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将患者分入A组(n=7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和B组(n=2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室和预后相关指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气促程度、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B组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1年再入院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全身炎症反应在肿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很好地评估机体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的相对关系,已被认为是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作者针对消化道常见肿瘤(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急性肺损伤模型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于1周后电镜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肺湿/干重比(W/D)观察肺脏水通透性的变化,并且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等肺损伤指标。结果丹参注射液治疗组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湿/干重比均优于急性肺损伤模型组,且不同程度降低BALF中中性粒细胞含量及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结论丹参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联合地塞米松对氟伐他汀(BU①引起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探讨肺纤维化治疗的新方法。方法:SD大鼠随饥分为5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阻M组(肺纤维化组)、F1u组(HM+氟伐他汀),Dex组(BLM+地塞米松)及联合治疗组(HM+氟伐他汀+地塞米松)。各组动物于气管内灌注BLM后第1、3、7、14、28d分别随饥处死5只。取肺组织,HE染色,作病理学观察;肺组织匀浆检测羟脯氨酸(㈣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液(BALF)测定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总细胞中的百分比;上清液中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CF-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变化。结果:氟伐他汀及地塞米松均可有效减轻啼组织炎症及纤维增生,减轻肺组织HYP含量,减少BALF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其中TGF-β及MCP-1的含量。二者联合应用则降低肺组织HYP、BALF中TGF-β、MCP-1更早/或更显著。结论:氟伐他汀及地塞米松对大鼠实验性肺纤维化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而二者联合应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_D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IS数据库中,采用回顾性分析体检报告的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诊断为T_DM者,共计589人。根据HbA1c水平分为HbA1c≤6.1%组110例,6.1%7.0%组265例,比较3组间HbA1c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_DM患者中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及NLR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FPG、TG、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OR=1.760,95%可信区间1.434~2.161)与NLR(OR=1.270,95%可信区间1.015~1.589)是HbA1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_DM患者中,NLR与血糖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肺泡灌洗液细胞成分分析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弥漫性肺疾病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取第1次灌洗液进行病原学培养,测定细胞计数及炎症因子水平,观察肺泡灌洗液细胞成分分析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21例弥漫性肺部病变患者中,除1例为感染(继发性肺结核),1例明确诊断为肺泡蛋白沉积症(PAP),4例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外,其余15例符合间质性肺疾病(ILD)的诊断。21例患者中,2例患者(1例PAP和1例肺结核)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结果明确诊断;16例患者(过敏性肺炎2例,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5例,结缔组织病继发间质性肺疾病4例,结核继发机化性肺炎1例)BALF结果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或能够缩小鉴别诊断范围;3例患者BALF结果无明确诊断意义。12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并影像学吸收好转者评估为激素治疗有效,其中,BALF淋巴细胞比例>15%的患者7例,激素治疗有效7例(100.0%);淋巴细比例≤15%的患者5例,激素治疗有效2例(40.0%)。结论弥漫性肺疾病患者诊断过程中进行肺泡灌洗液细胞分析能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 (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5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的45 230例患者,其中,560例SCF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期325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为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查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SCF现象占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0.93%,两组患者射血分数、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C反应蛋白、胱抑素C、血钾、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性患者例数、年龄、吸烟者例数、烟龄、吸烟指数、肌酐、尿素、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高密度脂蛋白、血清载脂蛋白a1、血清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511,95%可信区间0.374~0.698,P<0.05),年龄(OR=1.044,95%可信区间1.031~1.056,P<0.05),烟龄(OR=1.028,95%可信区间1.017~1.038,P<0.05),心率(OR=0.987,95%可信区间0.978~0.997,P<0.05),高密度脂蛋白(OR=0.548,95%可信区间0.404~0.742,P<0.05),尿酸(OR=1.001,95%可信区间1.000~1.002,P<0.05)为SCF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烟龄、心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尿酸增多为本地区S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8月至2016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确诊为AMI合并VS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0)与非糖尿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化验、用药、冠脉造影情况及远期病死率。