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眶上扎(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三者的位置关系对临床工作者寻找相应的神经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关于中国人上述三孔位置关系的资料极少。本文对成都地区收集的1100个成人颅进行了观测,以期积累中国人的资料并为临床提供一些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 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垂直。 结果 ① 眶下孔为圆孔(10%)和椭圆形孔(90%);②左右两侧眶下孔副孔总的出现率为2.5%。③眶下孔的长径为(4.24±0.91)mm(2.48~7.59 mm)。④眶下孔的短径为(2.55±0.48)mm(1.37~3.63 mm)。⑤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为(8.54±1.60)mm(5.16~13.63 mm)。⑥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为(16.55±2.01)mm(11.73~23.17 mm)。 结论 完善人颅骨眶下孔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开展眶下孔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3.
王海鑫 《解剖与临床》2009,14(4):230-231,234
目的:应用鼻翼和口角标记定位眶下孔和颏孔,为颌面外科手术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取3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解剖暴露眶下孔和颏孔。眶下孔和颏孔测量点为各自中心点,鼻翼测量点为鼻翼外侧下脚。测量两侧眶下孔、颏孔、鼻翼及口角之间的距离,眶下孔和颏孔最大径,鼻翼至经眶下孔垂直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经鼻翼水平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至鼻翼直线距离,口角至经颏孔水平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经口角垂直线的垂直距离、颏孔至口角直线距离。结果:眶下孔定位在鼻翼上方(13.9±3.6)mm,向外(6.7±2.8)mm处;眶下孔与鼻翼间直线距离为(16.4±3.2)mm。颏孔定位在口角下方(20.6±2.9)mm,向内(3.4±3.1)mm处;颏孔与口角间直线距离为(21.7±3.3)mm。结论:以鼻翼和口角为标记定位眶下孔及颏孔位置,有助于临床避免损伤出入两孔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4.
国人眼眶容积及骨性径线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眼眶手术安全和眼眶重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应用摩立逊定位仪、游标卡尺等工具对 30例骨性眼眶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眶外侧缘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35 2 5mm ;眶外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4 8 4 0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6 2mm ;眶下点至眶下裂距离为 19 5 8mm ;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5 2 0 8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前孔距离为 18 5 9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后孔距离为 32 4 9mm ;眶内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内侧缘距离为 4 1 15mm ;眶上切迹至眶上裂距离为 39 0 4mm ;眶上切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5 93mm ;眶上缘中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7 13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35mm ;眶下缘中点至视神经孔外缘距离为 4 9 6 4mm ;眶深为 4 9 6 4mm ;颅最大长度为 175 34mm ;眶容积为 2 7 0 0ml。结论 同一个体双侧眼眶除了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右眼大于左眼 (P =0 0 16 )外 ,其他无显著差异 ;眶深与颅最大长度无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下睑眼袋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下睑眼袋手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用 1 6例成人 32侧下睑眼袋标本 ,解剖、观察下睑眼袋的组成 ,眼轮匝肌、眶隔筋膜、眶隔内脂肪、眶骨及眶下孔解剖特点。结果 :调查了 1 6例 32侧下睑眼袋的组成结构 ,以及眼轮匝肌、眶隔筋膜、眶隔内脂肪、眶骨及眶下孔解剖特点 ,并发现 1例有第四脂肪存在。结论 :经临床 6 8例应用 ,安全可靠 ,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正>上颌动脉本干走行隐蔽,其主要分支要经过骨性的孔、管、沟、裂走行,如该动脉本干要通过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脑膜中动脉要通过颅底棘孔;下牙槽动脉要通过下颌孔、下颌管、颏孔;眶下动脉要通过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腭降动脉要通过翼腭管、腭大孔;蝶腭动脉经蝶腭孔、切牙管、切牙孔;上牙槽后动脉要经过牙槽孔、牙槽管。