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苗书全 《临床医学》2009,29(1):87-88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脊椎结核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体破坏,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混杂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混杂高信号;椎旁脓肿,范围较广,境界清楚,T1WI多呈低信号,T2WI多呈混杂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椎体破坏、椎间盘破坏、冷脓肿周围纤维肉芽组织及椎管内侵犯。结论MRI可全面观察脊柱结核的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椎旁脓肿形成等表现,对脊柱结核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的CT所见与X线平片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的CT和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脊柱结核表现并与手术对照。结果76例脊柱结核均有椎体骨质破坏,其中37例合并有右侧或左侧椎弓根骨质破坏,76例中69例骨质破坏累及的椎体数量CT多于X线平片。52例CT发现有死骨形成,7例X线平片发现有死骨形成,39例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硬化,13例X线平片仅见单侧椎旁脓肿形成,而CT却发现双侧均有椎旁脓肿形成。此外,脊柱前方之脓肿仅在CT检查中才能发现。结论CT检查显示脊柱结核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椎旁脓肿优越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12例为相邻2个椎体受累,主要累及腰椎,尤以腰4发病率最高。MRI表现: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2例椎体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仅表现为骨髓水肿改变;骨质破坏11例,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周围伴骨髓水肿及骨质硬化;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8例;12例椎间盘有炎性改变,椎间隙多无或轻度变窄;13例均有椎旁软组织肿胀,其中3例形成椎旁脓肿,2例形成硬膜外脓肿,脓肿范围较小,增强扫描脓肿壁厚而不规则强化。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MRI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患者接受CT检查,12例接受MRI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年龄8~63岁,共65个脊椎受累,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5、22、28个.1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连续性,其中3例伴跳跃性分布.CT示病灶为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及骨质破坏不明显各13、27、10、15个.MRI病灶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CT及MRI均显示椎管内侵犯范围较椎体破坏范围广泛的特点.结论 CT病灶呈多种形式骨质破坏,MRI以T1WI低或等、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沿椎管呈纵向分布;MRI对显示病灶较CT更清晰、敏感,部分病灶MRI可见信号异常而CT无明显骨质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评价MRI显示早期脊结核病理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穿刺活检、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结合X线平片,对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椎管硬膜外腔的形态、结构、MR信号变化及Gd-DTPA增强后的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共26个病椎,其中5个“虫蚀状”骨质破坏,26个椎体骨炎;11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4例;T2WI病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5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椎管硬膜外脓肿7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骨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多个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后纵韧带强化等是早期脊椎结核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显示早期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骨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24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髋关节结核4例,耻骨联合结核l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脊柱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22个椎体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15个椎体边缘见到虫蚀状骨质缺损,病变严重者可见椎体膨胀、碎裂或塌陷。多数病例伴有死骨、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骶髂关节结核常见单侧发病,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髋关节结核表现为骨性关节面、髋臼及股骨头侵蚀破坏,髋臼变浅或变平,导致关节脱位。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结核特征性的表现,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MRI术前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6例,诊断准确率85.7%;MRI示7例病变椎体均呈不规则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或呈盘状改变,6例伴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冠状面扫描图像示软组织肿块呈套袖状,1例椎间隙轻度狭窄,1例椎弓根受累;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呈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示受损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均表现明显强化,邻近椎间盘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的MRI和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脊39例脊柱结核的MRI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脊柱结核MRI表现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硬膜囊和脊髓受累、椎间盘信号的改变以及韧带下播散等;脊柱结核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以及椎管受累等;与CT相比,MRI对早期病变的显示更敏感,对病变范围的确定也更具优势,但CT对死骨以及钙化灶的显示更清晰。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方面要明显优于CT,而CT在显示死骨和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BS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共48个椎体受累,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最少。CT显示42个病椎,24个椎体仅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18个椎体有骨质破坏并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2例椎间隙变窄,2例椎旁脓肿。MRI显示48个病椎,6个椎体表现为骨髓水肿,15个椎体骨质破坏伴不同程度的骨髓水肿及骨质增生硬化,27个椎体骨髓水肿伴椎体骨质增生、硬化,4例椎间盘T2WI信号增高,2例椎间隙变窄,4例椎旁脓肿,1例硬膜外脓肿。结论B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脊椎病变患者(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11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2例脊椎椎体转移瘤、3例结核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动态对比增强定量检查,分析其形态、信号特点及容积转运参数(Ktrans)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在MRI上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各类脊椎病变的Ktrans值与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有特征性的磁共振表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成像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垂体脓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垂体脓肿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4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脓肿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平扫均未见正常垂体,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在主体环状强化灶上方和?蛐或两侧形成“子灶”3例,2例伴有视交叉明显强化,1例伴软脑膜强化。结论:垂体脓肿平扫无特征,增强后某些征象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膜炎(HP)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以提高对肥厚性硬膜炎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ic pachymeningitis,HP)患者的MRI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7例肥厚性硬膜炎,2例累及胸椎硬脊膜,5例累及多部位硬脑膜,均表现为硬膜不均匀性增厚,6例增厚的硬膜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中2例T2WI低信号边缘可见条带状高信号影环绕;仅1例增厚的硬膜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7例增厚的硬脑(脊)膜均呈明显强化,3例伴有脑实质或脊髓受累,软脑(脊)膜异常强化。结论 HP以硬脑(脊)膜广泛性不均匀增厚为特点,T2WI多呈低信号,明显强化,可伴有软脑(脊)膜、脑实质或脊髓受累。  相似文献   

17.
中耳炎颞骨并发症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中耳炎颢骨并发症的 HRCT、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中耳炎颢骨并发症(35耳)的HRCT和MRI表现.结果 迷路受侵19耳,其中骨迷路侵蚀8耳,HRCT显示骨迷路破坏7耳;迷路腔淋巴液受侵10耳,HRCT显示骨迷路破坏7耳,MRI显示淋巴液呈短T1等T2信号5耳,短T1短T2信号4耳,等T1等T2信号1耳,其中明显强化8耳,轻度强化2耳;迷路广泛骨质破坏1耳,HRCT显示软组织密度影、骨质破坏及死骨,MRI上呈长T1短T2信号及等T1长T2信号,不均匀强化;面神经受侵16耳,HRCT显示面神经管破坏12耳,增粗4耳,MRI显示面神经增粗、异常强化11耳;岩尖炎5耳,HRCT显示岩尖骨质破坏及软组织密度影,MRI呈长T1长T2信号,中心无强化而周边环形强化3耳,明显均匀强化2耳;骨膜下脓肿1耳,HRCT显示乳突外壁骨质破坏,耳周软组织增厚,MRI显示耳后骨膜下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颞颌关节受累1耳,HRCT显示颞颌关节上壁骨质破坏,MRI显示关节窝内长T1长T2信号,中度强化.伴颅外并发症2耳,颅内并发症28耳.结论 HRCT和MRI结合使用可明确中耳炎颞骨并发症类型、部位和范围,给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