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给予“六字诀”训练+基础构音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量表(FDA)及相关言语呼吸专项评定、最长声时(MPT)测试、最大数数能力(MCA)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呼吸专项评定、MPT、MCA以及FD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言语呼吸专项治疗有效率(80.0%)、MCA改善值[(3.1±2.3)s]及FDA改善值[(5.7±2.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MPT治疗后改善值[(3.2±2.7)s]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呼吸及言语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六字诀”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呼吸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7例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伴呼吸控制异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训练及常规构音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训练、语音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构音训练基础上辅以“六字诀”训练,“六字诀”发音顺序为嘘、呵、呼、呬、吹、嘻,采用鼻吸口呼方式进行训练。于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以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综合评价(FDA)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最长声时(MPT)、最大数数能力(MCA)、响度等级为次要观察指标。 结果 治疗后2 组患者改良FDA评分、MPT、MCA及响度等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改良FDA改善值[3.99(3.49-4.48)分]、MPT改善值[3.38(2.86-3.90)s]及MCA改善值[3.01(2.43-3.59)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响度指标改善幅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六字诀”训练联合常规构音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呼吸功能及综合言语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拟采用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观察其疗效。方法:将脑卒中伴有构音障碍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六字诀组、俞募配穴组、结合组,每组各20例,六字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六字诀训练,俞募配穴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治疗,结合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六字诀训练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测定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结果:训练2周后,3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合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数据高于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P<0.05),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8例伴有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控制训练、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和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2组患者均训练6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FDA)、最长声时(MPT)测定、最大数数能力(MCA)测定和肺功能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训练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DA评分(8个项目)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中除呼吸项目其余7个项目评分较训练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FDA评分中呼吸、唇的运动、软腭运动、喉的运动、舌的运动和言语6个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0.05);2组患者MPT和MCA值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MPT和MCA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FVC、PEF和MIP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仅FV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改善言语与呼吸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汉语普通话应用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31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6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检测患者及正常人的最长发声时间(MPT)、频率、音量、平均气流率(MAR);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最大呼气流量;鼻流量检测仪检测鼻流量;测定发音轮替运动速度(AMR);用言语清晰度测试卡检测患者言语清晰度.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康复生理法进行康复治疗.对其中16例进行复测.结果 患者喉发声功能、肺功能低于对照组(P<0.05);元音、非鼻音单音、单词及句子鼻流量值高于对照组(P<0.05);鼻音单词及句子鼻流量值无显著性差异;轮替运动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言语清晰度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最长发声时间明显延长,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发声轮替运动速度明显增加,言语清晰度明显提高(P<0.01),而音调、音量、平均气流率及各测试音的鼻流量值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言语清晰度的相关因素包括最长发声时间和轮替运动速度.元音/I/及非鼻音句子鼻流量测定与鼻音化主观判定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 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呼吸功能、喉发声功能显著降低;共鸣功能异常,存在鼻音化现象;轮替运动速度显著降低;言语清晰度差.康复生理法治疗可以改善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的发声、呼吸、构音及交流能力,但对共鸣功能无明显效果.最长发声时间越长、特定时间内说/pa、ta、ka/次数越多,言语清晰度越高.鼻流量测定可作为判定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鼻音化情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常规构音障碍训练和强化构音障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的构音器官运动功能及言语清晰度的影响,探讨改善构音障碍患者构音功能和言语清晰度以及提高康复训练疗效的方法。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13例,2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构音障碍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d,持续2周(共10次);强化训练组则在常规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次构音障碍训练,即每日2次,每周5d,持续2周(共2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和王国民言语清晰度字表,对2组患者的构音器官运动功能及言语清晰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言语清晰度分别为(82.54±19.89)%和(73.00±14.66)%,2组Frenchay评分分别为(88.69±13.14)分和(77.38±13.9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强化训练组的言语清晰度和Frenchay评分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enchay评估法分项评估中,强化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的呼吸分项得分为(6.15±1.91)和(5.69±1.18)分、唇运动分项得分为(15.31±2.02)和(12.38±3.02)分、喉控制分项得分为(12.62±3.10 )和(11.85±3.21)分、舌运动分项得分为(17.92±2.69)和(14.92±3.80)分,与各分项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强化训练组在唇运动和舌运动分项的得分方面与常规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训练组比常规训练组评分提高更明显。 结论强化训练及常规训练均可促进患者构音功能的恢复,强化构音障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构音功能,效果优于常规构音障碍训练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瘫伴有构音障碍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由治疗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隔音理想、宽敞的环境下进行康复训练。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构音训练、口部运动训练、韵律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呼吸放松训练、呼吸控制训练、言语呼吸训练等呼吸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中康版构音评价法中50词语语音清晰度表进行评估,通过统计构音异常纠正情况以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自制构音清晰度表对2组患儿进行声母、韵母及声调检查,以观察其音位习得率及言语清晰度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声母、韵母、声调音位习得率及言语清晰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患儿声母、韵母音位习得率及言语清晰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声调音位习得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声母音位习得率、声调音位习得率及言语清晰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音乐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语言/言语交流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3~5岁伴发语言/言语交流障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3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语言/言语训练40min,观察组19例给予语言/言语训练和音乐治疗各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评估患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评估患儿的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采用《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评估患儿的语音清晰度;复旦中文版沟通功能分级系统(CFCS)评估患儿的沟通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语音清晰度及CFC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音乐治疗结合语言/言语训练较单纯语言/言语训练更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在言语呼吸参数上的差异,探讨7~ 15岁脑瘫儿童的言语呼吸特征.方法 对9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和58例痉挛型脑瘫儿童(脑瘫组)进行最长声时(MPT)和最大数数能力(MCA)测试,将所得2组儿童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年龄对健康组儿童的MPT及MC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3~15岁健康儿童的MPT和MCA优于7~9岁、10~12岁健康儿童,但年龄对脑瘫组患儿的MPT及MC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性别对健康组和脑瘫组儿童的MPT及MCA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瘫对脑瘫组与健康组MPT和MCA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儿童MPT和MCA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且13岁后MPT和MCA出现较明显的增加,而痉挛型脑瘫儿童的MPT和MCA未呈现出相应的趋势,其整体表现为言语呼吸功能发育迟滞的状态;痉挛型脑瘫儿童较健康儿童更容易出现呼吸支持不足和呼吸功能与发声功能不协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构音障碍言语、声学及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观察汉语普通话应用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方法采用康复生理途径法对18例患者康复40d。采用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最长发声时间(MPT)、频率、音量、发声时的每秒气流量;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速、最大呼气流量等,并用普通话单词表和语句检测语音清晰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18例患者MPT均缩短,每秒发声气流量较明显降低;治疗后患者的MPT均明显延长(P〈0.01)。治疗前,FVC明显低于预期值,治疗后增加(P〈0.05)。治疗后,篇章水平正答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肺功能检测仪、语言清晰度和篇章正答率检测是较好的综合评定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言语和发声的方法;康复生理途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的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