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粒径约60 nm的纳米SiO2颗粒,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分为对照组和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和100.0 mg•L-1),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单位(GCLC) mRNA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降低,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作用时间为12 h时,仅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当作用时间延长至24 h,25.0~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同一浓度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也呈现下降趋势,呈时间效应关系。LDH和FCM检测,与对照组比较,除12.5 mg•L-1组外,其余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和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100.0 mg•L-1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细胞内Nrf2、HO-1、SOD2和GCL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降低细胞活力、破坏细胞膜完整性、诱导ROS生成和转录调控氧化还原因子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氧化损伤是纳米SiO2颗粒发挥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nm和(128.31±7.64)、(133.74±8.97)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 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 nm 和(128.31±7.64)、(133.74±8.97) 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 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 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种还原性巯基氨基酸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暴露于三种还原性巯基氨基酸 2 4小时后 ,测定细胞的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总蛋白含量、凋亡及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结果  1同型半胱氨酸 (Hcy)不仅促进脂质过氧化 ,而且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可致细胞坏死。 2谷胱甘肽(GSH)呈还原性 ,对细胞有全面的保护作用。 3Hcy的氧化性最强 ,GSH则呈现出完全的还原性 ,半胱氨酸 (Cys)可能处于二者之间。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通过特异的抑制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并减弱了细胞内的还原缓冲能力等机制 ,发挥与 Cys和 GSH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出现坏死和凋亡等损伤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种还原性疏基氨基酸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暴露于三种还原性疏基氨基酸24小时后,测定细胞的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总蛋白含量、凋亡及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结果 ①同型半胱氨酸(Hcy)不仅促进脂质过氧化,而且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可致细胞坏死。②谷胱甘肽(GSH)呈还原性,对细胞有全面的保护作用。③Hcy的氧化性最强,GSH则呈现出完全的还原性,半胱氨酸(Cys)可能处于二者之间。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通过特异的抑制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并减弱了细胞内的还原缓冲能力等机制,发挥与Cys和GSH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出现坏死的凋亡等损伤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川芎嗪酯类衍生物对H2O2引起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川芎嗪双酯衍生物在家兔动脉内皮氧化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H2O2引起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家兔动脉内皮氧化性损伤,观察川芎嗪双酯衍生物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各试验浓度,大多数川芎嗪双酯衍生物对H2O2引起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及促增殖作用,A6在较高浓度对家兔动脉内皮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 川芎嗪酯类衍生物对H2O2引起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中以A15效价最高,在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心颗粒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炎症因子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健心颗粒组、TNF-α组、TNF-α加健心颗粒组,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Kruppel因子4(KLF4)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TNF-α刺激后,KLF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健心颗粒干预后,KLF4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健心颗粒能够抑制激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KLF4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多尺度纳米SiO2对小鼠器官的急性氧化损伤效应。采用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品种小鼠进行实验。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设对照组和4个尺度处理组,经尾静脉注射多尺度纳米SiO2悬液后,观察72 h后处死小鼠,取相应组织(肝、肾、脾),测定其中总蛋白(T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活性)。结果表明:在各个尺度纳米SiO2处理中,20.3 nm SiO2的毒性最大,49.8 nm和80.0 nm SiO2次之,800.0 nm SiO2的毒性最小,这充分说明了纳米颗粒的尺度效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各组织器官中,多尺度纳米SiO2氧化损伤最容易发生在肝脏中,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小鼠的抗氧化酶系统指标中,MDA是最敏感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能量可控陡脉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能量可控陡脉冲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施以不同剂量的陡脉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及细胞增殖曲线观察细胞的损伤效应,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情况.结果①MTT试验证明能量可控陡脉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杀伤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揭示高剂量的能量可控陡脉冲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急性损伤效应;②细胞增殖曲线表明随能量可控陡脉冲剂量的增加,对细胞增殖能力抑制越明显;③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能量可控陡脉冲处理前后,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结论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纳米SiO2颗粒毒性效应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纳米SiO2颗粒暴露组,暴露浓度分别为12.5、25.0、50.0及100.0 mg·L-1。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粒径、形貌及分散性。细胞处理24 h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细胞中硅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Annexin Ⅴ/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线粒体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未发生聚集。用Image J 软件计算得到颗粒平均粒径为(57.66 ± 7.30)nm。与对照组比较,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UVECs后,细胞活力下降(P<0.05),细胞中硅水平和培养液中LDH活性增加(P<0.05),细胞中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甚至发生细胞凋亡。上述细胞效应均表现为随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明显,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纳米SiO2颗粒具有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可诱导ROS生成和氧化应激,从而破坏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最终引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