这些特点给常规解剖制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我们采用盐酸浸泡脱钙法制作上颌动脉及其分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痛发病率较高,由于上颌神经从颅腔至面部行程复杂,途径翼腭窝、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等,以致使上颌神经颅外段手术切断术的入路较为困难.以往对上颌神经颅外走行的研究报道资料不足.因此,本文对上颌神经从圆孔至眶下孔的走行所经过的骨性结构,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上颌神经痛手术切断术提供形态学基础.1 材料和方法选用25例成人颅骨(男17,女8),其中20个为矢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颅眶孔和眶外侧沟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取100例(200侧)成人干颅骨和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颅眶孔及其邻近结构,在形态学上对其进行分类,观察其变异情况。 结果 颅眶孔的出现率为65.5%(131侧),颅眶孔位于蝶骨的大翼,额骨或是位于或接近于蝶额缝。颅眶孔可为1~3个。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24%(48侧)。在湿标本中,颅眶孔内未见动脉。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走行可分为3型:Ⅰ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颅眶孔与泪腺动脉交通;Ⅱ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呈双干经颅眶孔和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Ⅲ型:脑膜中动脉的眶支经眶上裂与泪腺动脉交通。 结论 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及其周围结构复杂,且国人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具有高度变异性;处理该区域病变术前需关注颅眶孔和眶外侧沟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共收集国人成年人颅骨120个240侧眼眶。主要目的在观察眶外侧壁蝶骨大翼眶面上出现的沟和孔。该沟、孔在国内解剖学教科书及文献中未见有过记载和报道。暂分别命名为“眶外侧沟”和“脑膜中动脉眶支孔”。观察结果如下:出现脑膜中动脉眶支孔有6例(2.5%)。眶外侧沟的出现率在240例中共具37例(15.4%)。37例中对称出现的有20例(54.1%)。眶外侧沟可能是脑膜中动脉与眶下动脉之间的吻合支所经过,或存在异常的起自上颌动脉第三段的脑膜中动脉由此经过。  相似文献   

10.
利用100个成人颅骨对与眼部神经阻滞麻醉有关的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球后麻醉时可根据枕额径判断眶深度以决定进针深度;眶下孔上缘至眶下缘距离小于7mm时,眶下管内穿刺深度不应超过10mm;眶下沟有被骨壁覆盖的情况,对麻醉不利,各测量数据可作为麻醉时进针深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补充华南地区中国人颅眶上切迹,(孔)的体质调查资料,我们进行了研究。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所选取的70个成年人颅骨为本教研室分别从广东、湖南和福建等地收集,其中广东占半数以上。本研究材料以智齿已萌出为成年人标志。观察70个(140侧)颅骨眶上切迹(孔)的出现率及其与眶上缘位置关系,测量眶上切迹(孔)的宽度和横径,眶上切迹  相似文献   

12.
国人骨性眼眶的测量与观察(第三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国人骨性眼眶系统测量与观察的一部分,前两部分曾就骨性眼眶的眶高,眶宽,眶深,眶指数以及骨性泪囊窝和鼻泪管的各项数值等进行度量。这次的内容为筛前孔,筛后孔至Dacryon点的距离,眶下孔至眶下缘的距离以及眶下管长度的测量等。这些孔管的位置常作耳鼻喉科,眼科或口腔科手术麻醉的标志,而国人在这方面的材料还很缺乏。张光炎于1953年曾报告过国人眶下孔的观察,并且例数不多,因此本文将这部分测量结果报导出来,以供临床医师和解剖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改良式上颌窦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98侧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颅正中矢状切面的标本上用海克斯康(global 7-10.7型)三坐标测量仪等器械测量与手术入路有关的解剖结构.结果眶下孔与尖牙槽前缘、眶下缘、鼻骨内侧下缘、眶下外侧缘交界处的距离分别约(34.3±3.3)mm、(8.2±1.7)mm、(34.0±2.7)mm、(20.0±2.2)mm;上颌尖牙、侧切牙、第1前磨牙槽的深度分别约(13.0±2.2)mm、(9.7±1.5)mm(11.0±1.9)mm.眶下管的长度约(14.0±3.0);眶下管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约33°与矢状面的夹角约19.0°.上颌窦口与眶内下壁、鼻泪管、鼻小柱的距离分别约(5.1±0.7)mm、(6.8±2.6)mm、(48.4±3.7)mm;上颌窦口至鼻小柱连线与鼻腔下壁的夹角约32.5°.结论手术时根据上述解剖特点确定眶下孔、上颌窦口的定位及上颌窦骨孔的凿开范围,以防范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特点,为经上颌入路至颅底中央区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 8例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镜下解剖上颌窦,观察上颌窦各壁有关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有5个壁,重要解剖标志有眶下孔、尖牙窝、颧上颌点、眶下血管神经束、上颌窦窦口和筛上颌板等,上颌窦后外壁呈三角形,打开其内侧部是翼腭窝,眶下血管神经束走行于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筛上颌板位于上颌窦内上壁的后部与后筛窦之间.