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去势联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效果。方法将24只3.5月龄雌性SD大鼠(250±20)g随机分成3组,A组:假手术+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B组:去势+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和C组:去势+肌注地塞米松组(8只)。后两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w、4w、6w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进行大鼠全身BMD的测量,术后6w三组大鼠分别进行骨CT值测量、外周血生化检测和股骨颈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其骨小梁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大鼠术后6w,C组全身BMD及骨CT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B和C组血清Ca浓度较A组明显下降(P<0.05);B和C组血清P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B组血清ALP、TRACP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ALP浓度显著降低(P<0.01)、TRACP浓度显著增高(P<0.01);B组和C组大鼠骨小梁均变窄,连接不完整出现断裂、局部镂空的现象,骨髓腔变大,骨细胞分布减少,骨小梁形态计量值降低(P<0.01),C组更明显。结论去势联合肌注地塞米松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较单纯去势法时间短、效果明显、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去势联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法建立大鼠肌少-骨质疏松症模型并确定本病的评价指标。方法将40只6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假手术+地米组、去势组、去势+地米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假手术+地米组大鼠行假手术,去势组、去势+地米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一周,假手术+地米组、去势+地米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连续二周。造模后3个月,各组大鼠分别进行抓力测定、全身和股骨全段骨密度测定、骨骼肌质量指数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测定、股骨远端骨微结构测定等,并探讨本病的评价指标。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假手术+地米组大鼠前肢抓力、骨骼肌质量指数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明显降低。②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势组和去势+地米组大鼠前肢抓力、骨骼肌质量指数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全身骨密度、股骨全段骨密度、股骨远端骨体积分数、骨表面密度和骨小梁数明显下降,骨小梁分离度明显提高。③与去势组相比,去势+地米组大鼠前肢抓力有下降趋势、骨骼肌质量指数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去势联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法可以建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这种复合造模法具有造模周期短、模型稳定、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等优点。大鼠前肢抓力、骨骼肌质量指数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全身骨密度和股骨骨密度、股骨远端骨微结构等指标可以作为本病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課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的成骨作用.方法 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去势,5个月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所有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两组(B组和C组)动物右侧股骨髁郎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流密度0.47 mJ/mm2,脉冲2000次.于处理前,处理后4、8 w时分3批处死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测量分析.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冲击波处理后4W(B组)及8 w(C组)时实验组的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的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分别比A组和B组增高79.9%和14.0%,尽管C组在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冲击波可以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能震波对骨质疏松骨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方法 40只雌性新西兰兔去势,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应用高能震波处理一侧股骨近端,能量密度0.26 mJ/mm2,频率60次/min,冲击量为2000次;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4、8、12、24周,行micro-CT、骨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micro-CT分析显示治疗组表观骨密度(Density of TV)、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SMI)较对照组少(P<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治疗组骨小梁体积和骨小梁厚度增加,骨小梁间距减少,骨矿化沉积率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股骨粗隆最大压缩载荷治疗组为186.13±15.64,对照组为121.83±17.8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骨形成,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质密度,改善力学性能,可被用来局部治疗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再次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5.
去势法兔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采用去势法建立免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5月龄新西兰雌兔随机分成手术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行双侧卵巢切除。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 4、8、12、24 w进行全身骨密度(BMD)检测;术前、术后12 w和术后24 w行骨代谢指标检测: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于术后 12w和24w各处死10只兔,取其右侧股骨行生物力学测定及取腰椎,制成不脱钙的骨切片,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去势6 m后,OVX组全身BMD明显低于SHAM(P<0.01):在骨代谢指标TRAP-5b、BALP及BGP,OVX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生物力学检测中的弯曲强度、比例载荷、最大挠度和弯曲破坏载荷OVX组均较SHAM组明显下降(P<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OVX组的骨质丢失明显增加(BV/TV%下降,Tb.N减少,Tb.Sp变宽),骨小梁形成明显减少(OS/BS及MAR均增多),骨吸收明显升高(ES/BS、Oc.No/Tb.Pm 升高),这些指标与SHAM组比较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去势法建立兔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5月龄雌兔,造模6月。本模型为探明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理、评价药物疗效及临床骨质疏松性假体松动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去势手术联合应用激素对绵羊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0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和实验组(n=5)。假手术组仅显露双侧卵巢;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术后1月开始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0个月。