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镇痛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7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3)、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术中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术中采取全身麻醉联合超声辅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应激指标变化。结果 T6(术后4小时)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观察组应激指标皮质醇(Cor)、醛固酮(AD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辅助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镇痛效果理想,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pectoral nerves,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4例,年龄35~72岁,BMI 20~26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TP-PECS组(A组)和TPVB组(B组)。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TP-PECS,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TPVB,均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分别于操作结束后30 min测定痛觉减退范围。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PCIA,并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息VAS评分≤3分或运动VAS评分≤5分。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范围、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芬太尼消耗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评估术后2、6、12、24及48 h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阻滞范围主要为T_2—T_6,B组主要为T_3—T_7,A组T_2皮区的阻滞者明显多于B组,T_6、T_7皮区的阻滞者少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镇痛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术后12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TP-PECS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优于TPVB。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PCIA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9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点胸椎旁神经组(O组,n=33)、多点胸椎旁神经组(M组,n=29)和对照组(C组,n=30)。记录TPVB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平面,记录入室后、阻滞后15min、手术开始后30、60min及术毕时的BP、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和烦躁等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8、12、24、36和48h的VAS评分、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O组操作时间和麻醉平面明显低于M组(P0.05);三组患者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均明显高于O、M组(P0.05);术后48h内,C组8、12、24、36和48h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O、M组(P0.05);O组患者满意度高于M、C组(P0.05)。三组均无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点TPVB的镇痛作用与多点TPVB无差别,但单点TPVB组操作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更能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78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5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PVB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RIB组(B组),每组39例。全麻诱导前,A组、B组分别采用0.33%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TPVB和RIB。记录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6、24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PACU低氧血症、气胸、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麻药中毒、术后谵妄、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B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阻滞持续时间、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行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阻滞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不差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接受LC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静脉镇痛,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TPVB+静脉镇痛。比较2组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静脉镇痛应用于LC患者,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术前均给予0.5%罗哌卡因20ml行单次TPVB,SC组术中以0.2%罗哌卡因5ml/h持续泵注行TPVB,SP组术后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18、24、48h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8、24、48h,SP组VAS评分明显高于SC组(P0.01)。SC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率为87%,明显高于SP组的63%(P0.05)。SC组和SP组各有1例(3.3%)呕吐。SP组有1例嗜睡。两组均无一例呼吸抑制发生。结论与单次TPVB联合PCIA相比,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5):565-56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胸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 年龄20~60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PecsⅡ阻滞组(P组)。2组均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阻滞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采用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各节段皮区阻滞情况、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PCIA中舒芬太尼以及补救镇痛药)用量、神经阻滞时间、Horner综合征以及术后24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 P组T5-T7皮区阻滞率降低, 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1),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神经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使用补救镇痛药, 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PecsⅡ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前锯肌平面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诊断的72例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镇痛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局部浸润治疗,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胸椎旁阻滞(TPVB)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40~75岁,ASAⅠ—Ⅲ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D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TPVB,R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加生理盐水3 ml, RD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加地塞米松0.1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3 ml)。记录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以及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RD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小于R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与单纯罗哌卡因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可延长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胸椎旁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增强镇痛效果,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