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2.
久咳,指咳嗽经久不愈。导致咳嗽的原因很多,早在《素问·咳论》对咳嗽就有专门论述,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  相似文献   

3.
咳、嗽无别     
咳嗽,病证名。至金·刘河间倡“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  相似文献   

4.
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虽分六气五脏之殊,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声出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则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主方:杏仁6 g、白茯苓6 g、橘红5 g、五味子3 g、桔梗3 g、炙甘草3 g.  相似文献   

5.
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咳谓无痰而有声.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的一个常见的证候,无论外感、内伤所致之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皆可发生,尤其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令家长们操心。我科室采用曼吉哮喘磁贴治疗小儿咳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分期辨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曰:"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咳和嗽含义不同,但因二者常多并见,故多通称"咳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冬春气候多变之时,最易为六淫之邪侵袭,不论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必首当其  相似文献   

7.
刘阳 《国医论坛》2007,22(5):51-52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古人认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伤,复动脾湿也.盖肺为华盖以覆诸脏,其二十四空窍,虚如蜂窝,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最喜清凉,不耐烦热;只受得脏腑中固有元气,受不得一分邪气,故邪侵于肺即可发生咳嗽.外感之咳,多先由肺涉及他脏,故肺为本而他脏为标;内伤之咳,多先由他脏而后涉及于肺,所以他脏为本而肺为标.明确标本缓急,对治疗咳嗽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咳嗽     
咳嗽的原因和分类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虽然是一种表现在肺部的病理现象,但每见於多种肺以外的疾病,黄帝素问咳论云:“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不单单是肺病才发生咳嗽,人体其他脏器或系统有病也会引起咳嗽,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咳嗽这个名词,本来有两种意义,金刘完素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於肺气,动於脾湿,咳而嗽也”,而今天就把咳嗽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一切咳嗽的通称了。引起咳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两大类,就是外感和内伤:外感的咳嗽主要由於风、寒、暑、湿、燥、火所伤,也就是六气从外侵袭,先伤於表,慢慢入裹,如不及时医治,也可缠绵难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以桑菊饮应用为例,介绍其辨证制方经验。1咳嗽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幼幼集成·咳嗽证治》载:"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与肺,继动脾湿也。"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  相似文献   

10.
王建纲  郭伟民 《河北中医》2009,31(1):133-134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呼吸系统疾病多出现咳嗽症状,甚至为首发症状。历代医家对咳嗽一证多有精辟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咳而上气,此为肺胀”;《景岳全书》说“咳嗽虽多,无非肺也”;《素问病机气:直保命集》日“谓咳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相似文献   

11.
久咳从脏腑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祥庚 《河南中医》2007,27(11):66-66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咳嗽的辨治除肺脏本证外,还应注重脏腑兼证.久咳者表邪内郁,肺失宣降,肝升过亢,气火上逆犯肺,故久咳呛咳不止.临床常见的有肺虚肝郁,肺燥肝热,肺肝阴虚,肝火侮肺等.分别采用补肺疏肝,润肺清肝,润肺滋肝,泻肝清肺等治疗方法.脾虚乏运者,因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当健脾化湿豁痰,以收其效.《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相似文献   

12.
<正>咳嗽是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的一种症状,多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之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故《素问.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记载,亦有《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之说。  相似文献   

13.
咳嗽是一种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许多疾病,都能引起咳嗽,《内经》上说:“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就是中医对咳嗽的全面认识。刘河间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无声而痰,咳嗽谓有声而有痰”刘氏对于咳与嗽作了明确的分析。医宗金鑑更提出:“大要皆在聚于胃,关于肺”。认为咳嗽虽与五脏六腑相关,但主要的是与肺胃相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貯痰之器”就说明这个道理。近代医学中所称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以及支气管周围组织的局部炎症。其见症是以咳嗽吐痰为主,似应包括在中医的咳嗽范畴之中。然而,支气管  相似文献   

14.
肺胃同调法治疗咳喘的思想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整体观的角度指出咳嗽病位虽在肺,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有关.又谓"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肺胃受寒是咳嗽的最重要原因.《素问·咳论》在讲完五脏六腑咳的症状表现后总结性地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胃土为万物所归,"五脏六腑咳"咳嗽咯痰的原因最终俱在肺胃,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精辟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咳嗽遗尿指咳嗽时小便自遗,有些甚至打喷嚏时也出现遗尿,主要见于女性。笔者总结各家咳嗽遗尿观点临床体会如下。《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明代医家方隅在《医林绳墨》说:"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清代医家沈金鳌、林佩琴等主张用茯苓甘草汤治疗。明代医家武之望在《济阴纲目》记载:"一妊妇嗽则便自出,此肺气  相似文献   

16.
<正>咳嗽为常见肺系病症,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明确提出"肺主咳"。而《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表明咳嗽虽为肺之主病,但与五脏六腑关系亦密切,笔者跟随吾师临诊时见"心咳"者用"心火治之"疗效颇好,介绍如下。1咳不止于肺咳虽多因肺脏功能失调所致,但不能拘泥于肺脏本身,外感或内伤可致咳嗽,而他脏之病也可传之于肺致肺失宣降引发咳嗽。《素问·咳论篇》曰:"皮毛先  相似文献   

17.
施今墨对药经验临证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蕴 《新中医》2000,32(7):55-55
笔者研读《施今墨对药》一书 ,临床应用验证获效良好 ,现撷验案 3则 ,以期弘扬。1 车前子配车前草疗咳嗽咳嗽病因复杂 ,四季均发。故《河间六书·咳嗽论》谓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内经》咳论亦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如肝经气火上犯 ,木火刑金 ,脾湿生痰上干 ;肾亏气失摄纳 ,气逆于上 ;或肾阴亏虚 ,虚火灼金等 ,皆为咳嗽之因。故咳嗽主病在肺 ,而与肝、脾、肾相关。车前子与车前草味甘 ,性微寒 ,入肝、肾、肺与小肠经 ,具清肃肝肺、补肾祛痰止咳功用。两药合用 ,增强了止咳化痰作用 ,施老经验常配…  相似文献   

18.
小儿咳喘从脾论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玉堂 《河南中医》2005,25(7):78-78
咳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无论外感、内伤所致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皆可发生咳喘。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病机式要》中指出:“咳嗽之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本文所指乃外感咳喘(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治疗后仍频频咳喘,喉间痰鸣,痰咳不出,不思饮食,低热,便溏,面色不华或青黄,神疲,睡眠不佳,惊叫啼哭,且经西药抗感染、  相似文献   

19.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论述咳嗽病机的最早记载,也是对咳嗽病机的完整概括。咳嗽主脏在肺,《素问·咳论》云:“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外感六淫或内伤所生的病邪,皆伤及于肺而致咳嗽,这是因为肺主气,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邪侵,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肺为五…  相似文献   

20.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为肺疡,《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一症,虽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不仅限于肺,但其病位则在肺,其直接病机是由肺气上逆所致。故《医学三字经·咳嗽》曰:“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景岳全书·咳嗽》亦云:“咳症虽多,无非肺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