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小肝癌患者,以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为射频组(n=43),以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n=43);分析比较术后2组的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3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1)射频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射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尤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射频组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射频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肝功能损害小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相近,在临床上可替代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完全消融率、甲胎蛋白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并可提高甲胎蛋白下降率及完全消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与外科手术切除在治疗小肝癌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2011年发表的有关采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与外科手术肝切除(surgical hepatic resection,HR)治疗小肝癌的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所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来筛选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用RevMan5.0.25版软件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9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9篇,中文1篇,韩文1篇.所纳入的研究共包括2965例患者:其中射频消融组患者1459例、外科手术切除组患者1506例.Meta分析表明:外科手术组在3年、5年生存率及1、3、5年无瘤生存率上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1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射频消融组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对于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严重并发症明显少于外科手术切除,但是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总体疗效仍明显优于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符合米兰标准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及肝移植中心行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术的多发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158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110例,射频消融4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脉管侵犯的关系。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血红蛋白、Alb较手术切除组低(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手术切除组短(P<0.05)。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55.2%、28.8%和83.3%、50.0%、26.5%,χ2=1.161,P=0.281;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42.5%、21.9%和79.2%、37.5%、11.0%,χ2=1.771,P=0.183)。无微脉管侵犯者与有微脉管侵犯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6%、59.1%、31.8%和94.1%、33.1%、10.1%,χ2=4.250,P=0.039;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1%、48.1%、25.0%和82.4%、17.6%、6.1%,χ2=8.120,P=0.004)。低分化肝癌与非低分化肝癌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2%、33.7%、4.1%和96.1%、64.5%、39.0%,χ2=19.09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10.3%、3.2%和89.5%、56.6%、31.4%,χ2=25.973,P<0.001)。整块肝肿瘤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7%、57.7%、29.8%和93.3%、38.9%、23.3%(χ2=1.282,P=0.257),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3%、46.0%、23.7%和86.7%、26.7、10.0%(χ2=1.706,P=0.191),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切除组与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χ2=3.088,P=0.079),2组患者在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结论对于多发的位于不同肝段的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效果与射频消融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在手术切除组,整块切除与分开局部切除的效果无明显差异。肿瘤的微脉管侵犯情况、肿瘤的分化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和射频消融分别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AF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采用微波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环节率(ORR),随访生存率和复发率、治疗前后KPS评分、肝功能水平、AFP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ORR、DCR、随访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PS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微创疗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较为接近;但射频消融术+TACE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降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阻断载瘤动脉血流提高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一组采用TACE+RFA治疗,另一组单纯采用RFA治疗,评价两组肿瘤坏死率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TACE+RFA组的肿瘤坏死率、12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RFA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R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ACE+RFA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FA组出现包膜下出血2例,均为CT明显强化病例,经内科止血治疗后好转。结论TACE阻断载瘤动脉血流可明显提高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肝癌复发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无论是接受手术根治性切除,或是接受局部消融术治疗,术后复发均是最大的问题。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达32.5%~61.5%,无瘤生存率为16%~38.6%。意大利一组67例代偿性肝硬化合并直径小于或等于5cm肝癌射频消融后12、24和30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2%、38%和44%。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肝癌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0例,病例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30例,对比研究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病例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第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第2、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安全性与单一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及优势.方法 21例肝癌患者在全麻下行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联合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中取病理活检.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超声共发现34个肿瘤,同时胆囊切除者5例.平均手术时间186 min,平均总出血量198.5 mL,术后平均住院11.4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联合肝癌射频消融术具有微创意义,安全可行,可降低手术风险及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切除术和超声引导下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对早期肝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采用QOL测定量表评价肝癌患者自身及其主要照顾人、主管护师、主管医师对其术后QOL的评分;并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除主要照顾人外,患者自身、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师对患者术后的QOL评分均优于肝癌手术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组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转移率与手术切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早期肝癌相比手术切除更能提高患者的QOL,但两组在远期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同步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肝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52例,按照病案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观察组给予射频消融同步TACE治疗;对照组先行TACE治疗,1~2 w后再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甲胎蛋白(AFP)水平、治疗前后肿瘤体积、肿瘤完全坏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FP阳性患者中治疗前AFP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时观察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体积之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同步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与先行TACE治疗相比疗效更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临床老年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直径>3 cm的肝恶性肿瘤患者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93例【肝细胞癌(HCC)78例,肝转移性癌15例】,分为联合组54例和射频消融组39例;联合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组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随访3年肝脏局部残留复发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术后肝周积血4例(7.41%)、胸腔积液2例(3.70%)、远端胆管扩张1例(1.85%),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7/54);射频消融组术后肝周积血2例(5.13%)、胸腔积液1例(2.56%)、远端胆管扩张2例(5.13%),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5/39),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00,P=0.984);联合组术后1 a、2 a和3 a 局部肿瘤残留复发率分别为0.00%、3.70%和11.11%,射频消融组分别为7.69%、20.51%和35.90%,联合组局部残留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组(x2=4.292、6.667、8.242,P=0.038、0.010、0.004);联合组术后1 a、2 a和3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22%、61.11%和55.56%,射频消融组分别为53.85%、43.60%和38.46%,但两组生存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3.340、2.797、2.650,P=0.068、0.094、0.104)。