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黎明  周新华  王怡练  左逸夫  吴强 《河北医药》2009,31(24):3376-3377
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评估其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28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分成无复流组(n=25)和血流正常组(n=261),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组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心功能≥2级(Killp 分级)的比例、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有否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流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升高.无复流组经药物联合治疗后,大多能恢复TIMI 3级前向血流.结论 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状动脉开通时间长、入院时心功能分级低、白细胞计数高、CK-MB水平高等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病情重,预后不良.药物联合治疗对无复流有效.  相似文献   

2.
ACS罪犯血管行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相关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CS罪犯血管行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7年2月178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PCI过程中出现无复流患者共63例(无复流组),从其余的PCI后冠脉血流TIMI3级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作为正常血流组。观察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等基本情况,血脂水平、血糖水平、apoA、血常规(WBC等)等生化指标,罪犯血管病变及PCI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年龄、男性、吸烟史、BMI、血糖、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脉压指数、平均动脉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心绞痛病程、心绞痛分级、病变长度、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总数、球囊预扩张、释放压、支架种类、病变部位、侧枝循环形成、PCI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P=0.013,Exp(B)=8.917)、冠状动脉钙化(P=0.003,Exp(B):8.235)、白细胞水平(P〈0.001,Exp(B)=2.125)、狭窄程度(P=0.021,Exp(B)=1.145)、PCI前TIMI(P=0.013,Exp(B)=0.3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糖尿病患者PCI统计结果显示,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血糖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973,P=0.344)。进一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罪犯血管PCI与出现无复流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Q计数(P=0.008,Exp(B)=5.241)、梗死前心绞痛(P=0.023,Exp(B)=0.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S罪犯血管行PCI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白细胞水平、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PCI前TIMI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影响因子,急性心肌梗死更容易出现无复流。无复流的发生仅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66个月期间对1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13例(9.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13例无复流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65.7岁(34-85岁)。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5例IRA粗大。10例合并有高血压(其中9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9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9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3例TIMl2级血流,1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1例在术后24h死亡。1例TIM1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9.8%,病死率达15.4%。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AMI后PCI患者420例,研究组为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复流患者32例,对照组为术中未出现无复流患者388例。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复流时,先给予硝酸甘油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无效者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术后替罗非班静脉维持,术中2组患者肝素用量8 000~10 000 U。结果研究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术后TIMI血流Ⅲ级95.4%,与对照组TIMI血流Ⅲ级9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术后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发病后第1周cTnI、CK-MB峰值水平及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研究组发生尿潜血阳性4例,经减用肝素后好转。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AMI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处理方法。方法发病在6h以内或12h内仍有持续胸痛的126名STEMI患者给予急诊PCI,搜集患者的临床、造影资料。根据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显色分级两项结果 ,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的差异,分析患者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同时观察抽吸导管及腺苷、替罗非班药物应用的效果。结果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7%。无复流组:症状至PCI时间P值〈0.05、病变长度P值〈0.05、血栓负荷P值〈0.05、术前TIMI血流分级P值〈0.05。16例无复流患者术中予以抽吸导管及腺苷、替罗非班药物冠脉内应用。16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6.3%。结论无复流现象是STEMI患者PCI治疗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症状至PCI时间、病变长度、血栓负荷及术前TIMI血流分级等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术中血栓抽吸、腺苷、替罗非班应用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可引起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形成。如急性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可引起其所支配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形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及时开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PCI治疗中同等获益。临床上观察到即使解除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内无血栓、痉挛、夹层,冠状动脉内血流仍减慢,临床上称之为无复流现象EPCI术后血流分级(TIMI)血流0~1级]。无复流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导致梗死面积增加、左心室功能低下。因此判断哪些患者能出现无复流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心电图ORS波群终末部分改变与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观察组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无复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3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心力衷竭发生率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改善心功能,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急诊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救治AMI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可直接解除冠状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善心肌缺血,恢复再灌注且疗效确切[1].无复流是指,PCI术中梗死的相关动脉狭窄、闭塞解除或减轻后仍不能恢复缺血心肌组织有效再灌注,微循环血流依然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在冠脉造影时无复流表现为再灌注前向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变慢,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不足3级;而无其他机械性梗阻因素存在如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血栓形成或心外膜血管痉挛等.无复流使心力衰竭、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报告PCI中再灌注性无复流患者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替罗非班联合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发现的11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及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组(A组,55例),对照组(B组,55例)。从而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中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情况、出血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级TIMI和3级血流的比较,患者在术前、术中无明显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术后A组较B组患者TIMI血流3级明显增高,同时出血风险率上升,但出血风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复流获益大于风险,无明显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左心室功能。