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菌群失调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51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5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菌群失调,现将诊断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急重症颅脑手术患者的护理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5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86例急重症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原因,讨论总结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讨论总结,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大大提高,风险事件明显减少。结论了解神经外科病人护理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特点,对提高神经外科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病人医疗、护理的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东莞市石碣医院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炎症因子及临床预后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从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确诊为重症新冠肺炎的病人.其中共103例接受了肠内营养(EN)治疗,按照EN的起始时间点不同,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EN起始时间≤2d)和晚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病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出对治疗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病人更高效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查阅资料和档案资料库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本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两年内)收治住院的88个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病人,将他们按照伪随机数据表格法分为观察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44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病人开颅减压治疗手术,观察组(实验组)病人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手术治疗,两组病人用不同治疗手术法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判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实验组)病人的ADL、GCS判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病人治疗方法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2年1月29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临护病房内,刚刚逃离死神魔掌的杨蕊(化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轻轻拉住前来看望她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查炜光的手激动的说:"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7.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菌群失调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们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512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5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菌群失调,现将诊断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人的护理措施,以期促使神经外科护理水准的不断提高.方法:通过选取2016年1月~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82例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人,在对其临床特征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其病例资料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之后,判定死亡患者1例,植物人患者7例,重度伤残患者19例、轻度伤残患者11例,恢复良好患者44例.结论:通过密切观察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意识障碍病人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分为参照组以研究组,每组各30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询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氧分压水平、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碱剩余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时实施询证护理,有效改善临床指标,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倩倩 《现代养生》2014,(22):173-17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到2013年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了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来探讨其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营养支持之后发现,所有病人中有4例病人出现了反流现象,有6例病人出现了腹泻,有2例病人出现了便秘,最后各有1例病人分别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与胃潴留。但是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且能够让病人维持很好的营养状态。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给予管饲膳食护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气道护理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神经外科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观察组(10例)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常规气道护理、品管圈护理。结果:观察组重新置管率、气道受损率、肺炎发生率、导管痰痂堵塞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气道护理,可有效预防重新置管、气道损伤、导管痰痂堵塞及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护理方案对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实施肠内营养(EN)的重症病人214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干预组采用EEN护理方案,比较两组7d热卡达标率、每日热卡摄入量、喂养不耐受症状、预后指标、营养指标.结果:干预组7d热卡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症状与喂养中断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7d营养学指标和炎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施EEN护理方案能够提高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率,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喂养中断次数,有效改善重症病人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GLIM标准和SGA两种营养不良评定工具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入住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42例病人,分别采用GLIM标准和SGA量表两种营养评定工具进行营养状态评估,比较GLIM标准和SGA量表诊断营养不良的情况。结果:(1)病人NRS 2002评分≥3分,营养筛查风险的阳性率为100%(42/42)。(2)采用GLIM标准诊断的营养不良病人有13例,阳性率30.95%。采用SGA诊断营养不良29例,阳性率69.05%。(3)GLIM标准和SGA量表评定营养不良结果的Kappa值为0.372,两种营养状态评估工具诊断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重症外科病人营养风险高,在GLIM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低,SGA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高,GLIM标准和SGA标准的结果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营养泵在神经重症病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从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有使用抗生素病人发生抗生素相关腹泻危险的病人中随机抽取400例进行观察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营养液顿服,对比两组病人在AAD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营养泵给予营养支持后,神经重症病人AAD发生率由5%下降至1.5%(P<0.05).结论 营养泵的使用可降低神经重症病人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管饲膳食的护理措施。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到2013年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了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来探讨其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营养支持之后发现,所有病人中有4例病人出现了反流现象,有6例病人出现了腹泻,有2例病人出现了便秘,最后各有1例病人分别出现了消化道出血与胃潴留。但是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且能够让病人维持很好的营养状态。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给予管饲膳食护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40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08±4.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 7.01±5.65)分(P0.05)。结论:给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进一步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预测模型,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2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ICU感染发病率数据,利用2012年1月-2019年12月的数据建立ARIMA模型,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的发病率数据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并进行短期预测。结果 2012年1月-2021年2月神经外科ICU共有12 708例住院患者,总住院天数为52 397 d,医院感染人数为756例,日感染发病率为14.43‰。逐月的日感染发病率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且有周期性。根据2012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发病数据,ARIMA(3,1,1)(1, 1,0)_(12)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较优,2020年1月-2021年2月实际观测值均落在预测值95%可信区间内。利用全部数据重新拟合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提示该神经外科ICU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将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结论 ARIMA模型对神经外科ICU患者日感染发病率的拟合效果较好,有助于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不同阶段营养支持模式的改变及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月至2005年4月我所收治的557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阶段分为早期组(1988年1月至1996年12月)和后期组(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比较两组SAP病人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模式的效果.结果:①早期组病人98.1%行PN支持,明显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PN支持时间亦较后期组病人明显长(P<0.05).两组病人开始行PN支持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后期组病人97.0%行EN支持,明显高于早期组病人(P<0.05);病人开始行EN支持的时间亦较早期组明显提前(P<0.05).两组病人的EN支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早期组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胰周感染和腹腔大出血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瘘和胰瘘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早期组病人的治愈率低于后期组,手术率和病死率高于后期组病人(P<0.05).结论:SAP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模式由以PN为主转变为以EN为主,营养支持模式的转变,是SAP治疗效果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构建多药耐药菌感染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204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多药耐药菌感染分为多药耐药菌感染组71例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133例,统计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检出多药耐药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检出的多药耐药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意识障碍、泌尿道插管、中心静脉插管、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较长均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敏感度为66.20%,特异度为85.71%。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的多药耐药菌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对重症脑卒中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科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14 d.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病人肠道有益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等)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等)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EN液中添加双歧杆菌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病人能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