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止血带的不同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150例行TKA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术中充气止血带使用方法分为全程组、前半程组和后半程组各50例。对比3组手术疗效及术后康复的指标。结果 3组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d,全程组和前半程组膝关节VAS评分明显大于后半程组患者(P0.05)。全程组和前半程组的下肢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半程组(P0.05)。后半程组和前半程组患者术后屈膝90°时间和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均明显少于全程组(P0.05)。后半程组患者的术后1周HSS评分明显高于全程组和前半程组(P0.05);术后1月、3个月及术后6个月,3组患者H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截骨后应用止血带可明显缩短止血带应用时间,减轻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总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对比两组入院时和手术后20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两组入院时VAS、ROM和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0d,试验组ROM和HS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能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术后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应用系统性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变化[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评分(ROM)],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周的近期疗效及术后6个月的远期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VAS、HSS及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HSS及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周,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为62.5%(P=0.072);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 8%远高于对照组的72.9%(P 0.05)。结论系统性康复锻炼可有效提高膝关节股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及主动活动度,有效降低患者疼痛,对患者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治疗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72例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CPM)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S、ROM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SS、ROM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可有效减轻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适时护理干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蕉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TK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适时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心理状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3 d及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比同期对照组低,且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当天,2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比入院时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出院当天、出院后6个月,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ROM)均大于入院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2组的ROM和HSS评分均优于出院当天;观察组的ROM和HSS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适时护理干预在TKA患者康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况与膝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护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TK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QOL)、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及屈曲达90°的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QOL、AKSS、HSS得分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ROM屈曲度高于对照组且屈曲达90°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康复护理对促进TKA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增加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缓解患肢疼痛,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CR假体与PS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科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2)。观察组使用CR假体实施TKA,对照组使用PS假体实施TKA。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HGB差值、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14 d、45 d、3个月、1年膝关节ROM、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并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方面相当;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HGB差值上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之前两组患者ROM、HSS评分无明显差异,和观察组比较,术后7 d、14 d、45 d时对照组ROM以及H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ROM、HSS评分相当,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的ROM、HSS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联合去神经化。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HSS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6个月进行膝关节综合评分表评定。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评分及RO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综合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的基础上进行去神经化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KOA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科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分别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和延续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膝关节评分(HSS)、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HSS膝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髋、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60膝)择期手术治疗的晚期膝关节PV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KA(置换组,n=30)、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关节镜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置换组术后6周、12周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关节镜组(P0.05)。术后,两组患膝关节功能相比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置换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与股四头肌MMT分级均优于关节镜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置换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关节镜组(P0.05)。结论 TKA可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术后复发,是晚期膝关节PVNS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临床-康复-护理全周期管理模式对创伤性膝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3例创伤性膝关节炎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另外加用临床-康复-护理全周期的管理模式实施治疗。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健康调查的简表SF-36(SF-36)、膝关节功能方面评分表(HSS)。对比两组病人住院具体的时间及费用情况。结果 VAS评分方面,较治疗前两组病人治疗后均降低显著(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低(P<0.05)。SF-36评分方面,较治疗前两组病人治疗后均升高明显(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高(P<0.05)。HSS评分方面,较治疗前两组病人治疗后均升高显著(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高(P<0.05)。观察组病人住院的费用及时间均较对照组病人低(P<0.05)。结论 临床-康复-护理全周期的管理模式能较传统护理更有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住院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2.
卢雯 《南京护理》2023,(3):22-29
目的:评价可穿戴设备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应用可穿戴设备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管理的RCT试验。2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提取资料,对符合要求文献使用Stata12.2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关节屈曲度ROM、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步数作为结局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7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可穿戴设备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能够提高HSS评分(SMD=0.22,95%CI:-0.64~1.07,P<0.01)、ROM评分(SMD=0.64,95%CI: 0.13~1.15,P<0.01)及VAS评分(SMD=-0.18,95%CI-1.10~0.75,P<0.01),但在TUGT测试评分(SMD=-0.39,95%CI:-0.75~0.03,P>0.01)、WOMAC评分(SMD=1.37,95%CI:0.92~1.82,P>0.01)、术后步数方面效果不显著。结论:可穿戴设备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对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和VAS评分改善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其膝关节功能,加快康复进程。但对TUGT测评、WOMAC评分及步数方面效果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疼痛、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比较其与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的康复疗效差异。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3月前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模式干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4周、12周、24周采用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量表(MOS 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价康复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AROM、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SF-12量表中的心理总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MCS)和生理总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PCS)无差异(P0.05);术后1、4周时观察组膝关节AROM、SF-12量表中MCS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NRS两组无差异(P0.05);术后1周时膝关节HSS评分、SF-12量表中的PCS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的膝关节HSS评分、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得分(PCS)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及24周时观察组AROM、NRS、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12量表中的PCS、MC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干预后的康复疗效确切,其对改善膝关节功能、患者的心理功能以及缓解疼痛的康复疗效优于常规的治疗模式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术后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8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在我院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3例,将2015年3月—2017年7月术后放置引流管的32例设为引流组,将2017年8月—2019年8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61例设为非引流组。比较两组术日、术后第2日、术后第4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总失血量;比较两组术后1、2、4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关节肿胀程度、皮下淤斑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两组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①非引流组术后第2日、第4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减少程度均明显低于引流组,且非引流组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淤斑发生率及术后VAS评分、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患者总失血量,且不会增加患膝术后肿胀、疼痛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淤斑的发生率,并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路径化护理措施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胀、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3例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路径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的改善情况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3天2组患者的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最为严重,VAS评分达到最高水平,观察组在术后第1、3、7天的膝关节肿胀及疼痛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术后第1、3、5、7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动抬腿时间、肿胀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的K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上升,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K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期间实行路径化护理干预,能够使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得到尽快改善,对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在初次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常规治疗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120膝,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者48例60膝作为A组,行常规治疗模式者48例60膝作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术后1~3个月,A组膝关节VAS评分优于B组(P<0.05);术后1d、3d、出院当日、6月、1年,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当日及术后前6个月,A组膝关节ROM、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两组ROM、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行初次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1月行膝关节ACL重建术11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被动运动联合等速闭链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用于胫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80例,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予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予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对比两组的镇痛镇静效果、股四头肌肌力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屈膝及静息时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均小于术后8 h和术后4 h(P<0.05),而两组间同一时间屈膝及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8 h、12 h、24 h Ramsay评分均低于术后4 h(P<0.05),两组间同一时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股四头肌肌力: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肌力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9/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42%(14/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2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锿静效果相当,但收肌管阻滞镇痛更为迅速、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较小,更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2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61例,关节镜下清理术)与观察组(61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12个月,两组的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曲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随意运动肌力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FJS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