血再灌注180 min组、缺血再灌注360 min组,每组10只大鼠。穴位组电针刺激大鼠的"顶中线"、"顶旁线";非穴位组取患侧肋下髂嵴上10 mm的固定点作为针刺点;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基因方面检测海马区蛋白激酶C(PKC)、酪蛋白激酶1(CK1)、蛋白磷酸酶(PP2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KC m RNA、CK1 m RNA及PP2B m RNA时间的推移表达量呈增高趋势;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非穴位针刺组PKC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调神通络针刺组可显著降低其在各时间点表达,与模型组及非穴位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刺组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KC m RNA、CK1 m RNA及PP2B m RNA表达,通过调节Cx43磷酸化或去磷酸化途径中的关键因子,来调控半通道的开放,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