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男性多骨骼部位骨密度(BMD)参考数据库。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1537例长沙地区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5~85岁)正位腰椎、侧位腰椎、股骨近端(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随年龄变化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前臂远端的BMD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峰值BMD(PBMD)发生在15-19岁,前臂远端的PBMD则发生在40~44岁。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男性多骨骼部位BMD参考数据库,为南方地区男性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和评价诊断女性骨质疏松 (OP)的多骨骼部位骨密度 (BMD)参考数据库。方法用QDR 45 0 0A型扇形束DXA骨密度仪测量 2 70 2例 5~ 96岁女性参考人群和 14 71例女性OP患者腰椎前后位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 3 8个骨骼区域的BMD ,用 8种回归模型拟合整个健康女性人群BMD随年龄的变化 ,找出最佳拟合模型的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 ,与仪器配置的“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同时诊断14 71例女性患者 ,评价两种参考数据库对OP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3 8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变化 ,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均优于其他回归模型 ,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 (R2 )为 0 .3 6~ 0 .65 (P <0 .0 0 1)。建立的长沙女性参考数据库 ,对患者腰椎及髋部的OP检出率比“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低 18.8%~ 3 3 .7% ,而对前臂的OP检出率则高 2 0 .4%和 2 3 .8%。两种参考数据库对OP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仪器配置的“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不适合长沙地区女性诊断OP。本研究建立的女性参考数据库 ,不仅为湖南地区女性 ,而且也为中国南方地区女性诊断OP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随增龄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减少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随增龄骨密度(BMD)减少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1133例(女性796例,男性337例)60~84岁的老年志愿者腰椎正位(L1~L4)、腰椎侧位(L2-L4)、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 女性股骨颈和前臂远端1/3处的BMD与年龄分别呈3次回归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关系,女性其他骨骼部位及男性所有骨骼部位的BMD与年龄均呈复合曲线模型关系;女性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平均累积丢失(20.5±8.5)%,范围-32.5%~-9.6%,男性丢失(10.9±4.7)%,范围-18.9%~-5.1%。BMD丢失最多的骨骼部位是前臂远端,女性和男性分别丢失32.5%和18.9%。老年女性各骨骼部位BMD平均每10年减少8.6%,男性减少4.5%。结论 老年人各骨骼部位BMD的丢失存在性别差异;衰老所致的骨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髋部和前臂远端是老年人骨丢失的敏感部位,测量这两个骨骼部位,将有利于老年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立青岛地区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多骨骼部位BMD参考值,并预测骨折的风险性。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868名25~83岁女性参考人群和191例骨折患者的腰椎(L_2-L_4)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D,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健康成年女性人群BMD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的方程和建立数据库,并对骨折患者的BMD进行分析,预测骨折的风险性。结果6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程度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21±0.09(P<0.01)。骨折患者BMD明显降低,与同地区同年龄正常女性相比,BMD下降幅度有限;而与同地区正常女性峰值骨量相比,BMD下降1.6~2.5s。结论女性在45岁以后骨丢失加速。50岁以后女性BMD低于同地区峰值BMD 1.6~2.5s,其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男性与女性骨矿密度(BMD)随年龄变化趋势,获得男性与女性的峰值骨量(PBMD),通过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MD比较以评估数据库的诊断敏感性。25~35岁健康女性分别用不同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DXA)测量BMD,找出两者间BMD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并校正不同仪器的BMD数据,评价不同部位和不同PBMD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NORL AND公司的 XR- 4 6系列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41 9例成年男性腰椎 (L2~ L4前后位及 L3侧位 )、非优势 (左 )股骨近端各部位 (股骨颈、大粗隆及 Ward` s三角 ) BMD值 ,按 1 0岁一个年龄组 (7组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30~ 39岁组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2 0~ 2 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 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 (P<0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 (P<0 .0 1 )。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 BMD随年龄而变化 ,年龄、体重对机体 BMD均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合适的体重 ,有利于 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 ,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青岛地区成年女性多部位骨密度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乃龙  曲宁  王军  张良岩 《山东医药》2005,45(25):12-13
目的确立青岛地区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M D)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多骨骼部位BM D参考值。方法用Cha 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868例25~83岁女性腰椎(L2~L4)侧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 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 D,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健康成年女性BM D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方程建立数据库。结果①6个骨骼区域BM 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②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21±0.09(P<0.01)。结论女性45岁后骨丢失加速,应开始监测BM D。本数据库建立为青岛地区成年女性诊断OP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镇老年女性生理因素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395例上海市北蔡镇60~79岁老年女性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结果绝经初期(1~15 a)腰椎及髋部各部位BMD下降速度较快。绝经年限在16~20 a时,腰椎BMD下降速度减慢,而股骨各部位BMD下降速度仍较快。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调整月经初潮、月经间隔、行经时间后进行偏相关分析以及对生理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都显示:腰椎与髋部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呈负相关(P〈0.01)。行径年限、绝经年龄与髋部各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孕次与髋部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腰椎各部位BMD均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与腰椎和髋部BMD相关。行径年限、绝经年龄、孕次与髋部BMD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骨密度(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例老年髋部骨折,其中4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左侧肢体3例,右侧肢体5例。收集患者双侧髋关节CT资料,运用Mimics软件和abaqus软件对健侧股骨近端进行重建和计算出该模型的密度,并分别测定腰椎BMD。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组腰椎BMD、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均P0.05)。腰椎的BMD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r=0.881,P=0.004)。结论 BMD与老年髋部骨折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密度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用有限元分析法探讨老年髋部骨折部位与BMD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男性血清瘦素(Leptin)与年龄、骨密度(BMD)及体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350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Leptin浓度;DXA仪测定BMD(腰椎、髋部及全身)及体成分(体脂及瘦体重);以10种回归数学模型分别拟合Leptin与年龄、体重指数,体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选择最优拟合曲线.结果 (1)血清Leptin与年龄以S型曲线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其决定系数(R2)的最大(R2=0.104,P<0.009);而与体重、体重指数以复合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最好(R2=0.296,P=0.000;R2=0.304,P=0.000;R2=0.22,P=0.000).(2)血清Leptin与总体脂、体脂百分比显著正相关(R2=0.461,P=0.000;R2=0.448,P=0.000).(3)血清Leptin与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显著负相关(R2=0.115,P=0.005,R2=0.112,P=0.002).与全身骨密度不相关.(4)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eptin不是男性腰椎前后位、髋部总体BMD及全身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血清Leptin浓度与年龄及体脂显著正相关,Leptin不是男性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