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68例,其中无复流患者12例,进行左心室舒缩功能比较。结果无复流和正常血流患者的肌酸肌酶峰值、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W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血流患者术后4周LVEF、CI、SVI增加(P〈0.05)。结论无复流患者心肌损害严重,梗死心肌范围广泛,室壁运动恢复较慢,左心室舒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0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MVA组和非MVA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钾、低血钾例数、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糖、入院心功能Killip分级、心电图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心率变异性、直接PCI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例数及恢复期超声结果等指标,比较2组以上指标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MVA的危险因素。结果:6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216例(33.2%)发生MVA。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酸激酶及肌钙蛋白I升高、低血钾、心功能Killip分级较高、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延长、心率变异性减低、未行直接PCI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LVEF减低是MVA的危险因素。结论:MVA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并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死因之一,对具备以上MVA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3例,无急诊PCI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常规PCI治疗和血栓抽吸后PCI治疗,监测患者PCI治疗后血浆BNP,PCI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发病后第7时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记录病人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二组患者间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平均住院时间、PCI治疗术后28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常规PCI治疗组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高于血栓抽吸组,心脏收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与冠脉内微血栓形成有关,通过血栓抽吸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应用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76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40例)和,另常规PCI对照组(36例)。观察2组的造影结果、术后效果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研究组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ST段回落〉70%和术后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情况[分别为(5.3±2.5)h、26(65.0)、37(92.5)]明显好于对照组[分别为(6.1±3.1)h、18(50.0)、28(77.7)],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VS5(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cTnT峰值及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3.6)ug/L、(128.0±74.5)U/L及(11.2±3.9)ug/L、(168.3±80.2)U/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6.2±12.5)%及(44.3±11.2)%],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增加心肌的血流灌注,有可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3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存活(存活组)384例,死亡(死亡组)7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病史、心率、收缩压、肌钙蛋白T(cTnT)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空腹血糖、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性心律失常及再灌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率、收缩压、cTnT峰值、Cr峰值、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LVEF及再灌注治疗与AMI患者住院死亡相关。结论高龄、糖尿病及OMI病史、心率增快、cTnT及Cr升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Killip分级高是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LVEF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白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炎症因子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对7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50%)证实为CHD患者进行PCI治疗,其中2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86例,无再狭窄组136例。入院当日详细记录2组患者病史,进行体格和血常规检查;次日晨空腹取静脉血检查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等。对2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年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无再狭窄组[吸烟:63.9%(55/86)比48.5%(66/136),高血压:77.9%(67/86)比64.7%(88/136),糖尿病:50.0%(43/86)比22.8%(31/136),白细胞计数:(8.8±1.2)×10^9/L比(7.1±2.5)×10^9/L,C反应蛋白:(15±26)mg/L比(7±16)mg/L,纤维蛋白原:(3.6±0.8)g/L比(3.3±0.9)g/L,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炎症因子白细胞、血浆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PCI术后支架再狭窄有明显影响,传统危险因素吸炯、糖尿病、高血压明显影响PCI术后炎症的恢复,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实验组)(75例)和肝素组(对照组)(75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础临床情况、术后冠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0%和77.3%,P<0.05).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有效减少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及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无复流的关系。方法人选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AMI住院行PPCI术患者共765例,所有患者术后5d晨起空腹采血,根据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判定是否出现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81例)和对照组(684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分析氯吡格雷抵抗与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关系。结果2组男性比、高血压患病率、吸烟情况、发病至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直径、门-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糖尿病患病率[(29.6%(24/81)比19.9%(136/684),P=0.044]、年龄[(62±10)岁比(60±11)岁,P=0.032]、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38.3%(31/81)比24.9%(170/684),P=0.011]、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级[82.7%(67/81)比70.5%(482/684),P=0.026]、应用替罗非班者占比[42.0%(34/81)比30.8%(211/684),P=0.045]、肌钙蛋白I(cTnI)峰值[(58±14)μg/L比(54±13)μg/L,P=0.0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156±42)U/L比(145±40)U/L,P=0.027]、肌酸激酶(CK)峰值(1437±202)U/L比(1388±216)u/L,P=0.041]、病死率[4.9%(4/81)比1.0%(7/684),P=0.022]明显升高,ST段回落率[66.7%(54/81)比82.5%(564/684),P=0.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8±11)%比(51±11)%,P=0.028]则明显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氯吡格雷抵抗是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3.466,95%置信区间:1.447—10.876,P=0.019)。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是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可能机制之一,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AT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9月,接受急诊PCI手术出现无复流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24例和对照组(A组)22例。B组经导管注入ATP 200μg,A组注入维拉帕米200μg,必要时可以反复注射。观察注射药物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幅数(CTFC)、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在多次给药后,均可以使9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A组:90.1%,B组:91.7%,P>0.05),A组、B组的CTFC值分别为26.5±14.6、258±10.3(P>0.05),但B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A组[(8.7±5.6)mmHg vs(13.4±10.6)mmHg,P<0.05],需要IABP支持的患者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两组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无复流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