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蔡诗川 《中国针灸》2003,23(8):481-482
目的:探讨经络研究的正确方向。方法:本于中医唯象思维结合经络的现代研究,分析研究经络实质具体性地归属某一种解剖关系的不合理性和经络现象与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关系。结论: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功能态。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地球磁场与人体的关系。提出人体经络是应地磁场而存在的生物电流的主要通道,是人体相对比磁场运动而产生的内在的复杂的机能。  相似文献   

3.
浅谈地球磁场与人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探讨了地球磁场与人体的关系。提出人体经络是应地磁场而存在的生物电流的主要通道,是人上对地磁场运动而产生的内在的复杂的机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放明  谢鹏  牟君  杨德雨 《中国针灸》2007,27(9):695-697
在经络系统的20经脉中,入脑者只有5条,脑内循行路径也很模糊。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限。据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以构建"脑内经络"假说。经络理论体系中入脑经脉少、脑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可能与经络发现的手段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经络在脑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5.
王璇  徐天成 《河南中医》2016,(10):1823-1825
经络生长发育的规律是由总及次,层层细分,如树枝状延伸至人体的关节毛窍。经络生长发育的特点由总及次逐步细化,且其每分出一级的数量庞大无法想象,这才使得经络遍布全身统率人体的特性有章可循。而经络的生长发育和已有的"一源三岐"学说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经络的次生关系决定了经络的生长与时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经络的走形图像一直未能有确切的定位。现从经络次生关系的角度,结合相关典籍描述,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手少阴心经的走形图像。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经络,使得经络数字化而不单一化、个体化并具简便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这将成为中国脑计划中的重要一步,是完善中医机器人的重要突破性技术。  相似文献   

6.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8,13(1):16-1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四通八达,联系内外,沟通表里,将人体的脏器、器官及皮肉筋骨等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都是通过经络来反映的。研究表明导电量是能说明经络客观存在的生物物理指标,人  相似文献   

8.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陶李蕙苹  徐天成 《河南中医》2016,(10):1840-1844
分形理论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在对人体的组织结构例如:肺气管树、血管系统、人体骨微观结构、人体脑和神经系统、经络学说等的研究中,分形理论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也将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引入分形几何阐述经络理论,并非要直接用此验证经络的物质实体,而是重在研究经络循行的规律及穴位与脏腑的联系模式以促进经络的现代化研究,并且分形理论指导的模拟经络很可能是尚未认识的某些客观对象的数学模型,从中也可以验证经络的已知性质,这一模拟的结果与现有的对经络现象的观察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分形理论对研究经络循行是具有极大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系统论及人体分形特征,作者提出自组自稳系统原理,为整体医学提供一理论模型,并以此建构中西医结合,同时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简要的总结,得出相关的中医模型,并对两模型进行比较。作者认为,经络理论中的“气”与经络如同自组自稳系统理论中的信息与信息通路,因此经络与“气”是广义的集合性概念,不存在所谓的基本实体。结论:自组自稳系统理论模型是一较理想的整体论医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11):1035-1039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络传变顺序反映了病邪所在位置,通过诊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邪所在经络的层次,推测邪气侵袭的部位;气血具有不断变动的特质,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也有特殊的运行规律,通过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经络气血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经络功能状态,从而判断疾病的轻重以及病势的转归。通过辨识病邪在脏腑与肢体的内在关系、时间进程中的内在变化、气血流注时的空间层次,推测经络病机为经络病机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66例高血压患者经络诊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的经络反应,探索其临床经络诊断意义.方法:对6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2种方法进行经络检测:首先,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诊断分析系统,检测分析十二经脉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线;检验完毕,休息5 min后,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法,循按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及督脉、头背部循行部位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变化.结果:66例高血压患者中,65例经络伏安特性曲线有异常,其中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均为28例,异常率43.1%为最高;采用传统经络诊察方法,41例有异常经络反应,其中督脉28例,异常率68.3%为最高.结论:高血压病主要异常经络反应是督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从而为经络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Shang ZD 《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7.
经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也随时间不断扩充,然而,经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络,血脉,穴位是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足厥阴经为例,通过梳理秦汉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中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虾蟆经》《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而分析经脉理论在早期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以期为足厥阴经甚至经脉理论的多重构成寻找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Wang JY  Wang LP 《中国针灸》2011,31(4):329-332
从认识经络、调整经络、呵护经络3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从经络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主要功能论述如何认识经络;通过审、切、循、按、扪的经络诊察方法,查找异常经络;采用刮、吸、割、揪、捻等法调整经络;运用通经络、调情志、节饮食、注起居保养呵护经络,以达治未病之目的,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前人的经络概念、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9.
经筋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医经典与经络理论的角度分析,探讨经筋的属性、经筋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经络间的关系,从经筋角度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效果,为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