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定量分析、比较非晶硅平板探测器X射线摄影系统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X射线摄影系统在不同成像剂量条件下成像质量的差别。方法 以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系统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系统分别摄取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2.0在相近曝光剂量条件下的X射线影像,由4位独立观察者分别阅读影像,并计算所对应的曝光剂量下图像质量因子(image quality figure,IQF),应用ANOVA分析两成像系统对比度及细节检测能力。使用X射线摄影统计学体模(TRG)测量两系统在不同曝光剂量条件下操作者特性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应用Wilcoxon检验分析、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影像信息检测能力的差别。结果 在低曝光剂量条件下,两系统CDRAD体模影像IQF值及ROC曲线AZ值差别有显著意义,在对比度、组织细节检测能力上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系统优于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系统。在高曝光剂量条件下,两系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低曝光剂量条件下,成像质量非晶硅平板探测器系统优于非晶硒系统。在获得相同的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前者进行X射线摄影可以降低被检者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2.
骨盆数字化X射线摄影曝光剂量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照射剂量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确定骨盆X射线摄影的最佳摄影条件。方法以对比度一细节体模CDRAD2.0在不同照射剂量下所获取的影像的图像质量因子IQF,进行ANOVA及SNK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照射条件。应用X射线摄影模拟人拍摄骨盆X射线影像,按照欧共体(CEC)图像质量标准验证最佳摄影条件与常规摄影条件下照射剂量与成像质量的差别。结果不同照射剂量条件下,对比度一细节体模影像质量因子IQF有显著性差别(P=0.0001),照射剂量大于0.61mGy时,不同剂量组间IQ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以最佳照射条件和常规照射条件所拍摄的X射线摄影模拟人影像按照CEC标准评判,两者影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时通过增大照射剂量可以提高影像质量,但是当曝光剂量达到足够大时,再增大曝光剂量并不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影像质量与曝光剂量间存在一个优化剂量。标准体模骨盆X射线摄影的优化剂量为0.61mGy。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数字化X射线胸部高千伏摄影曝光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确定数字化X射线摄影最佳曝光剂量。方法 选择胸部高千伏摄影管电压120 kV,摄影mAs从1 mAs逐档增加至25 mAs,对模拟人体胸部厚度摄影体模与CDRAD 2.0对比度细节体模进行摄影,测量体模表面X射线入射剂量,由5位观察者独立阅读体模影像,比较任意两曝光条件组之间的图像质量因子(IQF),确定高千伏胸部摄影最佳条件。比较4和10 mAs条件下正常人体胸部摄影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胸部高千伏摄影体模曝光条件从1 mAs增加到25 mAs,体模表面X射线入射剂量从0.067 mGy增加至1.468 mGy。随着X射线入射剂量的增加,影像质量影响因子IQF值不断减小,观察者阅读体模信号的IQ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P<0.05),曝光剂量条件选择在1~4 mAs时所对应的IQF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P<0.05),4~10 mAs时所对应的IQ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5 mAs时所对应的IQF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4,P<0.05)。曝光剂量条件选择4和10 mAs所对应的体模表面入射剂量为0.250和0.606 mGy,两种条件下胸部图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分别为(24.8±1.64)、(25.8±2.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数字化X射线摄影剂量的增加所获得图像信息量增加。满足临床诊断的标准人体胸部高千伏数字化X摄影最佳剂量为0.250 mGy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散射线滤除模板及常规滤线栅对数字X射线影像进行散射线校正所成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差异。方法 以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 2.0)及ROC统计学体模(ALVIM TRS)为成像对象,分别使用散射线滤除模板技术和常规滤线栅技术,获取经散射线校正的体模数字X射线影像,比较两种散射线滤除方法所得的体模影像图像质量因子(IQF)和信号检出概率,分析两种方法图像质量及体模表面入射剂量差别。结果 在不同体模表面照射剂量条件下,应用散射线滤除模板技术和常规滤线栅技术,消除散射线后的数字影像其图像质量因子(IQF)和信号检出概率(Pd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X射线摄影时,应用散射线滤除模板技术(SFTT)可以有效滤除散射线。与滤线栅相比,相同照射条件下SFTT能够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在获得相同图像质量前提下,应用SFTT,体模表面入射剂量比使用滤线栅降低30%;SFTT为数字X射线摄影中有效滤除散射线、提高X射线图像质量、降低患者剂量的可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3套数字乳腺摄影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方法 应用欧洲乳腺癌普查和诊断质量控制导则中推荐的方法,结合国内乳腺摄影评价标准,对3套数字乳腺摄影系统进行X线发生器性能质量控制检测与评价;分别应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相位对比乳腺摄影(PCM)和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CR)系统在4个厚度下(30、40、50及60mm)对乳腺专用对比度细节检测模体(CDMAM3.4)进行AEC曝光成像,计算与评价每一厚度下的平均腺体剂量(AGD)和影像质量因子(IQF)。