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彦辉 《光明中医》2011,26(9):1895-1895
胸痹,《金匮要略》论述颇详,其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医临床所描述之胸满、胸痛。其病机《金匮要略》从脉象"阳微阴弦"探求,认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趁虚上乘,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而成。  相似文献   

2.
探讨《金匮要略》中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法。方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参考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胸痹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仲景对胸痹的治疗共有六法,即化痰祛浊法、散寒除湿法、温化水饮法、峻逐阴邪法、温补中阳法、理气解郁法。结论:《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辨证分类详尽,理法清晰,用药得当,对后世医家论治胸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疼痛为主;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胸痹、心痛,包括短气,往往相互影响,所以并入一篇中论述。现就胸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结合条文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胸痹”范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 ,其病位在胸 ,病机为闭塞不通 ,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对胸痹的病机及证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胸痹病是包含心痛在内的外延范围较广的疾病。在现代临床中 ,应用胸痹病的主方瓜蒌薤白类方剂治疗冠心病以外的疾病 ,已有不少研究 ,却对胸痹病的临床范畴尚缺少全面论述。为了更明确地认识胸痹病的特点 ,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仲景经方 ,在此对胸痹病的范畴作一探讨。1 胸痹的渊源胸痹病的记载源于《内经》 ,如《灵枢·本脏篇》云 :“肺小则少饮 ,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  相似文献   

5.
陈香涛  张有为 《河北中医》2011,33(9):1327-1328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相当。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提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其对于胸痹心痛的治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后世医家所认可,对现代冠心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1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胸痹是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胸膺部位痞闷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金匮要略》对该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将胸痹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本文通过对“阳微阴弦”含义的进一步剖析,探讨胸痹的证治。  相似文献   

7.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  相似文献   

8.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张仲景《金匮要略》总结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重视祛邪通阳开痹治法,剂型涉及汤剂、丸剂、散剂等,强调先辨病后辨方证,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治心系病证的认识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心绞痛可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 ,其系统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 ,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笔者试述对其胸痹心痛证治特点的认识 ,以期从经方运用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水平。1 胸痹心痛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以下简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开篇第 1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12.
<正>"阳微阴弦"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本文评析阳微阴弦在胸痹中的病机纲要,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入手,提出温阳通脉的主要治法,并运用于临床。1论病机,着眼"阳微阴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对本病病因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相似文献   

13.
毛静远 《国医论坛》1989,4(6):17-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论述胸痹的条文凡七条,现今对其理解多认为“胸痹是以胸痛为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阳虚,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使然。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赞同,兹就个人浅见阐述于次。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金匮要略》中对胸痹的病症及病因病机论述,分析总结李敬孝教授临床治疗胸痹的病例。归纳李敬孝教授临床如何对胸痹辨证分型阐释病因病机,如何灵活化裁运用经方加减治疗胸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徐利平  李忠志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88-1888
胸痹为胸部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代医学冠心病多属本病范围。《金匮要略》首称本证为"胸痹",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寒凝、  相似文献   

16.
边秀娟 《中医研究》2003,16(6):13-15
《金匮要略方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该书治法严谨 ,方药精练 ,尤其论胸痹一篇 ,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上均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笔者就本篇论治特点 ,谈些个人浅见 ,供参考。1 胸痹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开篇第一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是本条主要精神的概括 ,历代医家对“阳微阴弦”的解释稍有分歧。如《金匮要略释义》认为阴阳指诊脉之…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不仅在《金匮要略》里对胸痹的病因病机、病位、治疗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还确立了中医诊疗的灵魂——辨证论治原则,对后世医家在认识和治疗胸痹及其他各种疾病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即中医学"胸痹",是指胸间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其特点为心前区闷塞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揭示了胸痹的主要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丁沛  袁红霞 《四川中医》2010,(10):48-49
关于《伤寒论》第12条中"阳浮而阴弱"的含义,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其不同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为"病机说",其余两种为"言脉说",一种指脉象轻按浮而重按弱,另一种指脉象寸浮而尺弱。本文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的研究以及旁征《难经》、《金匮要略》的相关内容,证实"寸浮而尺弱"论相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胸痹是一种因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致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对于本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