结果糖尿病组吸烟人群比例、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及冠脉造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360,95%可信区间0.274~6.749,P=0.049)、年龄(OR=0.900,95%可信区间0.823~0.983,P=0.019)、吸烟史(OR=0.027,95%可信区间0.002~0.469,P=0.013)是影响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随访期间,糖尿病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VSR的糖尿病患者,远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年龄和吸烟是影响其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2月至2012年9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368例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年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组251例和未发生组1 11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E与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比例、既往行PCI比例、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植入支架支数、口服阿司匹林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既往行PCI[比值比(OR)=1.70,95%可信区间1.08~2.70,P<0.05]、Killip分级>1级(OR=1.55,95%可信区间1.30~1.86,P<0.05)、冠状动脉病变血管>1支(OR=3.07,95%可信区间2.19~4.29,P<0.05)是患者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既往曾行PCI、心功能差、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是A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导致梗死的可能因素,对有可能导致脑出血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脑组织移位距离(0R=2.439,95% CI 1.371 ~4.303)、水肿范围(OR=1.502,95% CI1.166 ~31.935)、血肿量(0R=1.438,95% CI 1.068~1.908)、高血压病史(OR=1.026,95% CI1.032 ~1.110)、舒张压(1.019,95%CI1.011 ~1.028)和收缩压(OR=1.017,95% CI1.008 ~1.026)是影响脑出血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形成是血管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组织移位距离、水肿范围、血肿大小、高血压病史长短、舒张压及收缩压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因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校正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计帧法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法对慢血流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慢血流组伴高脂血症的比例(39.28%),高于对照组(26.67%,X2=1.047,P〈0.05),吸烟比例(64.3%)显著高于对照组(30.0%,X2=6.82,P〈0.01)。慢血流组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5.05±0.77)mmol/L vs(4.65±0.71)mmol/L(P〈0.05),红细胞压积(65.4±9.21)%vs(58.6±8.56)%,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慢血流组血浆NO的浓度低于对照组,ET-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4.04±36.45)μmol/L和(148.61±39.45)μmol/L,(P〈0.05);(139.08±29.17)ng/L和(112.79±27.53)ng/L,P〈0.001;慢血流组NO/ET-1为0.90±0.27,低于对照组1.28±0.28,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O/ET-1(OR=4.181,95.0%CI 2.12-8.26,P=0.000)、Hct(OR=6.079,95.0%CI=2.501-14.778,P=0.000)、高脂血症(OR=12.348,95.0%CI=4.57-25.56,P=0.026),吸烟(OR=13.242,95.0%CI=3.52-23.68,P=0.035)。结论: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高原地区慢血流患者中同样存在,高脂血症、吸烟、HCT的增加;NO/ET-1比值的减少,共同参与了慢血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高原地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维吾尔族冠心病(CHD)患者525例;对照组582例,为同期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阴性或其他检查排除冠心病者。对所有纳入对象测定禁食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并结合冠脉造影情况,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1%,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346.45±102.4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12.18±101.26)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危险因素作用后发现,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7,95%CI:1.181~3.415;P〈0.05)。CHD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之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血尿酸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 7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2例纳入研究。术前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水平,术后7d内每日采用精神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后谵妄诊断,6项因素被选作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年龄&gt;85岁、术前认知功能障碍、全麻、是否在伤后72h内手术、术后低氧血症、使用静脉镇痛泵。结果 52例(42.6%)患者在手术后7d内发生谵妄,其中活动过度型26例(50.0%),活动减退型14例(26.9%),混合型12例(23.1%)。单因素分析谵妄与非谵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OR=3.02,95%CI1.28-9.32)、全麻(OR=2.55,95%CI 1.07-8.12)、受伤72h后手术(OR=2.31,95%CI 1.05-7.82)和术后低氧血症(OR=1.83,95%CI 1.02-6.49)。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术前认知功能障碍(RR=2.68,P=0.026)、全麻(RR=2.30,P=0.031)和受伤72h后手术(RR=2.14,P=0.041)。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高,术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全麻和受伤72h后进行手术是发生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和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李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9-1101
