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右半肝内门静脉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走行、分布规律及门静脉肝裂和肝静脉的关系,进而为肝段的划分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使用30例上腹部连续断层标本(10例横断面、20例冠状面)以及2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和三维图像,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类型和常见变异以及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的关系. 结果 50例标本和图像中,右半肝内门静脉均可分为前上和后下两组分支.76%(38150)的门静脉右前支的分支向后分布至肝右静脉后方的部分区域.40%(20/50)的门静脉右后支的起始部向尾侧发出的第一分支分布至肝右静脉前的部分区域.门静脉右前支的分布区域,越过肝中静脉偏向左侧,在15例无门静脉右支主干的标本和图像中尤其明显.肝右前叶无明显横裂存在.门静脉的亚段分型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且无优势分支类型. 结论右半肝可分为右前上叶和右后下叶,两叶之间为一弯曲的"裂隙".肝右前上叶有一恒定的纵裂存在.肝右静脉不是右叶间裂的准确定位标志,尤其在其上份和下份.肝中静脉不是正中裂的准确识别标志,尤其在门静脉右支主干缺如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3DDCEMR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及门体侧支循环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病人及51例非肝硬化对照组行3DDCEMRP检查,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比较两者差异;于3DDCEMRP检查前后10d内,对所有肝硬化症组患者行门脉间接造影,以其结果为标准,分析侧支循环发生的部位和分布范围,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组MPV、SPV及SMV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门脉分支级数明显减少;但Child A、B级患者间MPV直径及门脉分支级数的减少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3D DCE MRP显示2例门脉主干海绵样变并检出48条肝外侧支血管,与DSA结果相对照,除1例脐静脉开放及1例自发性脾肾分流未见显示外,其余侧支循环在3D DCE MRP 上均清楚显影,总符合率为96.0%(48/50).结论:3DDCEMRP能较好显示门脉系统的解剖影像,并对曲张静脉、侧支循环显影良好,也是诊断门脉海绵样变的有效方法.对于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肝内微小病变精确定位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冠状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上腹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20例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正常的薄层MSCT断层图像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在冠状断层上对其门静脉肝段进行精确划分。结果:经胆囊、门静脉左支及肝左静脉的冠状断面上,肝中静脉主干是划分右前上叶和左前下叶的识别标志,门静脉左支角部是左前下叶的段间裂识别标志,亦是右前上叶和左前下叶的亚段间裂识别标志。经肝门静脉主干的冠状断面上,门静脉右前支主干是右前上叶的段间裂识别标志,该层面以前为右前上叶的腹侧段,该层面以后则为右前上叶的背侧段。经网膜孔的冠状断面上、下腔静脉的右缘是划分尾状叶和右半肝的识别标志,门静脉右后支主干是划分右前上叶背侧段和右后下叶下段的标志,经下腔静脉和肝右静脉的冠状面上,肝右静脉主干是划分右前上叶的背侧段和右后下叶上段的标志;门静脉右后支主干是右后下叶的段间裂识别标志。结论:国人门静脉肝段在冠状断面上的精确划分,不仅有利于肝内微小病变的精确定位,且有利于探索新的和更加安全的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3岁.因间断腹痛,发现肝、脾肿大7个月余,于2009年6月1日入院.腹痛无明显诱因,以脐周为主,与进食无关,便后不缓解.腹部超声:门静脉左支及右支海绵样变性,门静脉主干内径正常,血流流速稍低.腹部CT(图1,2):肝大,门脉海绵样变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脾大,双肾多发小囊肿.胃镜:食管静脉曲张.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肾静脉分流、肝活检术.  相似文献   

5.
胆囊床内血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28例肝脏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胆囊床内血管的位置、行程,测量其在胆囊床内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胆囊床内血管有:(1)胆囊动脉深支及分支,占71.1%(91例);(2)肝中静脉及其属支,占12.5%(16例),其突入形式分①肝中静脉主干,②右前叶支、或左内叶支、或两者一起突出,③右前叶支属支、左内叶支属支、或两者一起突出3种类型;(3)肝门静脉右支及其分支,分主干和分支两类,主干占39.8%(51例),肝门静脉右支的分支占14.8%(19例);(4)肝门静脉左支的分支,占2.34%(3例);(5)胆囊静脉,在胆囊附着面有小静脉与肝中静脉、肝门静脉左、右支的分支相连.结论:切除胆囊时应注意胆囊床左、右缘,以及具有肝门右切迹的病例,保护突入胆囊床内的肝中静脉及其属支,以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6.