结论 相比较于单纯射频消融,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直径>3 cm肝恶性肿瘤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显著降低了3年内局部肿瘤残留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3):677-683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射频消融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飞速进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10年总生存率为27.3%-46.1%,对于肿瘤单发且最大径≤3 cm的HCC患者, 10年总生存率可达74%,生存结果与手术切除相似;(2)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等可以扩大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使患者生存获益;(3)建立预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模型,可指导制定治疗和随访策略,为临床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序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与对照组(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手术结束后4 w评价两组近期疗效,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手术4 w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P0.05)。术后6个月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56%,与对照组(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序贯治疗可提高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02个肿瘤结节行RFA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瘤体完全消融率为93%,术前血清AFP水平升高者术后12个月显著降低(P〈0.05),1、3、5a生存率分别为84.7%、56.9%和43.1%;138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发热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著延长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注意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103-1109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再次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治疗亚洲复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日期自建库截止至2020年6月15日。由两位评价者独立检索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2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8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来自亚洲国家,包含2903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再次肝切除术组和射频消融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2%和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4%和3.3%。再次肝切除术组和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66.3%、51.1%和91.4%、69.2%、39.9%。两组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9%、48.3%、34.4%和57.5%、27.9%、14.0%。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77~1.02,P=0.10),但再次肝切除术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HR=0.79,95%CI:0.72~0.87,P0.001)。结论目前证据显示,再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癌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但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RFA)与微波消融术(MWA)治疗BCLC-A期肝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BCLC-A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0例接受RFA,20例接受MWA。比较射频组和微波组的1、2、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肿瘤首次完全消融率。结果射频组和微波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80%及95%、85%、7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与微波组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及95%、80%、60%及90%、80%、6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与微波组的首次完全消融率为90%及9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与MWA治疗BCLC-A期肝癌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PRFA)和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效果和对肝脏保护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小肝癌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手术组和射频组,每组各54例。手术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射频组患者行PRFA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3年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5d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射频组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手术组(t=6.71,P=0.00),射频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9.25%)明显低于手术组(24.07%)(χ~2=4.27,P=0.03)。术后5d,射频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手术组(P0.01)。2组术后3年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对肝脏损害较轻,有效提高生存期,且术后并发症较低,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背景手术切除是可能治愈肝癌的主要方法,小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也能达到手术切除的相同效果,但术后的高复发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疗效果,为预防或减少术后肝断面的局部复发,我们设计了本联合处理方法,初步效果良好.目的为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手术中残肝断面处理的新方法对患者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2016-10/2019-09期间1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联合残肝断面使用射频消融(腹腔镜手术8例,开腹手术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肿瘤局部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后每3 mo随访复查,已坚持随访6-36 mo,中位随访时间25.7 mo±4.4 mo,所有患者残肝断面局部无复发;术后15 mo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18 mo远离肝断面的新发肝内癌灶1例,这2例患者均采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模式进一步治疗,现带瘤生存良好,其他患者状况良好,全组无死亡.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应用射频消融处理残肝断面可显著降低肿瘤局部复发,在提高患者生存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5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165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治疗前血清ALP正常(≤135 U/L)及异常(135 U/L)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79%,2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68%,5年生存率分别为35%和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清GGT正常(≤45 U/L)及异常(45 U/L)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87%,2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71%,5年生存率分别为37%和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ALP[风险比(HR)=1.766,95%可信区间(95%CI):1.068~2.921,P=0.027]及GGT(HR=2.312,95%CI:1.367~3.912,P=0.002)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总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前血清ALP正常及异常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和50%,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和2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和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GGT正常及异常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和56%,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和35%,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8%和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ALP(HR=1.653,95%CI:1.001~2.729,P=0.049)及GGT水平(HR=1.949,95%CI:1.296~2.930,P=0.001)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无进展生存期密切相关。在ALP异常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高,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腹水发生率高;GGT异常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肿瘤分期晚,肿瘤≥5 cm患者比例高,肝性脑病发生率高。结论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可用于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预后,二者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后的远期生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