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泉州市历史上是疟疾的高发流行区,经过多年来政府积极参与和各级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疟疾在1994年以前,处于较低的流行程度。主要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1994年以来,泉州市安溪、惠安、南安有过小规模的爆发流行,1995年全市疟疾的年发病率最高达82.70/10万,经过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采取抗疟、防疟、灭蚊等措施,终使泉州市疟疾的年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3/10万,现将1994~1999年泉州市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雪娇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587-587
温岭市原为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曾于1951年和1972年二次发生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47.06/万和409.84/万。经多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后,至1983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下降为0.04/万,进入防疟后期阶段。为探讨此期的疟疾发病动态,将1983~1997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是以间日疟为主的疟疾流行区,最高发病年份1961年发病率达12 68.7/万,经防治,现已连续16年控制在1/万以下,现将5 3年防治历程作一回顾。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 0~2 0 0 2年疟疾防治资料以及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疟防资料汇编。1.2 方法将资料进行分类收集,核对后汇总利用。2 结果2 .1 疟疾流行情况2 .1.1 解放前疟疾的危害 据资料记载,民国年间武进“秋疟盛行,每户发病少则1~2人,多则5~6人,死亡相继”。江苏省预防医学历史经验记载:“张理党氏193 4年在常州调查89…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宜州市1950~2010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市各乡镇卫生院1950-2010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市20世纪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32.40/万,是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区,并有疟疾死亡病例.60年代后期未发现三日疟病例,发病率为30.11/万.70年代下降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黎平1951-2017年疟疾疫情资料,探讨其流行规律和特征,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黎平县1951-2017 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1-2017年累计报告疟疾62 642例,其中:间日疟62 335例,恶性疟234例,混合疟37例,三日疟35例,卵型疟1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99.51%、0.37%、0.06%、0.06%、0.002%。在疟疾高流行、控制流行、计划灭疟、后期监测、净化灭疟与消除疟疾这几个阶段中,经过积极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疟疾年均发病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254.97/万,逐渐下降至六十年代的33.91/万,八十年代的0.85/万,2006年后的0.02/万,2016年以后发病率为0;期间,曾出现过3次大流行,最大一次是1955年,报告28 594例,发病率为1 259.67/万;媒介监测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和传播优势蚊种;培训专业人员9 384人次;培训基层干部48 349人次;发热病人血检848 936人;居民血检122 431人;休根期病人治疗52 712例;病灶点处理57 074个;预防性服药133 460人;建立网络信息系统28个;灭蚊面积759 418m2,最后一例内源性病例发生距今已达12年,外源性输入性病例发生距今已有2年,达到了原卫生部《基本消除疟疾的标准》。结论 黎平县疟疾防治工作成绩显效,但随着外出务工和流动人员的增多,应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和防治知识宣传,杜绝继发性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五通桥区1987~1997年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报告如下:l疟疾流行概况五通桥区位于)I怖边缘,面积474.03Km’,年平均气温17.4C,年降雨量1390.06mm’,适宜媒介按蚊革生繁殖和疟疾流行。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按蚊11种,属嗜人按蚊和中华接蚊兼有的复媒介区,其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变化相一致。据记载建国后发生4次间日疟及恶性疟大流行:第一次1951~!954年发病率1915.59/10万,第二次1956年发病率3941.56/10万,第三次1963年发病率818.59/10万,第四次1975年发病率936.11/10万,曾有10年流行一次规律。自1987年开始加强疟…  相似文献   

7.
