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阐明鸦葱(Scorzonera ruprechtiana Lipsch. et Krasch.)中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药用价值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以鸦葱全草为原材料,用70%乙醇冷浸提取,经大孔树脂柱色谱纯化,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其化学成分,利用紫外光谱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测定其化学成分的光谱学数据。结果:根据在薄层色谱中呈现单一斑点结果,从鸦葱全草中分离得到3种黄酮苷和1种倍半萜苷,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5,7,3′,4′- 四羟基黄酮-8-C-β-D-葡萄糖碳苷(Ⅰ);5,7,3′,4′-四羟基黄酮6-C-β-D-葡萄糖碳苷(Ⅱ);5,7,4′-三羟基黄酮6-C-β-D-木糖-(1→2)-β-D-葡萄糖碳苷(Ⅲ);3-氧-β-D-吡喃葡萄糖基3 -羟基- 1α,5α,7α H-4(15),10(14),11(13)-三烯-12,6α-愈创木内酯(Ⅳ)。结论:从鸦葱全草中分离得到3种黄酮苷和1个其他成分。该3种黄酮苷(Ⅰ、Ⅱ、Ⅲ)为首次从鸦葱中得的黄酮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川续断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重结晶和硅胶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氢谱、碳谱以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续断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β-谷甾醇(1),蔗糖(2),胡萝卜苷(3),乙二醇(4),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5),3-O-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通皂苷D(7),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苷(8),马钱子苷(9),TriplostosideA(10)。[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在川续断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毛莨科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ur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对兴安白头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兴安白头翁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Ⅰ)、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Ⅱ)、ciwujianoside C3(Ⅲ)、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Ⅳ)、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Ⅴ)、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Ⅵ)、6,7-二甲氧基香豆素(Ⅶ)、5,6,7-三甲氧基香豆素(Ⅷ)、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Ⅸ)、5,7-二甲氧基-6-羟基香豆素(Ⅹ)、(4S,5R)-4-羟基-5-羟甲基-呋喃-2-酮(Ⅺ).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筋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筋骨草A jug a d ecum b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对筋骨草的甲醇提取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单体,并通过光谱分析鉴定了其结构。结果这5个单体分别被鉴定为1-辛烯-O-α-L-吡喃阿拉伯糖-(1-6)-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Ⅰ)、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Ⅱ)、6,7-二羟基-香豆素(Ⅲ)、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Ⅳ)和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葡聚糖凝胶LH-20、大孔树脂柱、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 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朝鲜白头翁根茎中得到11种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Ⅱ)、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Ⅳ)、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Ⅵ)、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Ⅸ)、常春藤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Ⅹ)、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二蕊荷莲豆Drymariadiand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柱色谱和PR-18进行反复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6-羧甲基-5,7,4′-三羟基黄酮()和4[E],8[E]-N-[2′-D-羟基-十六烷酰基]-1-O-D-吡喃葡萄糖基-4,8-二烯-十八鞘氨醇(大豆脑苷,)。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2α-羟基乌苏酸(1)、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2)、2α,3β,19α,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咖啡酸(7)、3,4-二羟基苯甲酸(8)、东莨菪内酯(9)、β-谷甾醇(10)。结论 化合物2、3、7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多枝雾水葛拔脓消肿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中压制备、HPLC制备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多枝雾水葛大孔树脂60%乙醇洗脱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二甲基-1-(2,3,4,5-四羟基戊烷基)-1,4-二氢喹喔啉-2,3-二酮(1)、芹菜素-6-C-β-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2)、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3)、刺槐苷(4)、山奈酚-3,7-O-α-L-二鼠李糖苷(5).结论 化合物1~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包括1个生物碱和4个黄酮苷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细梗胡枝子 Lespedeza virgat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细梗胡枝子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1)、胡萝卜苷棕榈酸酯(2)、芦丁(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 -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豆甾醇(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 化合物1~3和6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川续断中三萜皂甙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Ai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六个三萜皂甙(Ⅰ~Ⅵ)。