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掌握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内分泌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及相关症状.针对这些疾病及相关症状给予激素替代疗法,达到缓解围绝经期症状,延缓心血管疾病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提高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钙剂治疗,观察组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比较两组骨密度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4%,观察组总有效率94.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孕激素联合雌激素的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疗效优于钙剂治疗,治疗后患者骨密度改善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围绝经期妇女保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曾称更年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是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专题会议统一了有关围绝经期使用的名词及定义:围绝经期是指40岁左右开始出现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与临床表现到绝经后12个月以内,即围绝经期包括绝经过渡期、绝经及绝经后期三个阶段.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的激素补充治疗中使用戊酸雌二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共7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戊酸雌二醇进行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绝经期症状评分、血促卵泡刺激素、雌二醇以及血脂检查情况,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治疗后的绝经期症状评分、血促卵泡刺激素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雌二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血脂检查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的激素补充治疗过程中使用戊酸雌二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血脂代谢,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性激素替代治疗(HRT)围绝经期症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0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6例围绝经期症状患者,予性激素替代治疗,治疗前均进行个体化风险、受益评估. 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性激素替代疗法可以缓解围绝经期症状,预防或减少某些与绝经有关的严重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应用激素替代治疗(HRT)和植物雌激素(PE)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以期提高围绝经期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绝经前患者102例,绝经后患者76例. 其中HRT组106例、PE组72例. 观察患者在用药前、用药3 mo后的围绝经期症状及血脂变化,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副作用. 结果:两组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均有明显减轻,但PE的作用明显次于HRT (P<0.05);HRT组中患者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而PE组中患者血脂波谱无明显改变;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副作用HRT组明显高于PE组(P<0.05). 结论:HRT和PE均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HRT能改善血脂波谱状态,而PE能减少患者因服药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080206 经胸超声检测绝经前后妇女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变化;080207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080208 不同人种绝经后全身与局部脂肪分布的改变情况;080209 压力性尿失禁神经损伤机制研究进展;080210 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体质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补充性激素的临床表现。方法:选择围绝经期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自然绝经,并且无雌激素使用禁忌症之妇女78例,给予尼尔雌醇(维尼安)2mg,每月1次或2次口服,观察用药后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尼尔雌醇对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后妇女各种症状,尤其是潮热、泌尿生殖道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长期服用3年以上对子宫内膜、乳腺无明显影响。结论:维尼安比其他雌激素制剂具有价廉、服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对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植物雌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比较植物雌激素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运用大豆异黄酮和激素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应用Kupper-man症状评分标准判定临床疗效,并抽血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2、FSH、LH、P、AKP、TC、TG等各项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结果:经4个周期治疗后,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Kupperman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2、P均明显升高,而FSH、LH、AKP、TC、TG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物雌激素能够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调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且疗效与激素替代疗法无显著性差异。植物雌激素还对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的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并可预防骨质疏松,防止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0.
061629 更年期大鼠Th1/Th2平衡与脾细胞凋亡;061630 更年期妇女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061631 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功血106例临床分析;061632 激素替代治疗与植物雌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比较;061633 低剂量与长期性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血脂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医学综述》2012,(19):3303-330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激素治疗对绝经综合征妇女血液生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综合征妇女15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和生活质量评分表测定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血总胆红素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等指标,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评分表治疗前为(121.45±22.35)分,治疗后为(186.33±22.45)分,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激素治疗能改善绝经综合征妇女的血液生化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妇科学     
20000613妇女血脂水平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吴赛珠…//中国老年学杂志一1999,19(3).一138~139 分别对绝经前期组216例、围绝经期140例、绝经后期252例妇女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雌二醇(EZ)水平较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明显下降,后两者无明显差异;绝经后与围绝经期妇女的促卵泡生成素及黄体生成素均较绝经前期妇女明显升高,绝经后期较围绝经期组升高更明显。绝经前期与围绝经期妇女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绝经后期与绝经前期相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一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一C)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和绝经妇女社区医学干预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08-2010年,对龙凤街社区居民年龄在45至55岁的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的综合症的认知,知晓率,健康宣传教育,以及对围绝经期综合症及绝经的妇女进行劝导激素替代治疗.结果健康宣传教育—认知—治疗—随访,这一社区医学干预模式,社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症状改善和绝经的妇女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结论观察通过我们医务工作人员的努力,社区围绝经期综合症和绝经妇女,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认知—治疗—随访.这个模式值得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有FD症状病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结合雌激素及安宫黄体酮口服,对照组给予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口服,用药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FD症状评分及Kupperman评分。结果用药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D评分和Kupperman评分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过程及治疗后随访未发现不良情况。结论小剂量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紊乱,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精神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绝经过渡期、绝经期、绝经后期各个阶段激素水平的说明,体现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更需要中西医结合协同诊治,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各具优势,西医以绝经激素治疗(MHT)为主要手段,起效迅速,对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国外绝经后妇女使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此病,虽能缓解症状,但由于该疗法有较多不良反应,许多患者不愿接受,因而在国内并未广泛推广应用。中医药对于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对其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以及疗效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时至绝经1年内的时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激素替代疗法即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方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取出宫内节育器的102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容易取出组)82例和观察组(困难取出组)20例。比较分析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对照分析显示年龄、置器年限及取器时间可能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节育器取出的难易程度与置器年限、绝经后取器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取出宫内节育器时应充分考虑妇女的置器年限和绝经后取器时间,以避免围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间、绝经后期这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妇女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容易产生负性心理,由此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心理调节与护理措施十分必要,能全面提升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