结果 DR和CR的X线机性能检测符合现有标准;等效PMMA厚度分别为30、40、50、60mm时,DR系统的AGD分别为1.20、1.42、1.75、2.20mGy;PCM系统AGD分别是0.82、1.19、1.33、1.70mGy;CR系统AGD为0.59、0.88、1.47、2.19mGy。在相应的模体厚度下,DR系统的IQF值为21.36、21.57、27.25和30.58;PCM和CR系统的IQF值分别为28.02、29.10、35.90、41.24和39.78、39.30、43.85、48.08。结论 GBZ186-2007标准不适用于PCM系统X线机性能部分性能的评价。本研究的3套系统自动曝光下平均腺体剂量均符合欧洲标准。在国内检测规范欠缺的情况下,可参考国际标准或指南对数字乳腺系统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CR与非晶体硅DR在胸部摄影中入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两者最优化曝光剂量.方法 应用CR、DR分别别胸部模体行不同入射剂量曝光成像,记录模体表面入射剂量,用CDRAD2.0评估软件计算模体影像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CR组、DR组图像IQFinv差异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CR组、DR组各自图像IQFinv与入射剂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取两组最佳图像IQFinv值,并换算曝光剂量.结果 CR和DR组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IQFinv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93、0.848,P<0.01),并存在线性回归.CR和DR组IQFin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5,P<0.05).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93,P<0.001),最佳IQFinv值为3.55.结论 CR、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均随着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入射剂量相同时,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CR;在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时,与CR相比应用DR可大大降低被榆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CR与非晶体硅DR胸部摄影曝光剂量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CR与非晶体硅DR在胸部摄影中入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两者最优化曝光剂量.方法 应用CR、DR分别别胸部模体行不同入射剂量曝光成像,记录模体表面入射剂量,用CDRAD2.0评估软件计算模体影像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CR组、DR组图像IQFinv差异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CR组、DR组各自图像IQFinv与入射剂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取两组最佳图像IQFinv值,并换算曝光剂量.结果 CR和DR组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IQFinv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93、0.848,P<0.01),并存在线性回归.CR和DR组IQFin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5,P<0.05).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93,P<0.001),最佳IQFinv值为3.55.结论 CR、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均随着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入射剂量相同时,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CR;在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时,与CR相比应用DR可大大降低被榆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乳腺摄影中对比度细节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使用对比度细节乳腺摄影(CDMAM)模体探索乳腺摄影中对比度细节(CD)的量化主观评价方法.方法:在28kV下,采用半自动曝光模式对CDMAM模体摄影,获得影像,然后由四位观察者观察并记录.结果:观察阈值影像质量指数(IQF)为30.35,理想IQF为20.59;高对比度分辨力指数(RH)为0.75;低对比度分辨力指数(RL)为0.76.结论:IQF值越小、RH和RL越大、观察阈值对比度细节曲线(CDC)越靠近理想CDC则影像质量越好.IQF结合CDC,可以评价摄影系统的CD探测能力,有利于质量控制基线值的建立和相互比较;可将RH、RL与客观评价参数进行比较,验证其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上海市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使用情况与设备性能质量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合理选择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X射线检测仪和乳腺成像性能检测模体,对上海市53台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的9项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并将两类数字化乳腺X射线机——计算机X射线摄影装置(CR)与数字X射线摄影装置(DR)的性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分析两类乳腺机各项性能指标合格率差异的基础上,对两类乳腺机的乳腺平均剂量与图像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结果 两类乳腺X射线机的合格率及乳腺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模体影像,两类设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R乳腺机的图像质量优于CR乳腺机。 结论 应加强对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装置的日常检测,从辐射防护最优化角度推荐选择DR乳腺机代替CR乳腺机开展数字化乳腺摄影工作。  相似文献   

10.