根据化学方法及光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Ⅰ: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Ⅱ:Ⅰ的28-O-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Ⅲ: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Ⅳ:Ⅰ的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醇甙;V: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Ⅵ:3-O-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Ⅱ和Ⅲ为新天然产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卷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鳞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和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①β-D-葡萄糖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②β-D-果呋喃糖基-α-D-吡喃葡萄糖苷,③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④甲基-α-D-吡喃甘露糖苷,⑤腺嘌呤核苷,⑥胡萝卜苷,⑦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⑧薯蓣皂苷元3-O-{O-α-L-鼠李糖基-(1→2)-O-[β-D-木糖基(1→3)]-β-D-葡萄糖苷},⑨(25R)-3β,17α-二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⑩(25R)-3β-羟基-5α-螺甾烷-6-酮-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11)(25R)-螺甾烷-5-烯-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2)二十九烷醇,(13)正二十二烷酸,(14)豆甾醇,(15)β-谷甾醇。结论化合物2、3和化合物5~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毛三脉紫菀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对长毛三脉紫菀中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分析鉴定,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进行抑菌实验。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出6个萜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2β,3β,16α-三羟基-23α-醛基-12-烯-28-齐墩果酸(1),2β,3β-二羟基-16-O-β-吡喃葡萄糖基-23α-醛基-12-烯-28-齐墩果酸(2),(-)-Angelicoideno-2-O-β-D-glucopyranoside(3),(-)-Angelicoidenol-2-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木栓酮(5)和木栓醇(6),其中化合物3和4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本研究为长毛三脉紫菀的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金沙草(Lygodium japon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ODS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学成分,结合化学方法和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金沙草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24R)-stigmastan-3β,5α,6β-triol 3,O-β-D-glucopyranoside(1),6-O-p-coumaroyl-D-glucopyranose(2),6-0-caffeoyl-D-glucopyranose(3),and 1-O-(E)-caffeoyl-β-D-gentiobiose(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海金沙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玉蜀黍叶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利用其药用价值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以玉蜀黍叶为原料,用95%乙醇提取,利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根据在薄层色谱中呈现单一斑点结果,从玉蜀黍叶中分离了3个黄酮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类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是苜蓿素(1)、苜蓿素-5-O-β-D-葡萄糖苷(2)、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3)和β-谷甾醇(4)。结论:从玉蜀黍叶中分离鉴定了3个黄酮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类化合物,3个黄酮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玉蜀黍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疆苦豆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柱层析法、SephadexLH-20柱色谱法及重结晶等方法对苦豆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新疆苦豆子中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化学结构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7,3′-二羟基二氢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芦丁(Ⅲ)。结论化合物Ⅰ、Ⅱ、Ⅲ为首次从新疆苦豆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黄瓜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黄瓜根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4,6,8(14),22-四烯-3-酮(Ⅰ)、dehydroeburicoic acid(Ⅱ)、α-燕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Ⅲ)、乌苏酸(Ⅳ)、3β-Hydroxymultiflora-8-en- 17-oic acid(Ⅴ)、Indolyl-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Ⅵ)、1-H-3-吲哚羧酸甲酯(Ⅶ)、吲哚醛(Ⅷ)、邻羟基苄醇(Ⅸ)、异香草醛(Ⅹ)和对羟基苯甲醛(Ⅺ).结论 除化合物Ⅲ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五花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的藤茎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五花血藤藤茎的95%乙醇提取物加水溶解后,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物应用多种色谱柱及仪器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理化性质,核磁数据和光谱学数据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花血藤藤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毛柳苷(1)、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2)、N-(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3)、eugenylβ-rutinoside(4)、原绿酸(5)、齐墩果酸(6)、(-)-表儿茶素(7)、2-苯乙基-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3,4-二羟基苯乙醇(11)、豆甾醇(12)。结论化合物5、6、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皱叶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ODS C18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皱叶酸模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二十六烷酸(2)、大黄素(3)、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萘酚(5)、山萘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儿茶素(7)和(-)-表儿茶素(8)。结论化合物2,4~8为首次从皱叶酸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槐果皮中的异黄酮甙类成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槐果皮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对66个异黄酮甙类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从槐(Sophora japonica)果皮中分离得到5个异黄酮甙类成分,它们的结构确定为染料木素7,4′-二葡萄糖甙(genistein7,4′-di-O-β-D-glucoside,I),槐属双甙(sophorabioside,Ⅱ),樱黄素4′-O-β-D-葡萄糖甙(prunetin4′-O-β-D-glucoside,Ⅲ)。槐属甙(sophororicoside,Ⅳ),染料木甙(genistin,Ⅴ)。结论:化合物I、Ⅲ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