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Mitochondria is the body''s energy factory, and it have their own separate genome--mtDNA. Myocardium is a kind of energy-consuming tissue, the normal energy supply of mitochondria is important, and mtDNA can affect the energy supply of mitochondria to a certain exten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D)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VD. As a newly discovered biomarker, mtDNA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pathogenesi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tDN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NT-proBNP、可溶性ST2血清学水平的检测,来探究其与心衰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心衰患者共119例作为心衰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心衰患者共54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其血清可溶性ST2、NT-proBNP水平,并对其进行一年随访,记录其再住院及死亡情况。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 NYHA 心功能分级升高,血清NT-proBNP、可溶性 ST2水平逐渐升高。可溶性ST2的水平有利于优化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可溶性 ST2 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心力衰竭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33 、0.683和0.83。NT-proBNP、可溶性 ST2 及两者联合应用预测心衰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预后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98 、0.773和0.738。NT-proBNP、可溶性 ST2 及两者联合应用预测心衰患者1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66、0.844和0.792。结论:可溶性ST2对心衰的诊断价值不如NT-proBNP,但在预后方面可溶性ST2显著优于NT-proBNP,是心衰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型利钠肽(BNP)、血尿酸(U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以及左房径(LA)、左室舒张径(LVIDd)、室间隔厚度(IVSd)等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90例在我院诊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三组,分别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SHF,LVEF<40%)、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DHF,LVEF≥50%)和左室射血分数轻度异常的心力衰竭(MHF,40%≤LVEF<50%),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化验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 BNP SHF组(2781.14±1662.51pg/ml)、MHF组(1284.33±944.09pg/ml)vs DHF组(550.51±449.09pg/ml),(P<0.05);UA SHF组(409.52±130.55umol/L)、MHF组(425.29±170.44umol/L)vs DHF组(339.89±89.92umol/L),(P<0.05);RDW SHF组(13.96±0.89%)、MHF组(13.743±1.16%)vs DHF组(12.99±0.52%),(P<0.05);LA SHF组(43.00±6.99mm)、MHF组(40.67±7.08mm)vs DHF组(33.89±7.19mm),(P<0.05);LVIDd SHF组(60.52±13.99mm)、MHF组(56.56±10.69mm) vs DHF组(48.57±8.78),(P<0.05);IVSd SHF组(9.56±1.91mm)、MHF组(10.48±1.87mm)vs DHF组(10.94±1.76mm),(P<0.05)。结论 BNP、UA、RDW、LA、LVIDd、IVSd等化验检查指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可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双心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进入我院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150例,单盲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0例采用标准化冠心病治疗+健康宣教方式,实验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帕罗西汀,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治疗前HRV指标、心功能、SDS和S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心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心功能,对促进患者治疗后重新融入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临床见习带教,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让医学生由理论学习阶段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重要环节。脑血管病作为在中国目前发病和死亡率前三的重大疾病,在神经系统的学习和见习中尤为重要。但由于神经系统的抽象性及复杂性,目前见习主要以临床观摩为主。目前脑血管病的书本学习内容与临床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国内外的最新诊治方案需要教师通过改进脑血管病专业见习课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见习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本文将做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川省甘孜州藏族僧尼群体轻度高血压患者对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的反应和耐受性,并比较α-ENaC基因四个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携带者降压反应的差异。 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名初发藏族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测;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PCR扩增,使用分子质谱法对α-ENaC基因四个SNP位点rs2228576、rs10849447、rs13306613和rs3782727进行分型。并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为期一月的小剂量氢氯噻嗪(12.5mg qd)干预。 结果:该研究群体用药前的平均收缩压为153.73mmHg,用药后的平均收缩压为143.52mmHg,较用药前血压值显著下降10.21mmHg;用药前的平均舒张压为90.94mmHg,用药后的平均舒张压为85.16mmHg,较用药前血压值显著下降5.78mmHg。药物达标总人数为40人,达标率为:36.70%。协方差分析未发现上述四个位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血压下降值具有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也未发现上述SNP位点的突变与血压下降值有显著关联。 结论:小剂量氢氯噻嗪可以在短期内显著降低藏族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但未发现以上SNP位点对降压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提出了内在能力这个新概念模型,旨在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成为老年医学研究的新方向。早期筛查和评估内在能力对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内在能力的评估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目前关于内在能力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医护人员评估内在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感染后出现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例感染后出现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检索感染性因素相关的NMDAR脑炎的文献资料,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男4,女1)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抗NMDAR脑炎患者,平均年龄23.4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肿瘤,3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感染至发病的时间(5.2±2.8)d。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小便障碍,平均确诊时间达(40.6±25.4)d。血清和脑脊液的NMDAR抗体滴度均达到()。脑脊液检查以轻度细胞数升高和/或蛋白升高为主,有4例出现头颅磁共振及脑电图检查异常,2例进重症监护病房。经过免疫治疗后,有3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一般。5例患者病程中均出现反复发作,2年内总复发次数达11次。结论:感染因素可以诱发抗NMDA抗体脑炎,其多在感染后1周内发病。主要症状仍以发热、精神行为异常为主,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脑脊液NMDAR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免疫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心力衰竭(HF)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确定TSH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48例患者,其心功能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分级均为IV级,测定患者血清中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 )水平,根据TSH水平分为两组:TSH水平下降者纳入A组,TSH水平正常者纳入B组。