测量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绵羊股骨近端的BMD。术后1年,处死所有绵羊并制作股骨近端骨组织标本,通过micro-CT技术对微观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空间参数的测量分析,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绵羊腰椎微观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前两组BM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手术前后的BMD无显著变化;术后1年实验组BMD显著下降,且术后1年实验组中BMD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实验组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数目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实验组的骨表面积体积比和骨小梁间隙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Micro-CT重建及组织学观察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中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稀疏、骨小梁多处断裂,失去正常的髓腔结构。术后1年实验组中的骨组织微观结构显著差于假手术组。结论去势手术联合应用激素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绵羊股骨近端的BMD、显著破坏绵羊股骨近端的微观结构,降低局部的骨质条件。卵巢切除联合应用激素的方法可用于建立髋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成骨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卵巢切除法(OVX)对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去势,5个月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一组为体外冲击波(ESW)能流密度0.28 mJ/mm~2处理组(B组),另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0.47 mJ/mm~2处理组(C组),脉冲次数均为2000次,在实验组兔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于处理后4、8周时分二批每组处死5只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显微CT(micro-CT)测量分析.结果 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不同能流密度冲击波处理后4周时B组和C组在骨组织体积比(BV/TV)、骨小梁数目(Tb.N)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B组和C组分别在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BV/TV、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等指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和BMC分别较B组增高16.8%和10.6%,尽管C组在其他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 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局部治疗后,不同时间,其成骨作用不同,较高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在治疗后8周时,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密度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鹳草素对地塞米松诱发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将6个月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10、20 mg/kg老鹳草素组和2 mg/kg阿仑膦酸钠组.大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老鹳草素连续灌胃90d,对股骨和腰椎进行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 对照组股骨和椎骨骨密度分别为(0.20±0.01)和(0.18±0.01) g/cm2,模型组分别为(0.15±0.01)和(0.10 ±0.01)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10、20 mg/kg老鹳草素能显著提高股骨和椎骨的骨密度.5 mg/kg老鹳草素可增加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小梁表面积百分率、骨小梁间距和骨小梁节点数;10、20 mg/kg老鹳草素明显增加模型组大鼠股骨和椎骨骨小梁计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表面积百分率,增多小梁节点数、减少骨小梁间隙距离和小梁游离末端数.结论老鹳草素具有抑制地塞米松引起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去势手术联合激素注射对绵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t density,BMD )及微观结构的作用。方法 将10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 )和实验组(n=5 )。假手术组仅显 露双侧卵巢;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且术后1月开始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 (0.45mg/kg ?d),注射时间共为10月。测量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中绵羊腰椎的BMD。术后1年,处 死所有绵羊并取出绵羊腰椎标本,通过micro-CT技术对微观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空间参数的测量分析,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绵羊腰椎微观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 术前两组平均BMD之间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 05 ),假手术组手术前后的平均BMD无显著变化(P >0. 05 );术后1年实验组平均 BMD显著下降(P <0.05 ),从术前的1. 13 ±0. 13 g/cm2下降为术后的0. 83 ±0. 11 g/cm2,平均下降 26. 5%,且术后1年实验组中平均BMD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0.05 )。实验组的组织骨密度 (TMD )、骨体积分数(BVF )、骨小梁厚度(Th. Th )和骨小梁数目(Th..N)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实验组的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 )和骨小梁间隙(Th. Sp)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三维重建及组织学观察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中骨小梁数量减少,排列稀疏、骨小梁多处断裂,失去正常的髓腔结构。术后1年实验组中的骨组织微观结构显著差于假手术组。结论 去势手术联合激素注射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绵羊腰椎的BMD, 可以显著破坏绵羊腰椎的微观结构,显著降低绵羊腰椎的骨质条件。去势手术联合激素注射的方法 可用于建立骨质疏松动物脊柱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青年去势及老龄雌性大鼠骨质琉松模型,探讨两种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组织微观结构、骨矿及骨负荷改变情况及潜在机制,为女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护理干预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32只1月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同等条件下饲养,饲养至4个月按体重随机分成青年去势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16只、老龄雌性及对照组大鼠16只,进行去势及老龄骨质疏松造模.比较青年去势组(Ovariecromized rats,8只,OVX组)和老龄骨质疏松组(Senile Female Osteoporotic Rats,8只,SF组)大鼠骨质改变情况.结果 OVX组大鼠去卵巢8周出现骨质疏松改变,SF组大鼠22月龄自然衰老出现骨质疏松改变.OVX组骨小梁宽度显著大于SF组(P<0.05);两组模型之间腰椎及股骨密度差异不显著(均P>0.05),但OVX组股骨最大负荷显著高于SF组(P<0.01);OVX组骨钙水平显著高于SF组(P<0.01).但两组血钙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4月龄大鼠去卵巢8周以及自然饲养22月龄雌性大鼠可分别作为女性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模型.老龄骨质疏松模型在骨微观结构、骨生物力学特性、骨矿水平含量方面的负性改变更甚于青年去势模型,提示对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应侧重于不同年龄阶段及骨代谢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