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人养生,总结了许多规律和箴言,值得学习和借鉴。三戒孔子养生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它提醒人们,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上有三支点的稳固性,古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稳固性的三支点。"三戒"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为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损伤人的身体,导致病患滋生,甚至威胁生命。  相似文献   

3.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  相似文献   

4.
曾闻 《药物与人》2012,(11):57-57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相似文献   

5.
韩振奎 《长寿》2003,(10):30-30
我国自古就特别推崇养生之法,这在名人的著述之中颇多记载,特别是数字养生诀更利于人们记忆效仿: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守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  相似文献   

6.
老马 《现代养生》2003,(3):29-29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  相似文献   

7.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日: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8.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为养生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突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  相似文献   

9.
一是“说三”。其一是孔子的“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是说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早恋,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老而戒得”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得”者,“获取、占有”利益之意也。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利益,就会大伤元气,损身折寿。  相似文献   

10.
三戒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生活上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把“三戒”作为人生养生之道。在青少年时不要寻花问柳,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壮年时期要克服好胜善斗,以养成心平气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老年时身体衰弱,不要梦寐以求名誉地位金钱,如贪得无婪,身心俱伤,损命折寿。  相似文献   

11.
古人将修身与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仍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岳南 《食品与健康》2007,(11):29-29
成语"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年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三戒 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去 与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  相似文献   

14.
古代儒家对养生之道亦甚重视,认为:“仁者故静,惟静者多寿考。”这一主张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之说十分相似,也与佛家的“禅定冥思”相近,同属于养生功中“静养”一派。《论语·季氏》一篇中,记载了孔子精辟的养生之道。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养生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缺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15.
养生之法,欲养其身必先养其心。《内经》把“上古天真论”列在卷首,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天真”(即自然、纯真、质朴)的天性,是上古之人获得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论语·季氏》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然衰,戒之在得”。提出养心尤重“戒之在得”的原则。唐代著名药王孙思邈认  相似文献   

16.
气顺百病消     
<正>健康感悟在《论语·季氏》中有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人的一生中要不断修身养性。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贯穿于通与不通之间,移  相似文献   

17.
雷辉志 《现代养生》2014,(13):50-50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很有道理。许多老年人,前两项都做得很到位,惟到了老年,“戒得”这一条却老也过不了关。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脉,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根本性保障。文化是保健、保德、保事业的武器,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文化养生是健康的根古往今来的中外名人都重视文化对人体健康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一生坎坷,然而却能年愈古稀,这与他精通养生之道是颇有关系的。从《论语》来看,孔子的养生秘诀主要有四:一豁达开朗面对战乱纷呈的环境,孔子总是保持非常宽广的胸襟和豁达大度的气质。有一回,叶公向孔子的得意弟子打听他的为人,子路有所难,觉得不好妄自评论尊师。孔子得知后曰:汝溪(同奚,何意)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豁达、开朗、乐观是孔子长寿的原因之一。二克己修身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喜胜好斗,易于激动,可导致内分泌…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点评:强调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防患于未然。《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