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产儿出院前7d家长参与式护理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我院100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出院前7d家长参与式护理指导);另取同期10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常规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早产儿家长护理技能掌握、出院早产儿护理问题及依从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家长能熟练掌握早产儿护理技能,出院后护理问题减少,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通过构建院内-家庭的家长参与式护理,能有效解决早产儿护理中各项问题,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对早产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家长护理早产儿水平、减少出院后疾病发生,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方法 采取讲解、交流、示范的健康教育等方式,记录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52例早产儿在出院后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感染等情况,并与上一年同期未实施健康教育的58例早产儿出院后的患病情况进行了对照。结果 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早产儿出院后的患病率为1.92%,未实施健康教育的早产儿出院后患病率为17.24%。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对早产儿出院后的护理水平,减少出院后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6例抑郁症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外进行8周系统的护理干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出院1年进行随访.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8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期间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疗效及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护理对早产儿产妇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诊的早产儿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52例,研究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人文关怀护理。评估对比两组早产儿产妇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心理弹性、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产妇SAS、SDS、消极面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药物催眠、日间功能紊乱、睡眠质量评分下降,积极面对、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坚韧、自强、乐观评分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护理方案可较好改善早产儿产妇心理状态及弹性、睡眠质量,提高应对方式、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干预对经皮椎间孔镜行TESSYS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及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对本院骨科80例术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居家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两组患者于术前、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分别进行ODI评估。结果通过6个月居家护理,观察组ODI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改善明显。结论对经皮椎间孔镜行TESSYS术后患者进行居家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程度,减少术后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我院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将来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策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6年我院出生的375例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包括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喂养方法、住院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合并症情况、出院时体重及出院时纠正胎龄等。结果 出院时小于胎龄儿(SGA)占28.53%;出生体重及胎龄对早产儿早期的营养状况有影响,出院时SGA组其出生体重及胎龄明显小于适于胎龄组(AG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A组早产儿其住院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合并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营养干预对早产儿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要重视早期的营养支持,使其发育达到与宫内相仿。  相似文献   

7.
刘克英 《医学信息》2010,23(2):486-48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降低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的临床作用。方法将建卡孕妇4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65例,对照组21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护士的常规心理护理,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此外,干预组在整个产褥期还接受研究者依据心理干预模式给予的心理干预。结果通过心理干预,干预组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产妇在产褥期的抑郁情绪,帮助其渡过产后的情绪不稳定阶段,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接收的56例躁狂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式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候的躁狂和抑郁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比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躁狂抑郁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能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更佳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10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出院前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儿给予微信平台延续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观察两组患儿1年内的病情控制情况(急性加重的次数及住院次数;哮喘控制测试得分;最高峰值流速变异率)及家长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复诊急性加重的次数及住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峰值流速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控制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度及疾病知识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应用有助于儿童哮喘病情控制,患儿家长满意度高;采用"微信"平台进行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佳的延续护理管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机械通气后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12.15±3.15)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19.15±5.02)天,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50%,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名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培训中心有关早期干预的措施称早产儿干预组,另一组为早产儿对照组。另将30名足月健康儿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小儿及家长均参加定期的常规儿童保健门诊检查和指导,并均于1岁和1岁半时采用张家健等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评定发育商(DQ)。结果:早产儿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DQ无差别(P>0.05),这两组DQ都明显高于早产儿对照组(P<0.01)。两组早产儿1岁半时的DQ均较1岁时提高(P<0.01),正常对照组则提高不明显(P>0.05),说明早产儿在1岁至1岁半期间明发展较足月健康儿快。此外,早产儿有2例智能低下(DQ<70),早产儿干预组则没有。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2.