目的:分析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C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特点。方法:112例成人脑梗死按年龄分为中青年CI组(〈60岁)和老年CI组(≥60岁),并对比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比较:中青年CI组48例,以男性(72.92%)和45~59岁年龄段患者(85.42%)为主;老年CI组64例,以男性(73.44%)和60~79岁年龄段患者(87.50%)为主。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中青年CI组以吸烟和生活不规律为主(P〈0.05~0.01),老年CI组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为主(P〈0.05~0.01)。两组临床特征比较:中青年CI组主要是活动中发病和进展性卒中更多见(P〈0.05);老年CI组主要是静态下发病、完全性卒中、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痴呆更多见(P〈0.05~0.01)。两组CT与MRI特点比较:MRI检出两组的腔隙性脑梗死病例均显著高于CT(P〈0.05~0.01),而MRI检出两组的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例与C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青年和老年CI在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CT、MRI改变等方面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钙化积分(CACS)对可疑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分析CTCA以及CACS结果,分析并对照CTCA以及CACS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85例患者CTCA发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管腔狭窄≤50%),38例患者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管腔狭窄>50%),27例患者冠状动脉未发现异常.54例患者钙化积分在0~10之间,47例患者钙化积分在11~400之间,49例患者钙化积分大于400.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类型及钙化积分大小均为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5.254,95% CI=2.095-13.176,P<0.001; OR=6.877,95%CI=1.372-14.033,P<0.001;OR=2.976,95%CI=1.437-6.614,P=0.00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类型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OR=3.725,95%CI=1.379-10.062,P=0.007;OR=4.283,95%CI=1.992-12.254,P=0.002).结论 CTCA和CACS对可疑冠心病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TCA对患者的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CA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和6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MMP-9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109例乳腺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率是40.4%(44/109),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瘤(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MMP-9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肿瘤直径增大以及肿瘤分期的增加,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局部浸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RAMS(circulation,respiration,abdomen,motor,speech)评分系统评估急性创伤住院患者预后的实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创伤住院患者1802例的临床资料,分别行CRAMS评分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以出院日期为观察终点,结局为观察指标,作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ISS评分为参照,计算相应的预测指标,比较CRAMS评分预测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结局的价值。结果所录入1802例伤员病死率为5.77%;CRAM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95%CI:0.870~0.900),IS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73—0.811),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Z=4.280,P〈0.001);判断“潜在危重症”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CRAMS≤7分、ISSI〉22分;CRAMS评分对危重症患者死亡预测的灵敏度优于ISS评分(x2=16.910,P〈0.001),特异度低于ISS评分(x2=5.260,P=0.022),准确度与I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x2=0.693,P=0.405)。结论CRAMS评分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并优于ISS评分;CRAMS评分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反映病情及时可靠,有利于院内创伤患者危重症的早期发现与救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3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2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5)、脑血管病家族史(OR=1.139)、高血压(OR=1.333)、高纤维蛋白原(OR=1.366)、脑白质疏松(OR=1.488)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种类明显多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复发脑梗死组与初发脑梗死组梗死灶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的时间多在初发后1年内和5年后。结论脑梗死的复发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复发的机率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和乳腺X线密度等级与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1621例乳腺X线受检者中,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192例经手术及其它影像手段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按受检者年龄将患者分成≤30、31~40、41~50、51~60及≥61岁共5组,按乳腺百分密度分成〈25%、25%~50%、51%~75%及〉75%共4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密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密度逐渐减低,在41~50岁和51~60岁两组之间密度变化最显著(Z=-11.7,P〈0.001)。62例乳腺癌在5个年龄组中按从低到高其检出率分别为2.1%、1.1%、3.3%、4.3%和10.9%,在4个密度等级组(从低到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7.7%、16.1%、21.0%和45.2%。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Waldχ2=40.9,P〈0.001),随乳腺密度增长呈升高趋势(Waldχ2=17.6,P〈0.001);年龄每增长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年龄段的3.0倍(OR值=3.0);密度每增加1个等级,癌检出率是前一低密度组的1.9倍(OR值=1.9)。乳腺良性病变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乳腺密度与良性病变检出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及乳腺密度均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更大,乳腺密度与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关系在绝经后的老年女性更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