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鑫 《中国医药指南》2012,(33):569-571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帮助预防和治疗。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青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统计病因、危险因素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临床特点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类型以脑实质出血最多(60%);病因以动脉瘤等颅内血管畸形疾病最多见(53.75%),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11.2%);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酗酒、高血脂、抽烟等。结论青年脑出血以高血压、吸烟、饮酒为常见危险因素,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普及大众心脑血管病知识,做好危险因素的预防,是减少青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特点。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38.12岁,男性占71.67%,缺血性脑卒中33例(55.00%),有明确病因者29例(87.88%),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21例(63.63%);出血性脑卒中27例(45.00%),有明确病因者24例(88.89%),主要病因高血压10例(37.03%)。传统的相关因素(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同样是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男性发病率较高,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分别是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首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炎等.常见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酗酒等.结论 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进行有效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段辽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77-178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和观察其发病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构成。结果本组青年脑卒中患者中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占49.4%;心源性脑栓塞,占19.2%;其次烟雾病,占2.2%,低血压,占1.9%,但仍有25.6%的患者病因不明。其相关危险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血压169例,占46.9%;高血脂症118例,占32.8%;饮酒85例,占23.6%;吸烟83例,占23.1%;家族史44例,占12.2%;糖尿病21例,占5.8%;心脏病12例,占3.3%。结论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可以由多重危险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应当对青年人开展定期健康教育,保证合理的膳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戒烟、忌酒,严格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壮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方法。方法选择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4例青壮年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一周内均行胸部X线、心电图、颈动脉彩超、超声心动图和其他相关检验。结果青壮年脑卒中病因复杂,危险因素多样。高脂血症是引起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吸酒、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青壮年脑卒中的常见高危因素。而免疫系统疾病、口服避孕药、妊娠也是影响女性青壮年脑卒中因素。结论高脂血症、高血压、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青壮年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青年卒中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7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老年卒中组),分期其发病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青年卒中组的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是影响青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脑栓塞。青年脑卒中的治疗预后要显著优于老年脑卒中(P<0.05)。结论血压、高血脂、吸烟是青年人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其治疗预后要好于老年人,应指导青年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致病因素,提高预防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很多,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是常见的重要的因素。结论青年脑卒中致病与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酗酒等密切相关,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应早期采取措施,进行综合干预防治,有效防止及避免致病因素是降低青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18~45岁青年卒中患者,经颅脑CT或MRI证实。结果青年脑卒中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有些危险因素是先天决定的、难以改变的,有些则是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是可以预防或可以控制的。结论对确定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加以有效的干预,降低青年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 (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 (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 %),酗酒(31.6%).结论 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相似文献   

10.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敏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1):27-28,30
目的研究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以46岁以上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185例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有明确病因者152例(82.2%),其中动脉粥样硬化43.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9.7%,心源性栓塞11.4%,炎症性血管病10.8%,先天性脑血管畸形2.2%。病因不清者33例(17.8%)。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脑血管成像70.9%的患者存在血管狭窄,以颅内动脉为主。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叶。与46岁以上患者组比较,治疗后痊愈比例显著增高,而死亡率明显为低。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男性优势明显,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是主要危险因素。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高传发  马礼坤  李家保  宋宇 《安徽医药》2014,(11):2163-2165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4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22例作为年轻组,随机选取同期年龄〉40岁且完成冠脉造影的心梗患者4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结果年轻组患者严重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年轻组患者(P〈0.05)。年轻心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而多支受累者在对照组患者中多见(P〈0.01)。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发作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明确诱因、典型胸痛症状及STEMI心电图征象。