产前应用沐舒坦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沐舒坦对早产儿RDS的预防作用.方法孕27~34w面临早产或计划分娩的妇女80例,随机分为沐舒坦组和激素组各40例,观察早产儿RD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及母婴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沐舒坦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为15.9 %,激素组为34.1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沐舒坦组RDS的严重程度较激素组轻,有显著差异;(3)沐舒坦组早产儿获得性肺炎明显低于激素组(P<0.05).结论产前预防性应用沐舒坦能减少早产儿RDS的发生率,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比较有减轻RDS严重程度,减少早产儿获得性肺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早产妇的基本情况以及早产婴儿的生存能力,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方法通过病案信息库,收集早产妇的病案资料,分析早产妇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产前检查、营养状况等,跟踪调查这批早产婴儿的出生体重、治疗情况及死亡率.结果随着孕周增加早产发生人数逐渐增多,早产婴儿死亡率逐渐下降,早产婴儿死亡率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早产妇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足月对照,差别有显著性.早产妇的基本构成(文化程度、产前检查、外地户口、职业),与足月对照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结论早产妇的受教育程度,生活背景以及营养状况与早产有一定关系.早产婴儿生存能力与胎龄大小、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李爱琳 《医学信息》2007,20(2):126-128
目的从护理角度探讨,了解和掌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原因及有关因素。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5351人次,按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转入NICU治疗的204例,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重、围产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过期儿(P<0.01);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和巨大儿(P<0.01);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妊高症、脐带因素、宫内窘迫、胎盘胎膜因素、难产、分娩前后用催产素有关系;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与转归有关系。结论护士熟悉新生儿高胆发生的病因及有关因素,及早做出评估、判断,制定有效护理计划,并提供健康指导,对减少有害因素,降低新生儿高胆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凶险型前置胎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7月我科收治的73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孕妇,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6例及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置胎盘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4 h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4h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早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改善新生儿预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微信平台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进行延伸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符合入选标准的VLBWI 100例,根据剔除标准及失访人数,最终纳入实验组42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予以出院健康教育,每月电话随访。实验组出院时予以健康教育,出院后采用微信平台进行延伸护理。观察两组患儿3月龄、6月龄以及12月龄的体重增长情况,再住院率及再住院的患病情况,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3月龄、6月龄以及12月龄的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47.62% vs 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住院的患病情况包括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和营养不良。实验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2% vs 9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微信平台对VLBWI进行延伸护理,能够提高家长相关的护理知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VLBWI获得有效的护理,提升了对医院的满意度,同时也节省了护理人员的人力、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智能发育相关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境因素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麦卡易幼儿智能量表,对283名4-9岁早产低体重儿进行追踪研究。结果:环境因素对早产低体重儿智能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类别的师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结论:应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帮助早产儿克服潜在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产并胎盘早破(PPROM)延长胎龄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84例妊娠28-36周胎盘膜早破的患者,分保胎现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保胎组胎龄平均延长6.8天,其分娩方式,宫内感染情况,新生儿窒息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围产儿合并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P<0.05)。结论 对早产并胎膜早破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延长孕期,不增加母婴感染,有利于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First-time parent couples from childbirth class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four-session training group (n = 29) or a control group (n = 31). Members of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taught behavior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healthy, self-sufficient sleep patterns in their infants,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amount of personal contact without the behavioral training. Six sleep variables were derived from a daily infant sleep diary completed by parents at two time points. Results show that at age 6-9 weeks, infants in the training 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better sleeping patterns than did control infants. Training group parents awakened and responded less often to infant signaling and reported greater parental competence. By contrast, control group parents indicated increased stres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20.
Parenting behaviours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infant sleep. Sleep problems in infanc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at night‐time, and with shorter delays in response to infant night wakings and signalling. Infant crying and sleep problems are linked,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parental responses to crying on infant sleep pattern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lower parental tolerance for cry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fant sleep problems. We studied 144 married couple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arents of infants suffering from night‐waking problems (i.e. the clinical group), parents of infants without sleep problems and childless couples. Crying tolerance was assess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udio recordings of crying infants and using a novel paradigm,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shown a video of a crying infant and asked when they would intervene. Parents in the clinical group demonstrated shorter intervention delays in the crying infant clip (group effect: P < 0.0001), and tended to attribute more distress to the crying infants compared to parents in both control groups (P < 0.05). Additionally, women demonstrated lower tolerance for infant crying on most measures compared to me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rents of sleep‐disturbed infants appear to have lower tolerance for infant crying, which may be a predisposition underlying their excessive involvement in soothing their infants to sleep which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leep problems. These preliminary findings should be explored further to assess their clinical validity and u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