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前臂及小腿,笔者于2012年6月收治跖骨骨折伴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跟骨骨折合并筋膜室综合征较尺桡骨骨折或胫腓骨骨折并发筋膜室综合征的概率少,且跟骨骨折时常合并足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所以跟骨骨折合并筋膜室综合征易被其他病情所掩盖而忽视,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至今共收治跟骨骨折104例,其中12例确诊合并有筋膜室综合征,现将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例跟骨骨折患者均合并有筋膜室综合征,男9例,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对19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的患肢进行密切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结果 19例中有13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3例功能部分丧失,2例功能全部丧失,1例截肢.结论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现潜在的危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黄晓 《成都医药》2004,30(3):137-137
骨筋膜室综合征包括缺血性挛缩、胫前肌综合征、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等,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由于病情严重、进展快,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严重后果。我院1999年3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47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近3年来收治的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共12例早期采用切开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减压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导致神经、肌肉和皮肤坏死,也未合并创面感染。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能高效地对骨筋膜室进行减压,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和有效防控创面的感染,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排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对12例经早期手术切开筋膜减压骨折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全复位10例,2例不完全复位,按Richardson功能标准优良10例差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充分切开减压术是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疾病,病死及致残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本文就其诊治及护理进行一综述。诊治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压,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早期有效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才能降低病死及致残率,得到一个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从早期病情细心观察,保守治疗及手术后予精心护理,患肢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18例均保肢痊愈出院。结论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细心观察,精心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骨筋膜室综合征(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是临床常  相似文献   

10.
干红梅  鲁雪春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88-3489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四肢骨折发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笔者对42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8.2±12.1)岁;致病原因:肢体挤压伤25例,车祸伤14例,跌伤3例;其中开放性13例,闭合性29例.损伤部位:单侧胫腓骨骨折37例,双侧胫腓骨骨折5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10 h,其中有18例入院就已经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在入院1~2 h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8例在入院后48~72 h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烧伤后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9例前臂烧伤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明确诊断6例,果断行筋膜切开减压治疗,上肢未出现功能障碍。3例在14~72小时后才明确诊断,虽经筋膜切开减压、脱水及改善微循环等处理但仍出现不同程度肌肉坏死,上肢遗留功能障碍。结论对于上肢深度烧伤,应早期行焦痂切开减压。上肢切、削痂后植皮创面,包扎不能过紧,术后前臂疼痛需考虑臂丛麻醉后可能减轻疼痛感等因素的影响,并结合观祭指端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早明确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室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室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进行性缺血坏死。医源性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指因医疗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近年来,关于医源性骨筋膜间室综合症的报道日趋增多,现就其发生原因与预防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筋膜间隔缩小和间隔区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除7例爆炸伤因就医延迟造成截肢外,其余45例  相似文献   

14.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征候群,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造成局部压迫,使其骨筋膜室容积减少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增高所致。随着交通事故增多,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003—2009年,通过对我科收治的28例患者进行精心观察和护理,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钟文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521-3523
目的:探讨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筋膜室综合征13例患儿的治疗、观察与护理.结果:13患儿经筋膜切开减压治疗后精心护理,均顺利康复,无发生切口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随访期间未见切口疼痛、无功能障碍等情况发生.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的关键,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促进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合胫骨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方法,为护理同仁提供经验。方法根据53例胫骨骨折患者病情,采取适宜预防、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措施。结果53例患者采取不同预防、处理措施,无骨筋膜室缩合征并发症出现,愈合良好。结论针对53例胫骨骨折患者采取适宜的预防、处理措施,有效地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compartmentsyndrome) ,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室内进行性病变 ,即由于间室内容物的增加 ,压力增高 ,致间室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1 ] 。临床上尤以前臂、手及小腿最为常见。对骨筋膜室综合征如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并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则可中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挽救肢体 ,减少或防止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反之 ,轻者导致肢体功能受限 ,形成特定的畸形 ,重者病变范围内肌肉广泛坏死 ,由于毒素的吸收 ,可出现挤压综合征 ,危及患者的生命。我们在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伤科常见并发症,前臂、小腿最多见,在手部也常发生,容易被忽视,我科2002年6月-2006年3月诊治各种原因引起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2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收治的骨折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其发生原因及诊治和预防措施。结果:2例前臂骨折患者因手术时机延迟和减压不彻底,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例为手指肌力较差,1例为拇指背伸差;另外4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积极准备能预防骨折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骨筋膜室综合征足指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不及时诊断和抢救可迅速发展为坏死,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将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6例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