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而静脉药物摆放是为患者实施静脉给药前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工作中,护士摆药时是将每位患者的液体摆放在治疗室操作台面上,需要加入的药物摆放在液体前,但是目前软包装液体已逐步取代瓶装液体,由于软包装液体自身的特性,致使护士在摆药环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作,我科自2012年1月应用输液筐进行摆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给药方式,一般需经过摆药、配药、注射、更换液体4个步骤。传统的做法是护士将多组药物摆放在治疗台上,需加入的药物摆放在液体前,容易造成药物摆放混乱,护士在配制药物、注射、更换液体时不能很快找到所需药物。特别是随着非PVC软袋代替玻璃瓶后,由于软袋不能直立,给护士摆放和配制药物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设计了一种  相似文献   

3.
王琼莲  何兰萍  陈春蓉  宋晓萍 《现代护理》2007,13(14):1282-1282
护士给药对住院患者而言,是整个用药过程中的最后一环,是给药的直接执行者,由于诸多原因可造成在给药对象、药物品种、药物配伍、给药途径、给药技术等方面发生失误而使患者受损,尤其是静脉用药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可及时发现问题,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1护士在静脉给药中的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注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给药方式.据统计,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高于国外20%~30%[1].长期以来, 我国静脉输液的配置均为临床护士根据医嘱,在病区开放或半开放状态下操作完成,这种配液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静脉用药安全隐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 是在符合GMP 标准并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洁净环境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在内的静脉滴注药物的配置、管理, 为临床医疗提供用药服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因给药迅速、见效快,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新生儿,静脉输液较口服、肌肉注射等给药途径优势更加显著,住院患儿高于90%静脉给药。在快捷、方便的同时,因输液出现的组织损伤也不容忽视,它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并引发了一些矛盾和纠纷。现对临床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护士给药对住院患者而言,是整个用药过程中的最后一环,是给药的直接执行者,由于诸多原因可造成在给药对象、药物品种、药物配伍、给药途径、给药技术等方面发生失误而使患者受损,尤其是静脉用药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可及时发现问题,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液体摆放是静脉输液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工作中,护士输液摆药时只是将每位患者所有的液体、药物直接摆放于治疗室操作台面上,由于没有明显的界限,常因不慎移动造成药品混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作,我院自2005年10月开始将百特液体筐应用于治疗室的输液摆药工作中,并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2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医疗诉讼案件170万件中,涉及用药纠纷的占37%[1],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保证用药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见和快速给药途径之一,在美国有50%以上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我国静脉输液的比例更高[2]。在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注药物的种类越多,导致给药不安全因素越多。我院2010~2011年发生43起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其中静脉给药不良事件1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降低静脉用药错误发生率的影响,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静脉给药错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定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给药管理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定为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的静脉给药错误例数和发生率。结果对静脉输液进行前馈控制后,给药错误例数下降,给药错误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输液前馈控制提高了静脉输液的查对效果,确保了患者输液安全,降低了静脉给药错误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它具有侵入性、复杂性、普遍性。国内最新报道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住院患者接受输液治疗。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既会危害患者的健康、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医护人员及医院带来各种不利影响。因此对静脉输液进行风险管理,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减少医疗伤害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就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研究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疗效迅速。静脉给药迅速、刺激性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瞬间遍布全身,具有起效快的优点,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输液过程中,大量的药液从体外直接通进输液器进入人体血管、药液温度偏低常常导致患者四肢发冷,甚至麻木疼痛,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注给药法输注过程中一些因素对疗效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仲义 《上海护理》2002,2(3):58-59
从上世纪20年代世界上诞生第一瓶玻璃瓶装输液至今,静脉输注给药法在临床已应用了近一个世纪。在这期间,静脉输注给药法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发展,无论从输注工具、输注内容、输注技术及输注产品,均发生了根本变化。时至今日,静脉输注给药法已成为临床上重危病员药物治疗基本方法,在一般综合性医院中30%~40%住院病员的药物治疗中采用本方法,为重危病员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随着对于各种药物临床药理研究深入,药物效应(包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优化流程在肿瘤靶向药物静脉给药过程中的管理效果。方法依据《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对传统的经验式靶向药物静脉给药流程进行优化,为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标准化、全程监控的静脉给药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给药错误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前静脉给药的错误发生率为3.6%,优化流程后无一例给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3, P=0.027);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94.4%升高至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5, P=0.029)。结论优化靶向药物静脉给药的护理流程,进一步确保了护理用药安全,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提高了护士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时的给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药途径,特别是血管通道对于心肺复苏时药物和液体的使用非常关键,但是对于个别患者来说建立通道也许比较困难。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最大、最通畅的外周静脉建立静脉给药通道,才不会中断抢救;其次还可以选择气管内给药和骨内通道等途径。“2005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常见的操作技巧,老年住院患者90%以上患者需静脉给药,长期静脉输液会给患者会带来一定的不适和精神压力.现代护理体现以人为本,将舒适护理用于静脉输液中,符合现代护理理念[1].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的缺陷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给药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具有其它给药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它会引起静脉炎、输液渗漏、发热反应、血管栓塞、肉芽肿等。为了对病人的健康负责,保证用药安全,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其缺陷并提出预防对策。1静脉给药的缺限1.1引起静脉炎由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因在静脉内放置时间过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或由于个体差异对外来异物的抵抗能力差及对药物等刺激的敏感度过强所致,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头皮针穿刺引起的静脉炎为17.9%…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医院临床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安全使用静脉药物的策略。方法:对医院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给药错误、输液污染,举例并对成因进行分析。结论:通过完善医院给药系统,改变给药流程,让药师参与到药品使用环节中,采用新科技产品等诸多手段,可有效减少给药错误,确保医院静脉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穿刺是实现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治疗各种疾病或抢救患者主要是通过静脉输液来实现,所以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对及时的补液给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老年患者,静脉给药的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现将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给药方式,静脉穿刺是一个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操作。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输液和一般患者有所不同,具备一定的特点,如何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做好静脉穿刺与输液的护理工作,现将多年临床实践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对长期静脉输液者的血管保护尤为重要,笔者通过20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从静脉的选择,输入刺激药物对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