张慧  周庭永  刘晖  吕发金 《解剖学报》2020,51(6):919-923
目的 观测门静脉肝内段二级分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解剖学及影像学资料。 方法 100例无肝病的成人多排螺旋CT(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获得数据,利用CT自带的GE ADW 4.5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50例成人肉眼无病变尸肝对肝门静脉进行解剖剥离,观测及比较肝门静脉分支规律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影像重建和大体解剖的近第1肝门处肝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1.20±1.48)mm和(10.86±2.01)mm;左、右支主干夹角分别为(93.58±24.03)°和(105.59±13.82)°;左支横部长分别为(29.50±6.51)mm和(23.90±5.29)mm,中点内径分别为(7.70±1.55)mm和(7.43±1.09)mm;右支主干长分别为(21.77±10.35)mm和(20.63±6.59)mm;中点内径分别为(9.10±1.66)mm和(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4型。结论 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支的直径与夹角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SD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动物模型,观察成模过程中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变化,为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将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0只。模型组用21G口径的钝头针对大鼠门静脉部分缩窄术;假手术组仅对门静脉进行游离探查,不进行缩窄。各组分别在术后1、2、3、4、6w随机取出10只,行门静脉测压、门静脉造影、病理学等观察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各时间段均未形成门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未见有侧支循环形成。模型组术后1w即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显示术后第3w,肝门区可见向肝性侧支循环,术后6w,门静脉区形成典型的海绵样变性。结论用21G钝针头行门静脉部分缩窄,可以复制出类似CTPV的大鼠模型。术后3w门静脉压力达到高峰,以后稍有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在术后3w门静脉已出现向肝性侧支循环,到6w时形成典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256排螺旋CT行上腹部血管造影,描述右半肝门静脉与肝静脉的CT表现、两者解剖关系和肝分段的再定义,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100例受检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三维重建后右半肝门静脉分支、肝静脉属支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门静脉分布情况:S5段分为4型,A型66%,B型10%,C型8%,D型16%;S6段分为6型,A型56%,B型15%,C型4%,D型17%,E型4%,F型4%;S7段分为3型,A型73%,B型23%,C型4%;S8段分为5型,A型67%,B型3%,C型2%,D型8%,E型20%。肝静脉分布情况: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有45%,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形成共干汇入下腔静脉有55%;36%出现肝右下后静脉,11%肝右静脉细小,由发达的肝中静脉代偿性引流右半肝;15%肝中静脉主干位于门静脉主干分叉处上方,41%肝中静脉位于Rex-Cantlie线右侧。肝静脉与门静脉解剖关系分为4型,以A型最多,占64%,D型最少,占3%。结论 右半肝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形态复杂多样,门静脉主干变异时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分布也随之发...  相似文献   

9.
肝静脉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MRI和多层螺旋CT在冠状断面上诊断肝疾患及肝外科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10例成人腹部MRI冠状图像及5例成人肝内管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观测了肝左、中、右静脉及其重要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肝门静脉的关系。结果依左外叶的外形特征,将肝左静脉的回流形式分为4型。来自段Ⅷ腹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中静脉,来自段Ⅷ背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右静脉。而位于段Ⅷ腹侧部和背侧部之间的静脉(V8i),其回流形式可分为3型。肝右静脉的主干多出现于下腔静脉及其稍后层面,在冠状断面上可分为4型。结论冠状断面在显示肝静脉及其属支的上、下走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V8i为标志,将段Ⅷ分为腹侧和背侧两个亚段。这种亚段划分有利于探讨一种新的和更加安全的肝外科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门静脉右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方法 50例肉眼观察无病变的成人尸肝进行剥离解剖,对肝门静脉右支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2.0%肝门静脉分为左﹑右两支,其成角(105.59±13.82)°,依据右支主干分支将其分为5型,其中65.8%右支主干分为右后叶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 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 (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 (23例、6.5%(13例)、0.5% (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仿真内窥镜(CTvirtual endoscopy,CTVE)在精确区分肝门静脉变异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ortal angiology,CTPA)病例中筛选出MIP、VR显示为肝门静脉主干3分叉的15例病人和右支主干显示为3分叉的17例病人用CTVE分析。重点分析3分叉处的管腔结构,例如肝门静脉主干处,右前支-左支(RAPV-LPV)短共干或者是右前支-右后支(RAPV-RPPV)短共干很容易被误认为主干3分叉。以评价CTVE在分辨短共干与3分叉中的价值,纠正原始方法观察分支的欠缺。结果肝门静脉主干3分叉中60%(9例)经CTVE分析为短RAPV-LPV共干或短RAPV-RPPV共干。17例右支主干3分叉中,35%(6例)为右支主干先分出右后上支,然后分为右后下支和右前支,12%(2例)例为正常解剖(I型变异)。经CTVE分析后,32例病人只有47%(15例)是真正3分叉,阳性率仅为0.47,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由于短共干分支外观上极易与真正3分叉混淆,而CTVE可以真实显示腔内分叉的顺序,从而清晰鉴别3分叉与短共干。此方法可用于肝门静脉解剖的研究,纠正原始方法的不足,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多以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基本为Child A级,所有病例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确诊,其中5例行MRI、7例行CT检查亦能良好地显示病变.9例单纯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3例术后3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内科保守治疗2例,再次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l例;7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肾静脉分流,随访3年未见再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正常.