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湿化在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1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脑出血、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分为2组,单日35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6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2组患者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建立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温度、湿化的速度和量,阐明良好的湿化效果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提出应加强气道内温度、湿度的监测和联合用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湿化标准判定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人工气道建立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探讨人工气道护理中气道湿化的标准,确保使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通畅,以保证患者安全。方法对河南省鹤壁市鹤煤集团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护理中气道湿化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湿化的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温湿度、湿化的标准,判断痰液黏稠的方法等。结果人工气道患者为湿化气道所滴入湿化液的量应根据气道湿化标准来调整,重要指标为痰液黏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结论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52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非机械通气时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方法持续气道加温湿化;充分补充水分,保证液体平衡;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评估湿化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湿化过度,改为间断湿化。均无气道阻塞、出血、痰痂形成,湿化效果满意。结论对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湿化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欢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780-1782
目的:探讨有效人工气道的湿化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黏液一纤毛系统正常运动的效果。方法:分别选用人工鼻湿化法、加热型湿化器湿化法、间断滴注湿化法、雾化湿化法等4种方法对58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护理。结果:本组58例人工气道患者均无气道痰栓堵塞、气道黏膜溃疡、小气道塌陷等人工气道并发症.湿化护理效果较好。结论:有效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防止气道阻塞维持气道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剂量氧气持续雾化湿化对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住院患者人工气道患者1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研究组采用持续小剂量氧气持续雾化湿化;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泵滴注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对肺部感染情况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内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痰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同对照组相比,气道开通前3 d,研究组痰培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5天、第7天、第14天,研究组痰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氧气持续雾化湿化,可明显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为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预防应用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行人工气道支持患者共30例,男26例,女4例,持续湿化法15例。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歇湿化法。结论持续湿化法符合人体持续气道湿化的心理要求,提高患者呼吸道的湿化效果,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确保分泌物引流通畅,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静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86-86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黏膜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群度的降低而升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坦。为减少并发症,2000年8月~2003年6月对104例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沐舒坦持续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沐舒坦持续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庆大霉素间断气道湿化,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刺激性咳嗽、拔管时间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可提高临床疗效(P<0.05),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P<0.001),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P<0.01),缩短拔管时间(P<0.001).结论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庆大霉素间断气道湿化.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能将药液直接作用于气道,可减少气道粘液滞留,促进排痰,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该方法简便、经济实用,能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抢救喉梗阻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一般需要行气管切开术,以维持气道畅通。传统的护理方法以双层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处,并将氧管置入气管导管内,当患者咳嗽或变换体位时,常造成纱布脱落或氧管移位,影响治疗效果,也易引起感染。我们为有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喉癌及喉阻塞患者设计一种气管切开多功能罩,以满足患者氧气吸入、气管湿化及吸痰等多项需求,而且不受患者体位影响,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具体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1.
姜富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567-356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护理方法,比较观察传统人工和微泵持续湿化气道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已使用机械通气7d以上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组使用微泵持续滴注给药.并向套管内注入低渗盐水(0.45%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采取人工间断推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100mL加安溴索4mL,并在常温下定时、间断向套管内推注生理盐水,每次2~6mL湿化气道。对比观察10d后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微泵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气管内湿化方法,而且无需采用生理盐水湿化.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后的ICU患者的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量泵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湿化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间断湿化组采用间断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高气道反应。结果微量泵湿化组在减少患者日均吸痰量、日均吸痰次数、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间断湿化组。结论使用微量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对100例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及研究,特研制了一次性蘑菇状人工气道湿化器,具体介绍如下. 1 背景技术 现代临床医疗中,人工气道的建立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治疗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并作为一种重要抢救措施被广泛采用,但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建立后,改变了原有经鼻咽喉的呼吸通道路径,外界气体直接由人工气道进入肺部,容易导致空气中的尘粒和细小异物吸入肺部,进一步加重肺部感染;同时,没有经过湿润的干燥气体直接进入肺部,不利于局部痰液湿化和排出,也会引起肺部不良刺激反应,从而又加重肺部感染情况;人工气道建立后,为了湿化气道,护士会持续定时进行气管内滴水,这样湿化方式既不卫生、又不科学,还会增加护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碳酸氢钠溶液和0.45%氯化钠溶液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 人工气道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以1.5%(A组)、2.0%(B组)、2.5%碳酸氢钠(C组)和0.45%氯化钠(D组)作为湿化液.观察气道湿化效果、气管黏膜出血水肿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4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日吸痰次数及气道出血相似.与D组比较,三个碳酸氧钠湿化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与0.45%氯化钠溶液比较,对人工气道患者实施碳酸氢钠溶液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5.
凌星 《黑龙江医药》2012,25(5):735-73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为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或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小时内发生的肺实质性的感染性炎症。管理好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要管理好人工气道,首先必须做好人工气道的湿化工作。人工气道的湿化是保持人工气道通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为减少并发症,2001年2月~2004年3月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湿化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秀聪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3-187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持续湿化气道组的堵管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有利于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经验,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气管插管前做好气道准备,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固定,掌握吸痰时机和技巧,持续气道湿化,配合肺部体疗.结果机械通气47例,机械通气时间<3 d 18例,>3 d 29例,最短2 h,最长186 h,平均92 h;均无堵管、脱管现象,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例.成活37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6例.结论规范的气道护理是确保有效机械通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人工鼻吸氧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鼻吸氧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人工鼻导管接人工气道吸氧;对照组: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口接导管吸氧,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块,定时或持续滴湿化液,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保温湿化过滤作用及预防感染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人工鼻吸氧对人工气道患者吸入气体有保温湿化过滤作用,增加患者舒适感、改善痰的性状和颜色,有效减少痰痂形成,降低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刘新会  孙磊  常燕  张传静  洪欣 《河北医药》2010,32(18):2528-2529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应用间断常温气道湿化和持续恒温气道湿化2种气道湿化方法 ,比较2组湿化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湿化良好明显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 [42例(91.30%)与39例(82.98%)],湿化不足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方法 [2例(4.35%)与5例(10.64%)]。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法肺部感染、痰液阻塞、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法。结论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常温气道湿化,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