采用χ2检验判断两组患者TSH水平组间差异性,以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90天病死率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础资料及心功能分级无差异(P>0.05);而A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及90天死亡率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H水平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糖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84例(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99例(NSTEMI),根据入院即刻血糖(ABG)、入院后首次(次日)空腹血糖(FBG)、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为切点,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期高血糖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以及心梗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指标(Killip分级、LVEF、BNP)和心梗后心肌缺血、病变严重程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 ABG、FBG 水平与 Killip分级、BNP、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等指标均呈正相关,与LVEF值均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STEMI均较NSTEMI更明显。结论 急性期高血糖水平在STEMI患者中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预测较 NSTEMI患者更好,心梗后心功能状态、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更高,有助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梗后心功能的判断,可作为STEMI患者危险分层及评估心梗后高危人群的一个简易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自噬近年来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细胞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既可保护细胞,抑制衰老,又可加剧心肌细胞老化进程;同时其调控途径复杂多样。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从调控途径、在心肌损伤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对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细胞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是包绕在血管外膜的脂肪组织,与心肺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生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在病理条件下,失功能的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过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抗血管舒张因子、脂肪因子等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进展。我们的既往研究还发现:失功能PVAT增加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心外膜脂肪(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脂肪组织,是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拟对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估右房功能用于早期监测右室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随机入组左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56例,其中单纯左室下壁心肌梗死(INFMI)34例、左室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INFMI RVMI)22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及病例组。二维超声心尖四腔观测量右房上下径、左右径及面积;彩色多普勒测量三尖瓣血流图E峰值、A峰值及减速时间(DT);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瓣环右心室游离壁侧收缩期s′、舒张早期e′及舒张晚期a′;运用2DSTE评价右心房功能,测量右房收缩期应变(SS)、舒张早期应变(EDS)、舒张晚期应变(LDS)。结果 病例组(INFMI RVMI)的右房SS、LDS比对照组(INFMI)明显减低(P<0.05)。右心房LDS截值<6.88%时,鉴别INFMI RVMI与INFMI的AUC为0.834(灵敏度64.71%,特异度94.12%);SS截值<8.44%时,鉴别INFMI RVMI与INFMI的AUC为0.713(灵敏度41.18%,特异度88.24%)。结论 与INFMI的患者相比,INFMI RVMI患者的右心房储器和收缩功能受损更为显著。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右室心梗患者的右房功能,右房LDS、SS可以提示左室心梗合并右室心梗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被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值的统计、分析与评估,探讨如何降低其放射诊疗的风险度,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113例受检者检查时在线记录的全部辐射剂量值及其相关的参数值,进行分类统计,对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比对、分析与评估。结果(1) 单纯冠脉造影(CA)69例,总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 均值为7257.8±7935.6μGy·m2 ;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ESD) 均值为865.5 ±418.87mGy,其中有6例>2Gy,占9%;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100mGy/min有24例,占35%。(2)冠脉造影 介入(I CA)44例,总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 均值为20811.8±11704.1μGy·m2 ;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ESD),均值为2979.7±1625.1mGy,其中有42例>2Gy,占95%;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100mGy/min为33例,占75%;结论 I CA被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约是CA的4.4倍。CA和I CA的透视皮肤入射剂量率超过指导水平的分别占到35%和75%;总累积皮肤入射剂量>2 Gy者分别占到9%和95%,提示我们在医用放射诊疗防护中介入放射学的防护是重中之重,必须建立一套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发症与重型肝炎(SH)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1月~ 2010年3月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SH患者82例,依据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36例).比较两组PTA、INR、ALB、TBIL、ALT、并发症等.结果 死亡组PTA、INR、ALB较存活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5),TBIL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1),ALT与存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两组在腹水、感染、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 HRS)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5,P<0.05,P<0.01),但消化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合并并发症数量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TA、INR、ALB、TBIL水平可作为SH预后的判定指标,ALT及SH与预后无明显关联,合并并发症种类、数量与SH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证实基因突变与房颤的相关性。房颤相关基因的发现成为房颤基因治疗的前提,房颤基因治疗也随之逐渐被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探讨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并发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中心、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已发表的关于DVT患者并发PE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4月15日,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及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右下肢DVT(OR=2.09,95%CI [1.60~2.73])、双下肢DVT(OR=1.96 95%CI [1.27~3.03])、近端DVT(OR=1.95 95%CI [1.56~2.43])、VTE史(OR=1.93 95%CI [1.46~2.54])、无明显诱因VTE(OR=2.42 95%CI [1.64~3.59])、外科手术史(OR=2.86 95%CI [2.02~4.04])、恶性肿瘤(OR=2.50 95%CI [1.63~3.83])、心脏疾病(OR=3.22 95%CI [1.85~5.59])、冠心病(OR=6.12,95%CI[1.04~36.11])、心脏瓣膜病(OR=5.66 95%CI[1.79~17.87])、慢性肺部疾病(OR=1.59 95%CI [1.39~1.81])、呼吸道感染(OR=2.07 95%CI [1.29~3.31])、糖尿病(OR=3.52 95%CI [1.86~6.67])、高C反应蛋白(CRP)(OR=1.04 95%CI [1.02~1.04])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简单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高D-二聚体是DVT患者并发PE的危险因素,年龄与DVT患者并发PE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结论 右下肢DVT、双下肢DVT、近端DVT、VTE史、无明显诱因VTE、外科手术史、恶性肿瘤、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D-二聚体、高CRP是DVT患者并发PE相关危险因素,年龄与DVT患者并发PE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O年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 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情同升,实际发病数是疫情报告数的6倍。结论 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显著,联防形式及实施的措施应予肯定;巩同和发展五省疟防成果仍应坚持联防,但应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联防机制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分离狗心肌细胞及其钙、镁、铜、锌离子含量测定方法。活检心肌组织经酶分离的心肌细胞中,75~80%保持了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电生理记录到静息电位(-70μV)和动作电位波形,并产生频率响应性兴奋收缩。本文建立的心肌细胞内钙、镁、铜、锌离子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理想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