结论 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作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首选诊断方法,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是较合适的治疗方法,对病变波及整个门静脉系统的患者,仅做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在45例7-10个月胎儿肝的ABS铸型标本中,发现脐静脉连于门静脉右支伴门静脉分支变异一例,现报道如下:脐静脉连于门静脉右支,脐切迹亦偏右,致使肝左外叶约占整个肝的2/3大小,左内叶极小。门静脉主干在脐静脉的左侧。门静脉左支较短,只有横部,其末端直接发出左外叶上、下段支。门静脉右支为出现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与正常的左支相同,由各部的分支多而细,在角部发出右前叶支和右后叶上段支;右后叶下段支约8小支,发自矢状部和囊部;囊部亦发出4小支至左外叶。左内叶门静脉支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门静脉成像(CTPV)显示门静脉高压的价值,并分析门静脉高压造成的不同类型门-体循环交通分流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抚顺市中心医院15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49例,进行CT门静脉三维成像,从中筛选有意义的分流静脉支共计297例,分析其余分流静脉支对食管黏膜分流静脉支的影响。结果 159例患者全部存在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不同类型门-体循环交通分流,其中胃静脉组79.5%(236/297)、左肾静脉组7.7%(23/297)、脐静脉再通7.1%(21/297)、门脉海绵样变2.7%(8/297)、肝内分流0.7%(2/297)、腹膜后组2.4%(7/297),多数病例有2种及2种以上交通分流。并通过CT门静脉三维成像,清楚的显示了引流静脉及分流支。结论 CT门静脉三维成像可以显示门静脉高压造成的侧枝循环的分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有效地追踪血流异常途径。这对于临床评估消化道出血风险及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尾状叶门静脉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等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32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尾状叶门静脉数量、直径、走行、来源、游离部长度(肝外长度)及毗邻解剖关系;对15例铸型标本的尾状叶门静脉进行观测;采用64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肝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尾状叶门静脉内径、数量、走向及毗邻关系,与解剖研究结果比较.结果:1支以上的固有尾状叶门静脉的出现率为62.5%,其中主要以固有尾状叶门静脉后支和前支为主(27.5%),另外也有固有尾状叶门静脉左支和右支(12.5%);腔静脉旁部门静脉主要为1支,10例腔静脉旁部的实质也有固有尾状叶的分支(主要为右支或前支);尾状突门静脉主要为1支,来自于门静脉左、右支;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尾状叶门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尾状叶门静脉呈左、右支双重供应,但以左侧供应为主;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可真实显示尾状叶门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肝门静脉造影(3DDCEMRP)的成像质量并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共进行61例门静脉3DDCEMRP检查,通过对MPV、LPV、RPV,SV及SMV显示情况和对门脉右支显示能力的分析,评价3DDCEMRP的成像质量。测量门脉系统各主要干支的径线并对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做分型,计算各型的构成比。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4级以上分支。61次成像中,4例(6.6%)显示门脉主干呈三叉状,3例(4.9%)门脉主干先发出右后支,继续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2例(3.3%)门脉右前支起自左支,l例(1.6%)门脉右支缺如,其余5l例(83.6%)显示正常门脉分支。结论:肝内门脉变异并不少见,3D DCE MRP是一种有效、微创技术。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脉的解剖和蛮异。  相似文献   

18.
张修莉  高丽缘  刘影  么刚 《医学信息》2007,20(5):805-808
目的探讨B超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对受检者行B型超声及颅脑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超声可发现增粗的眼上静脉与脉搏同步搏动,并能检测血流频谱,CT检查发现23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8例动脉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其中一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论B型超声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显示门静脉高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螺旋CT门脉成像检查,其中10例患者又进行了门静脉造影检查(间接法).30例患者中全部存在侧枝循环,多数病例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侧枝循环.结果: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不仅显示了肝内门静脉2~3级分支,还显示了整套门脉侧枝血管系统.在三维门脉像上,脾门静脉曲张29例(占96.7%),其中1例脾静脉因栓子部分闭塞而狭窄,另有1例则完全栓塞血管未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8例(占93%),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占90%),胃短静脉(胃后静脉)曲张19例(占63%),胃肾分流血管10例(占33%),腹膜后静脉曲张9例(占30%),脐周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6例(占20%).10例患者CT三维门脉像与间接门静脉造影作比较,前者对门静脉及其侧枝循环的显示好于后者.结论: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策略,且其病因的基础研究报道较为鲜见。 目的:拟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模型,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在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表达及周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3组。以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复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大鼠模型,以21 G钝针头操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设术后2,4,6周3个时间点,对照组即不做任何处理的正常SD大鼠(造影后取材)。各组分别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行门静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观察门静脉周围血管变化,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 mRNA的含量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模型组门静脉周围新生血管明显增多。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P < 0.01,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模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造模后第2周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期(P < 0.05)。结果提示,构建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模型大鼠死亡率低,成模率高,且比较稳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升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的比值失衡,可能是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