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高脂蛋白血清载脂蛋白B(ApoB)的影响。方法 Ⅱ型糖尿病(DM)伴高脂蛋白血症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36例非DM伴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为C组,A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治疗组服用二甲双胍,对照组服用格列吡嗪。结果 ApoB在8周及1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二甲双胍除了能降低Ⅱ型DM患者血糖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外,还有助于纠正Ⅱ型DM伴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2.
二甲双胍对高脂血症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高脂血症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高脂血症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分为3组,第1组28例用维生素E治疗,第2组32例用力平脂治疗,第3组30例在力平脂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用药后8周,组内、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以及胰钫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第1组无效。第2组及第3组上述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而且第3组优于第2组,治疗后第2组与第1组比较。TC、TG下降(P<0.01)。第3组与第组比较,TC,TG,LDL-C,FBG,FIns下降(P<0.01),ISI提高(P<0.01)。第3组与第2组比较,TC、FIns下降(P<0.01),TG,LDL-C,FBG下降(P<0.05),ISI提高(P<0.05),ISI提高(P<0.01)。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高脂血症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二甲双胍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清TG、TC及LDL—C、空腹血糖降低明显。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曾伟光  邝建  陈亮  陈红梅  杨华章 《广东医学》2001,22(12):1131-113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中成骨细胞功能及其与血清IGFs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GF-1、IGF-2、IGFBP-1及IGFBP-3的水平,并测定6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糖尿病组平均PICP为(93.86±8.19)u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的(141.14±6.34)ug/L,同时血清 IGF-1Xi IGF-2水平降低,IGFBP-1水平升高(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C肽呈正相关(r=0.404,F=5.642,P=0.011),与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C肽和IGFs(IGF-1+IGF-2)是血清PICP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r=0.652,F=11.084,P=0.001;B常数=16.449;BC肽=34.995,t= 2.221,P= 0.034;BIGFs=0.050,t=3.741,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Ⅰ型胶原合成速率、成骨细胞功能较正常人降低,可能与患者胰岛功能降低及IGF系统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散聚降脂中药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30例,采用自拟清热散聚降脂中药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6例,采用清热散聚降脂中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80%,二甲双胍组82.2%,中西医结合组97.2%。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热散聚降脂中药联合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食物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结合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营养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的影响。方法:检测限制食物50%的幼年大白鼠,并以随意进食的同龄大白鼠作对照。血清IGFⅠ和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GFBP3、IGFBP4与IGFBP2、IGFBP1分别采用Westernligandblot与Immunoblot方法测定;肝脏的IGFBPsmRNA采用Northernblot方法测定。结果:食物限制组的体重、身长的增长以及食物效益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GFⅠ(P<001)和血清IGFBP4(×61%,P<005)也同时降低。而血清IGFBP1(×344%,P<001)和肝脏IGFBP1、IGFBP2mRNA(×420%、×370%,P均<001)明显升高。结论:①食物限制可导致血清IGFⅠ和IGFBP4降低,可能与儿童生长障碍有关;②增加的IGFBP1可能是IGFⅠ活性抑制因子;③IGFBP2可能有异常代谢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拜糖平联合磺脲类及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②方法将34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拜糖平组(19例)和对照组(15例),前者采用拜糖平联合磺脲类、二甲双胍,后者只用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0,90,180天检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变化。③结果拜糖平组病人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明显下降,180d时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也有下降,但180d时的有效率仅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0.161,P<0.001)。④结论拜糖平联合应用磺脲类、二甲双胍可更加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STZ糖尿病大鼠血糖和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体IV(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STZ糖尿病大鼠每公斤体重100mg/d二甲双胍灌胃治疗3周后,斑点杂交测定骨骼肌中的GLUT4mRNA含量。结果 糖尿病治疗组的血糖降低30.3%,较非治疗组低28.6%,而骨骼中GLUT4mRNA含量较非治疗组高65.6%,结论 二甲双胍促进骨骼肌中的GLU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降低STZ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观察二甲双胍对STZ糖尿病大鼠血糖和骨骼肌中葡萄糖转运体Ⅳ(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TZ糖尿病大鼠每公斤体重100mg/d二甲双胍灌胃治疗3周后,斑点杂交测定骨骼肌中的GLUT4mRNA含量。结果糖尿病治疗组的血糖降低30.3%,较非治疗组低28.6%,而骨骼肌中GLUT4mRNA含量较非治疗组高65.6%。结论二甲双胍促进骨骼肌中GLU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降低STZ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的52.0%(P〈0.01)。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胡茂清  田浩明  吴文莉  郭开军  罗玉  张羽 《四川医学》2007,28(11):1200-1201
目的 了解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4mg/d。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hCRP等。结果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均能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治疗前后。罗格列酮组hCRP水平降低了1.8mg/L。二甲双胍组hCRP水平降低了0.9mg/L,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上。对血清hCRP水平进一步降低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用诺和龙0.5~1mg、二甲双胍0.25~0.5g;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0.25~0.5g,分别于用药前、用药0.5个月、1个月及2个月后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用药前及用药2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组的血糖及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增大,尤其是餐后2小时血糖的下降幅度增大明显。结论:诺和龙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孙红疆 《河北医学》2000,6(12):1073-1075
目的:比较伏格列波糖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饮食及运动疗法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人65例,随机分为伏格列波糖组33例和二甲双胍组32例,治疗3月。结果和结论:二甲双胍降空腹血糖效优于伏格列波糖,伏格列波糖降餐后2h血糖效优于二甲双胍,两药均能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且均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肝肾功能和血脂无不良影响,伏格列波糖尤适于以餐后2h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更适于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n=30)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30)共8周。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PG、HbA1c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增加不明显,腰臀比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腰围、臀围、体重、体重指数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还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罗格列酮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体重和体重指数增加,似有脂肪重分布的趋势,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臀围、腰臀比、体重、体重指数及体脂分布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旖旎  加力肯 《甘肃医药》2010,29(2):165-166
目的:探观察二甲双胍片联合益气养阴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气养阴中药联用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62例,并设对照组单纯服用二甲双胍片做对比。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糖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养阴中药具有良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及协同降低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理气泄浊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糖尿病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对照组加用二甲双胍,观察组加用理气泄浊汤和二甲双胍,同时调畅情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P <0.05);两组治疗后 FBG、2hPG、HbAlc、TG及 TC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无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理气泄浊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8名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照组38例,继续原降糖药治疗。疗程16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变化。结果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下降。在降低血清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可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18.
卢洁菲 《甘肃医药》2023,(4):318-319+325
目的:探究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92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差异;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IL-6、CRP、TNF-α水平均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不增加药物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低剂量二甲双胍与常规剂量阿卡波糖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本科室56名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30),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n=28,B组n=28)。A组患者前3个月接受低剂量二甲双胍(500~750mg/d)单药治疗,后3个月转为接受常规剂量阿卡波糖(150—300mg/d)单药治疗。B组患者前3个月接受阿卡渡糖治疗,后3个月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剂量与A组相同。检测两组基线、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血压和血脂水平。结果:①低剂量二甲双胍显著降低了A组(P〈0.01)和B组(P〈0.05)患者的FPG水平;②低剂量二甲双胍降低了A组(P〈0.01)和B组(P〈0.01)患者的HbA1c水平。阿卡波糖只降低了B组的HbA1c水平(P〈0.05);③低剂量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单药治疗能降低餐后2hPG,但是不能达到治疗目标值。结论:低剂量二甲双胍与常规剂量阿卡波糖相比,前者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89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与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仅服用二甲双胍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8.37%(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在临床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