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背景检测新鲜以及保存的血小板的质量的方法已有不少,包括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学、血小板介质的pH值,低渗反应, 以及激活剂引起的凝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在体外受激活剂刺激后,产生凝集反应和血栓素A2,以评估新鲜的和保存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代谢情况,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到d1、d3、d5,3个时间点时采集血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血气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低渗休克反应率。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在保存7 d内pH、Na~+、Ca~(2+)、Cl~-值无明显变化(P0.05),22℃振荡保存血小板pH、Na~+、Ca~(2+)、Cl~-、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保存5 d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保存d5时,22℃保存血小板的pH值明显低于4℃保存血小板,而LDH和Lac值明显高于4℃保存(P0.05)。LDH、pH、K~+、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4℃冷藏保存5 d内血小板低渗休克恢复率变化不明显(P0.05),而22℃保存血小板HSR恢复率d5与d1相比降低53.77%。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代谢方面比较,冷藏保存血小板具有代谢慢、乳酸产生少、pH降低慢及葡萄糖消耗低等特点,4℃冷藏保存血小板10-14 d时仍有一定的HSR恢复率。就血小板代谢数据比较,4℃冷藏保存血小板建议保存10-14 d。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及两者混合后的功能差异,为制定血小板输血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袋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80℃保存冰冻血小板,20袋采集后72 h内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血小板前取样,配制成4组标本:A组新鲜血小板标本,B组新鲜与冰冻(2∶1)混合血小板标本,C组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D组冰冻血小板标本,分别检测TEG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选择素(CD62p),综合评价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 1)新鲜与冰冻(1∶1)混合血小板标本R值最短,与新鲜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与冰冻(2∶1)混合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标本的K值、α角和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与未混合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比较,Plt、MPV、PDW和CD62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种比例混合血小板的Plt和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CD6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按1∶1配合输注可以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对血块凝集强度影响不大,是一种理想的输血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用一种新的血小板保存添加剂——酸化葡萄糖营养液(AGN)于22℃水平振摇条件下,在国产PVC塑料袋内保存从ACD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血浆悬液(PC)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保存5天的PC其血小板计数、pH值、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等指标皆优于对照组(未加AGN的ACD-PC),用新鲜血浆孵育2小时后,其聚集率和低渗休克反应有较明显的恢复。透射电镜显示,在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形态完整、无伪足出现。用上述方法保存120小时的PC,其保存效果与国外一些实验室用第二代血小板保存袋保存的CPD-PC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小板制品在保存时的pH值被公认是测量血小板成活力的重要指标。这一体外检测就成为保存血小板的产业标准和管理条例或规范。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体外pH值对体内自体血小板恢复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独立实验室进行个体自体放射标记血小板的动力学研究。血小板22C保存在pH值最低为6.2的100%自体血浆中至少5天。将22CpH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血小板在干燥状态下长期储存可大大改善血小板的保存期。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海藻糖-冻干及再水化过程是否调节血小板内pH值(pHi)。研究设计与方法先前的研究表明,人类血小板可在海藻糖存在条件下成功保存,用pH染料BCECF-AM标记海藻糖-冻干再水化血小板和新鲜对照血小板。测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一项人体研究表明,心肺旁路术前输注了冰冻血小板的患者术后血小板存活虽然减少,但其止血功能好于22℃液体保存3—4天的血小板。研究设计方法 此项研究对新鲜、3—4天液体保存和低温保存的人血小板的直接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糖蛋白(GP)Ib,活性GPⅡb/Ⅲa以及三色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凝血因子Ⅴ进行了检测。结果 新鲜和液体保存的血小板,GPIb表面水平正常,而低温保存的血小板中含有明显不  相似文献   

9.
吴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82-2883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及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冰冻保存3个月之内、3~6个月之间、6~9个月之间的冰冻血小板样品于42℃解冻后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不同保存时期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及回收率;分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观察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出血症状的控制及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冻存3个月内、3~6个月的两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冻存6~9个月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组冰冻血小板的第Ⅲ因子活性测定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回收率为85.2%。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平均为93、3%;而CCI值≥10000/μL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结论:5%二甲基亚砜-80℃冰冻保存半年以内的机采浓缩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血小板浓缩物允许使用的最大保存期限为5天,延长保存限期至7天将有助于增强血液供应及减少浪费。研究设计和方法 按标准程序从CP2D 血中制备血小板(n=16),并过滤减少白细胞。在保存的第3、5、7天采样,测定血小板计数、pH值、腺苷二磷酸和胶原蛋白的凝集,低渗休克反应,Kunick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加血浆含量对血小板体外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采集的12人双份共24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为A、B 2组,A组为观察组血浆含量为280 mL/治疗量,B组为对照组血浆含量为200 mL/治疗量,2组均放置在(22±2)℃血小板保存箱震荡保存;分别在0、1、3、5 d时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pH值、血小板体外聚集反应和血小板活化率。结果 2组相比,血小板计数、MPV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显著(P0.05);同一时间段A组的pH值较B组下降较慢,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聚集反应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A组较B组下降较慢(P0.05),保存5 d时CD62p A组15.1±2.37(%),B组54.3±4.07(%),血小板活化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B组比A组升高较快(P0.05)。结论增大保存血小板血浆的含量可以提高血小板体外保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及功能差异,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对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于保存时间点d 2、4、6、11、15和21取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各代谢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4℃保存6 d时,血小板的p H、PO2、PCO2、MPV、GLU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Plt数降低,PDW和LDH升高(P 0. 