CR与非晶体硅DR胸部摄影曝光剂量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CR与非晶体硅DR在胸部摄影中入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两者最优化曝光剂量。方法 应用CR、DR分别对胸部模体行不同入射剂量曝光成像,记录模体表面入射剂量,用CDRAD2.0评估软件计算模体影像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CR组、DR组图像IQFinv差异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CR组、DR组各自图像IQFinv与入射剂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取两组最佳图像IQFinv值,并换算曝光剂量。结果 CR和DR组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IQFinv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 =0.893、0.848, P<0.01),并存在线性回归。CR和DR组IQFin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55, P<0.05)。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93, P<0.001),最佳IQFinv值为3.55。结论 CR、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均随着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入射剂量相同时,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CR;在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时,与CR相比应用DR可大大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X线曝光量对显示器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数字X线摄影(DR)系统不同曝光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摄影管电压90 kV、曝光量从0.5~16.0 mAs变化时,使用X线摄影系统对Cdrad 2.0对比度细节体模进行曝光,观察者对显示器的影像进行阅读,计算其影像质量因子(IQF).统计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ANOVA),对8名检查者不同曝光量下测得IQF均值进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管电压90 kV,曝光量从0.5~8.0 mAs变化时,随着曝光量的增大,观察者在显示器上观察到IQF逐渐减小,最小为38.54±2.82,曝光量从8.0~16.0 mAs变化时,IQF逐渐增大,最大为44.33±2.35.(2)不同曝光条件下,IQ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5,P<0.01).结论 随着X线摄影曝光量的增大,显示器图像分辨能力逐渐提高,摄影曝光量为8.0 mAs,影像质量最佳,曝光量>8.0 mAs,显示器对图像细节的显示能力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数字X线摄影系统中低剂量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在胸部摄影检查中的应用评价DR的低剂量的优越性。方法 利用CDRAD 2.0低对比细节体模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和DR的影像质量和表面空气吸收剂量(ESD)关系,分别利用两个系统(DR使用ESD约为CR的1/3)得到成人胸部30幅影像。由6位影像科医生来评价以上两者的影像系统对于肩胛骨内侧边缘等胸部结构的清晰程度。结果 CR影像和减少ESD的DR影像在影像诊断质量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的较好的分辨率和低噪声特性,以及高DQE有助于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而不影响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3.
RATIONALE AND OBJECTIVE: To assess and quantify the dose reduction by use of a CsI-flat panel digital radiography (DR)-system compared with digital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CDD-test using the CDRAD-phantom was performed at mAs-values of 5, 4, 2.5, 2, 1, and 0.5 mAs for both digital systems. Entrance surface doses were recorded for all images. Images were presented to four independent observers. For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the image quality figure (IQF) was calcula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the Wilcoxon test. A RO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TRG-phantom. Settings of 4, 2.5, 2 mAs for both systems were used. In addition, 1 and 0.5 mAs were used for the DR system onl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evaluated using Student test. RESULTS: The DR system provided equival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CR with respect to high frequency information and superior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low contrast details. Compared with computed radiography, the flat panel detector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lower IQFs, ensuring a better image quality with respect to contrast and detail detectability. IQFs for DR and CR were equal at a surface dose reduction of 87% for DR. ROC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under the curve for DR up to a surface dose reduction of 70%. CONCLUSIONS: Image quality of DR proved to be far superior to CR in particular for low contrast details. The image quality of CR is similar to that of DR only at high dose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