结论 熟悉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特点,在颅底手术入路中可以减少有关解剖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眶上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其分布特点及预防损伤的手术方法。结果:①按分布区域和解剖层次,眶上神经可分为外侧支(深支)、内侧支(浅支);②外侧支包含眶上神经主干和多数分支,以2-3支从眶上孔发出,或以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在走行过程中逐渐发出2-3支。67.7%的内侧支为细小分支,22.3%为单一束支;③眶上神经外侧支的外侧边界可走行在上颞线上,外侧支主干分布在上颞线及其内侧(1.6±0.2)cm范围内。结论:(1)眶上神经位于眶上孔与同侧额结节、上颞线连线间的区域内;(2)在额部除皱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避免在上述区域内的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分离可预防眶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眼眶是容纳视器及视器血管、神经的锥形腔隙,其周围毗邻关系非常复杂:4对鼻旁窦位于眶周,眶尖的眶上裂及视神经管向后通颅中窝,下壁的眶下裂向后与颞下窝、翼腭窝相通。因此,眶内与眶周毗邻结构的疾病可相互影响。在眶区手术中,医生掌握详尽的解剖学知识将可避免手术对病人视力及眼球运动功能可能造成的副损伤。本文综述了眶的骨学特征、眼动脉的分支及临床意义、视神经眶内段的应用解剖、眶内手术入路及选择依据。 1 眶的骨学特征 成人眶容积25~28ml,眶口宽40mm,高35mm,眶的最宽部并不在眶缘而在眶缘后约10mm处。眶深(眶轴长)40~50mm,当做球后麻醉时,针刺深度不可超过40mm,以免刺入颅腔。内眶距(两眶内侧缘间距离)男性平均20.8mm,女性20.3mm;外眶距两眶外侧缘间距离)男性平均96.0mm,女性93.1mm。 1.1 眶的构成 眶呈四面锥体形深腔,分一底、一尖、四壁。(1)底:即眶口。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眶缘较厚,而且各缘并非处于同一平面上:眶外侧缘较内侧缘后退约1.5cm,眶下缘也较眶上缘稍居后方。在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其中两侧均呈切迹者  相似文献   

17.
100例颅骨视神经管及其周围关系的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00个颅底(水平锯开颅顶),对视神经管进行测量,全长均值男11.0mm,女10.46mm;眶口的直径均值男4.48mm,女4.92mm;眶口横径均值男4.13mm,女3.38mm.视神经管口前缘点至眼眶前缘上、下、内、外四壁各点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8.87、6.50、8.89、8.82mm;女8.72、6.00、8.22、7.35mm.视神经管眶口内侧缘中点至筛前孔、筛后孔、内眦部眶缘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34.4、20.7、43.96mm;女31.42、19.94、42.97mm.颅正中矢状轴与视神经管中轴的夹角均值男37.42度,女36.44度.两侧视神经管眶口均值男29.45mm,女27.51mm.并对眶口和颅口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18.
骨性眶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性眶腔的构成特点 ,为相关开眶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 30例国人成人头颅骨性标本 ,观察眶腔的构成、分部 ,并测量各部的有关参数。结果 :(1)由前向后 ,可将骨性眶腔按形态及结构的不同分为球周部、球后部和眶尖部三部分。 (2 )Dacryon点距筛前孔、筛前孔距筛后孔、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及筛后孔距眶尖的距离分别为 (2 0 .13± 2 .79)mm、(13.38± 2 .6 6 )mm、(7.4 0± 2 .0 3)mm、(13.4 1± 2 .35 )mm。 (3)Mac Carty关键孔位于翼点正前方 (2 5 .74± 4 .12 )mm及颧额蝶缝交汇点正上方 (15 .2 0± 2 .4 5 )mm处。结论 :(1)骨性眶腔各部的构成及内容不同 ,手术入路各异。 (2 )DaCryon点、筛前孔、筛后孔是眶内侧手术入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 ,(3)Mac -Carty关键孔是临床经眶颅部手术常用的钻孔部位  相似文献   

19.
眼眶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包括骨性眶壁和眶内容物,左右各一,两侧对称,呈四棱锥形,前为眶口,后为眶尖,有孔裂与颅腔相通。眶内容物包括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和脂肪体等,是眼科、神经外科及颌面整形外科等常涉及的部位。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改进,该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日趋成熟,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观察与测量东北地区102个成人颅骨的204侧眶内侧壁各结构。报告了筛前孔和筛后孔的数目、眶内侧壁各孔距Dacryon 点的距离以及各孔之间的距离,从而为耳鼻咽喉科、眼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