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的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与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已成为定论。尤其十二指肠溃疡中HP感染率高达90%~100%。十二指肠溃疡是胃酸、胃黏膜防御机能减退和HP协同损害作用的结果,因而,对溃疡病的治疗既要抑制胃酸和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又要抗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持久而彻底地清除HP,可使溃疡早期愈合,又减少复发率。我院应用阿莫西林、史拉霉素和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非常普遍,可导致胃酸的分泌异常。已有充分证据表明Hp在胃内繁殖造成慢性B型胃炎。Hp急性感染时可造成短暂的胃酸缺乏,并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以往认为高胃酸分泌是十二指肠溃疡(Du)的主要病因,目前认为Hp是溃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甚至有学者提出“无Hp无溃疡”的观点,现就Hp感染引起胃酸分泌异常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发生和形成与胃酸一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因此,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先后经历了中和胃酸,H2受体拮抗药(H2RA)和质子泵抑制药(PPI)抑制胃酸分泌几个阶段。特别是1983年幽门螺杆菌(HP)被发现以来,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物治疗有了很多新的认识,HP的感染也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故根除HP有助于溃疡病的治愈,减少复发,甚至根治溃疡。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爱力 《新医学》1997,28(7):348-349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515)袁爱力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由于两者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一并论述。多年来均认为“无酸,无溃疡”形成了以抑制胃酸为主的用药方案,但近年来同时提出“无幽门螺杆菌(H...  相似文献   

5.
<正>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1~2]。发病因素常常与遗传、HP感染、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诊断消  相似文献   

6.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感染率约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本研究是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检测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HP感染的情况,并与胃溃疡(GU)、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资料进行对照。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十二指肠球部HP的检出率在DU、GU、FD三组差异无显著性。DU、GU、FD组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分别为57.9%、11.1%、16.7%,3组患者在十二指肠球部均可出现胃上皮化生,但DU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推测胃上皮化生与DU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溃疡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关系十分密切,而过去认为“无酸即无溃疡”是“真理”。通过近10年研究提出“无HP即无溃疡”的结论,且发现一旦根除HP溃疡的复发率可降至3.0%左右[1],缓解期延长,溃疡甚至愈合,因此根除HP十分重要。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建议HP阳性的溃疡病患者,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均需抗HP治疗,抗菌药物方案只在对HP根除率达90.0%以上才适合于临床[2]。目前根除HP的方案较多,三联疗法HP根除率较高,但有的方案副作用较大,病人无法耐受;有的方案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学的认识上与以往不同,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是胆汁逆流,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过多胃酸进入十二指肠,致使消化粘膜成为溃疡。组织胺是强烈的胃酸分泌刺激剂,小量可明显促进胃蛋白酶和胃酸分泌。因此,对十二指肠溃疡,组织胺具有一定作用。近年合成的甲氰咪胺(胍)具有阻断组织胺H_2-受体的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理想的药物。国产甲氰咪胍首先由重庆医药工业研究所试制成功,并于1978年11月用于临床。大量临床资料证实,甲氰咪胍是一种有效的组织胺H_2一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常常是慢性经过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对健康和劳动力影响极大,以往传统的制酸治疗模式,近期疗效尚可,但对防止复发效果欠佳。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旋杆菌(HP)检出率高,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100%可检出HP,而且溃疡的愈合及复发与HP的消除与否直接相关,因而根除HP已成共识。根据有关文献报导,本文尝试应用甲硝唑、阿莫西林、果胶铋、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将疗效与临床常用的西米替丁做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有和无近期出血点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壁细胞敏感性和胃镜检查的特征||(HuiWM,etal.GastrointestEndosc,1992;38:361)有近期出血点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处于再次出血的高度危险之中,有和无近期出血点的病人,其胃...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病多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发病机制是胃、十二指肠黏膜除了经常接触高浓度的胃酸外,还经常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胆盐、乙醇、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由于胃酸对黏膜逆向弥散,导致黏膜损伤。胃溃疡主要是各种攻击因子引起胃的黏液-黏膜屏障受损以及胃动力异常,保护性因素减弱;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主要是幽门螺杆菌(Hp)和胃壁细胞分泌酸增多引起;急性溃疡常因药物、应激、大量饮酒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2.
胃体溃疡与十二指肠和幽门前溃疡不同,胃酸多正常或低于正常。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胃粘膜保护剂胶体次拘橼酸铋(De-Nol)治疗胃体溃疡的疗效,并与抑制胃酸分泌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的疗效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Fas基因配体(Fas-L)的免疫组化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在小儿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分析83例胃镜活检胃窦黏膜组织。设立5组实验对象,A组,慢性浅表性胃炎,HP(+);B组,慢性浅表性胃炎,HP(-);C组,十二指肠溃疡,HP(+);D组,十二指肠溃疡,HP(-);E组,正常对照组,HP(-)。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每例组织分别进行PCNA、Fas-L染色,比较各组阳性细胞数差异。结果:PCNA的表达在A组高于B组(P<0.05);Fas-L的表达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小儿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中,HP感染促进胃窦黏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分别用TUNEL法和NADPH—d法对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治疗前后以及组织学上正常的HP阴性者各10例的胃黏膜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凋亡和一氧化氮检测。结果:在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HP阴性的正常组织中,细胞凋亡逐渐减少,凋亡指数除在胃溃疡与球部溃疡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两组与正常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三联疗法”后,HP转阴,细胞凋亡显著减少,NOS阳性细胞数在HP阳性的实验组比HP阴性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但各实验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细胞凋亡与NOS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能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引起胃黏膜NO的升高。“三联疗法”可使HP转阴,并通过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NO的产生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甲氰咪胍又名西米替丁,因有良好的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消化道粘膜溃疡愈合及治疗溃疡出血的作用,故受到不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其它一些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病患者的青睐。多年来,该药治疗一些皮肤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方法 采用花环法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对103例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组)和75例十二脂肠球部溃疡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及3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RBCC3bRR分别为(20.83±5.16)%、(16.26±5.17)%、(13.65±5.19)%,RBCICR分别为(7.63±4.09)%、(10.59±4.45)%、(10.04±4.13)%.2项指标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4.963、6.070,P均<0.01),RBCICR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为3.262、3.456,P<0.05或P<0.01).HP阴性慢性胃炎与HP阴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慢性胃炎与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分别比较RBCC3hRR和RBCI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RBCC3bRR明显低于HP阴性者(P<0.05或P<0.01),RBCICR明显高于HiP阴性者(P均<0.01),HP根除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RBCC3bRR,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RBCICR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HP感染、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均可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致,后者导致产胃酸细胞和产胃泌泰的G细胞增殖,随之胃酸分泌量增多,十二指肠内pH值降低,容易发生溃疡。球部溃疡比胃溃疡多见,发病年龄多在25~40岁(胃溃疡多见于31~35岁),易并发溃疡出血或穿孔,癌变者罕见。球部溃疡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张毅  姜艳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1994-1995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三联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54例经尿素酶、组织学证实为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给予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分别统计两组病例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8.9%和7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6.3%和92.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感染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odenal 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指导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0092)吴萍李德兰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约10%的成人在一生中曾患过或正患有本病。溃疡主要发生在胃或/和十二指肠球部,分别被命名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由于这些溃疡是胃酸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