05);而22℃保存6 d时,仅血小板的MPV值无明显变化(P 0. 05); p H、PCO2、GLU、Plt降低,PO2、LDH、PDW升高(P 0. 05)。同一保存期内,PO2、p H、Plt、MPV、LDH、GLU在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4℃保存的血小板p H值、MPV明显低于22℃保存的血小板,而GLU、PO2、LDH和Plt明显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P 0. 05)。从d 15开始,4℃保存的血小板的PCO2检测不出,Plt计数也突然迅速降低。在功能方面,随着保存期延长,4℃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不明显,而22℃保存的血小板MA值降低明显,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MA值高于22℃保存的血小板。结论:4℃保存的血小板比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慢,且同一保存期内,4℃保存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强于22℃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通血袋常温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后保存24 h再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质量。方法将采集的400 mL全血50袋,保存在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采集后4 h经1次轻离心分离出PRP,容量(200±10)mL/份,再每份均分成2袋存放于普通血袋中,分别标识为实验组:将PRP放置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过夜,次日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24 h完成制备;对照组:将PRP立即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6 h完成制备。采集后24和48 h,分别检测2组PC中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和pH值。结果 2组PC中红细胞混入量和pH值差异甚小(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1010/袋)分别为1.36±0.33和2.63±0.46(P0.05);对照组3项指标均合格,实验组只有红细胞混入量与pH值合格。结论分离PRP后,在普通血袋常温保存24 h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达不到《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选择献血员,单采血小板,并对4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冰冻保护剂,-80℃深低温保存1年内,解冻后观察外观,分别进行计数、计算回收率、测定PH值、粘附率、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单采血小板1年内血小板计数、pH值、粘附率与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冰冻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保存1年内平均回收率为90.49% , 无菌实验无细菌生长.[结论]-80℃深低温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人类血小板通过不同的技术进行离体保存后,其特性改变差异较大。建立适用于各种保存血小板特性分析的流式细胞术(FCM)对保存血小板的质量监测和新保存方法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FCM分析方法主要条件的优化评估,建立了联合测定血小板膜表面包括磷脂酰丝氨酸在内的多参数FCM定量分析方法。在标本制作中,血小板不需要洗涤即可直接进行标记,减少了血小板离心洗涤过程中的激活。除了FCM常用的同型对照外,中还将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FPRP)、凝血酶激活FPRP和液氮处理FPRP作为血小板标准阴性、阳性对照,直接应用于FCM分析,且效果良好。该方法中Gly-Pro-Arg-Pro乙酸盐(GPRP)的选择应用,既防上了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同时可稳定血小板,减少制备过程中人为激活,克服了在血小板、Ca^2 和血浆共存条件下FCM定量分析血小板的困难,尤其是为深低温处理血小板包括PS在内的多参数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基础。研究表明该方法标本处理简单,结果分析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作还通过低温、低渗或激活剂的方法制备了几种膜表面分子标记显不同的血小板应用于FCM分析,不仅证实了所建立的FCM分析方法在各种不同膜表面分子标记的血小板分析中的实用性,又表明了中制备的4种不同膜表面分子标记的血小板在FCM分析保存血小板方法学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合适的低渗休克反应(HSR)检测方法,监测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HSR变化,以监控和评估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功能和质量状况。方法利用血液凝集仪,分别检测血小板与等渗磷酸盐缓冲液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和血小板与去离子水混合后的透光率变化值,从而计算出HSR值。检测20份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及10份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血小板HSR变化。结果新鲜采集的单采血小板HS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58%~93%(80.35%±10.39%,n=20);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的第1,3,5和7 d的HSR分别为:75.85%±11.10%,74.00%±9.04%,71.39%±6.16%和68.85%±7.89%;各天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利用血液凝集仪检测HSR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和重复性好的特点;单采血小板保存至7 d仍具有较好的抗低渗休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冷沉淀冻干保存的方法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共采集40例无偿献血者新鲜全血各200ml,每袋全血按常规方法制备并均分为容量相同的2袋冷沉淀,其中1袋置–20℃保存即为冰冻冷沉淀,另一袋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后用冻干机制备成冻干冷沉淀,置于4℃保存。在保存24 h、12个月后各取20例献血者的两组冷沉淀,测定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和pH值。结果冻干冷沉淀与冰冻冷沉淀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和pH值在保存24h、12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干冷沉淀在4℃保存12个月后仍然具有正常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含量,可用于战备血液储备。  相似文献   

19.
贮存5-7天的浓缩血小板(PC)在输注后恢复和存活不如新鲜血小板。作者首先在新鲜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一种生化激活剂后进行制备,并与常规PC制备法对照。方法:采集至少10天未服药的男性献血者全血,枸橼酸-磷酸-葡萄糖(CPD)抗凝,室温离心(1000g,7分钟)制备PRP。加入用正常盐水稀释的前列腺素E_1(PGE_1)使其最终浓度为1.3×10(~-8)M,然后室温3500g离心7分钟制备PC。PC于22℃±1℃贮存5天后,在使用前2-3小时以自身血浆浸泡血小板,然后弃液体,计数血小板、白细胞,测定pH,按Kunickl法作形态学积分,每个单位浓缩血小板加入250μCi铬酸钠(~(51)Cr)标记,22℃孵育30分钟,以自身血浆洗涤后配成30ml悬液,于输入后1.5、2.0、24、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骨骼肌无复流现象中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I2是重要参与因子.目的:观察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浆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根据患者取栓后缺血肢体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n=10)和对照组(n=2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取栓后0 h无复流组前列腺素I2明显减少(P < 0.01);取栓后24 h,无复流组血栓素A2明显升高、前列腺素I2明显下降(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P < 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后然后下降,无复流组取栓后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取栓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时术后24 h点无复流组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613,P=0.049);而与血小板数量无相关性(r=0.199,P=0.543).提示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可以作为判断动脉栓塞患者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