与对照组相比,年轻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是年轻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心梗具有更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且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E)发生的发生类型、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等期刊数据库(1978年1月~2012年3月),以"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治疗"、"病例报道"等为检索词,检索文献全文136篇,纳入分析的文献36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药不良反应可累积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损害、过敏反应、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男女比例各占53.23%、41.94%,19~60岁占比为43.48%,不良反应发生在30分钟以内的占45.05%,1小时内占51.37%,联合用药时占70.36%,结论莲必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速发型为主兼具迟发型,多发于青壮年,并且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及某些关联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方法对45岁以下NAFLD人群262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208名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定量测量分析。结果(1)除个别年龄组因例数少外,NAFLD男、女各年龄组TC、TG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FPG值某些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NAFLD组男、女各生化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O.01)。(3)NAFLD组男、女各年龄组IMT厚度均值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年龄增加,IMT增厚越明显。(4)NAFLD组较对照组IMT与斑块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45岁以下中青年人NAFLD与cAS的关系密切,结合血脂分析,可达到预防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目的,为临床适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汉、哈、维、蒙古、回族乙性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和与Pre2Ag、PreSAb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乙性肝炎病毒PreS2Ag、PreS2Ab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了新疆地区318例不同民族HBV感染者中的PreS2Ag、PreS2Ab。结果在新疆地区129例HBeAg(+)组中,PreS2Ag阳性119例,PreS2Ab阳性10例,阳性率分别为92.25%、8.40%;在189例Anti—HBe(+)组中,PreS2Ag阳性148例,PreS2Ab阳性14例,阳性率分别为78.31%、7.41%。结论在新疆的各民族HBV感染者HBeAg(+)和Anti—HBe(+)组中的Pre2Ag的阳性率,经统计(X。=8.5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HBeAg(+)组中,PreS2Ag、preS2Ab的阳性率各有不同,各民族之间,经统计(x‘=3.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nti—HBe(+)中,汉族与哈、维族的阳性率比较(XZ=7.88、14.43,P〈0.05)。汉族与回族PreS2Ab比较(x2=4.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93例,从发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GCS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UGH25例,发生率13.0%。发生UGH患者的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65岁、出血性卒中及脑损伤严重者(GCS3~8分)发病率均较对应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UGH与年龄、脑卒中类型及脑损伤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DSA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14例胃、肠镜未发现出血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必要时行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检查结果及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明确出血病因和部位,14例中溃疡出血1例,肿瘤性出血5例,血管性出血6例,术后出血1例,空肠憩室并出血1例;3例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5例出血部位在空肠,6例出血部位在回肠,可靠诊断阳性率达85.71%(12/14)。其中5例通过血管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成功率71.43%(5/7),其余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DSA对于OGIB具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6例维持性血透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51例维持性血透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间肾功能(BUN、Cr)、血钙(Ca^2+)、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胃泌素(SG)、单次kt/v值、每周透析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BUN、Cr、血Ca2+、PT、ALB、Hb、Hp感染率、IPTH、SG、每周透析时间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叭或P〈0.05),而两组间单次kt/v值、PLT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功能损害、低血C矿、Hp感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G增高、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可能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及早干预这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人院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无冠心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浆Lp—PLA2活性。结果实验组的Lp—PLA2平均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因素、性别因素、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吸烟因素都可以明显影响Lp—PLA2平均活性。结论LP—PLA2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其活性,因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进而控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急性期内的变化,分析PZ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在ACI患者中变化的相关性及血浆PZ的检测在AC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组选择发病在72 h之内的ACI患者;对照组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所有受检者均于入院即时及入院第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PZ和相关血凝因素等资料。另采用头颅CT或MRI测量与症状和体征相对应的最大低密度影面积,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ACI患者发病3 d内血浆PZ、DD、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第14日所测的PZ、DD明显高于入院即时所测水平;在诊断ACI的过程中PZ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凝血因素,ACI患者血浆PZ浓度与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不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了ACI急性期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PZ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通过对ACI急性期患者血浆PZ水平及其他血凝因素的检测,有助于对ACI的诊断和对病情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血清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72例确诊OSAHS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三组,同时选择1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高度特异性的ELISA法分别检测空腹血清TI、PI水平,同时检测各观察对象的空腹血糖(FBG)水平。结果TI、PI及FBG的水平随着OSAHS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血清TI、PI与血糖呈正相关。结论OSAHS患者TI、PI与空腹血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