关于辽宁疟疾流行规律及间日疟是以长潜伏期或短潜伏期为主的问题,尚不够清楚。为探索这一问题,借助辽宁疟疾疫情资料及省内外的疟疾资料,做如下探讨。 (一) 辽宁疟疾流行的一般规律总观我省疟疾疫情资料,每年都有疟疾发生,年发病率动摇在0.85~256.80/10万之间,其中有三次大流行。1953年全省发病率为136.66/10万。暴发流行区在我省西部的锦州地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1987~2002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山市由于人口流动疟疾流行变化情况,为今后做好疟防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对中山市1997~2002年疟疾疫情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2年中山市共发现疟疾9905例,年均发病率为36.59/10万。其中输入病例1225例,占12.37%;本地感染病例8675例,占87.58%;血传病例5例,占0.05%。在本地感染病例中,本地居民发病2194例,占25.29%;外来民工发病6481例,占74.7l%。在全部病例中,输入性恶性疟3例,血传三日疟5例。其余9897例均为间日疟。病例集中分布于五桂山区及其周围丘陵地带的8个镇(区),其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1.56%。结论 由于人口流动,中山市疟疾发病率明显回升,70%以上病例发生在外来人口。为了控制疟疾流行,必须对重点地区的外来民工做好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病人检查疟原虫。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龙岗镇位于深圳东部,现有常、暂住人口239647人,流动人口十多万,一直列为深圳的重点疟防镇。现将该镇1992~1999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措施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龙岗镇1992~1999年疟疾月报表、血检阳性名单、个案调查表。2 结果21 流行概况1992~1999年共发病1020例,年发病率417~25696/十万,年均5789/十万。发病高峰在1993年,为25696/十万,此后发病率逐年大幅下降,至1999年已降到417/十万。疟疾绝大多数为散发,临床类型均为间日疟。 表1 龙岗镇1992~1999年疟疾流行概况年份人口数发病数常住暂住流动合计发病率(1/十万)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宜昌市近5年来疟疾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为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9年全市所有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全市疟疾发病率较低,呈波动性变化,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每年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7.17∶1,67.35%的患者年龄为30~59岁;疟疾高流行地区返乡及援外务工回国人员是主要患病人群;主要为间日疟.结论 宜昌市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在控制本地发病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培训和疟疾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出国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宜昌市近5年来疟疾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为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9年全市所有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全市疟疾发病率较低,呈波动性变化,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每年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7.17∶1,67.35%的患者年龄为30~59岁;疟疾高流行地区返乡及援外务工回国人员是主要患病人群;主要为间日疟.结论 宜昌市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在控制本地发病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培训和疟疾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出国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元江、新平属云南省内地疟疾高发县,是玉溪市的主要疟疾流行区,海拨为328~3137m,年平均气温23.9℃,年平均降水量1159.3mm,自然因素极有利于疟疾的流行。1994年主要传疟媒介数量多、分布广泛,疟疾发病率较高。为控制疟疾发病率,1998年开始实施大面积辛硫磷室内滞溜喷洒  相似文献   

14.
溧阳市1995年-2007年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溧阳市位于江苏西南部,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区域,全市共有10个镇,总人口78余万,历史上疟疾流行严重,属于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78年开始建立市、乡(镇)、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94年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开始进入疟疾监测阶段。为探索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属于非稳定性间日疟低度流行区。据疫情记载各县(区)均有发病,1951~1992年全市累计发病225979人。建国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流后,发病率高达112.47/万和51.94/万。采取以管理好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2~1988年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又开展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和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等措施。1979年以来发病率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分析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1951-2013年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疟疾流行的周期规律和成因,为消除疟疾路径分析和验证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周期图法。通过试验周期配合实际序列的方法,寻找疟疾流行的隐含周期。结果襄州区1951-2013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143.91/万,找出第一隐含周期为22年,周期振动检验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J=4.842 9,P0.01);第二隐含周期为23年(J=23.868 7,P0.01)。其中,1951-1979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352.55/万,未发现隐含周期(J=2.934 6,P0.05);1980-2013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10.63/万,隐含周期为14年(J=8.694 9,P0.01)。结论襄阳市襄州区疟疾流行存在周期性,但不同阶段的周期规律不同,其抗疟措施的变化和群众防疟意识的高底是影响疟疾周期性流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海口市1951—2019年疟疾疫情特征,为评价控制疟疾效果和制订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海口市1951—2019年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951—2019年报告疟疾病例34 408例,疫情经历了快速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51—1955年为疫情快速上升期,年发病率从273.08/10万上升至1 746.70/10万;1956年起疫情快速下降,至1965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年发病率从860.70/10万下降至7.92/10万;1966—2019年年发病率在0~14.70/10万。1991—2019年共报告病例441例。其中间日疟、恶性疟、卵型疟、未分型疟所占比例分别为70.07%、14.74%、0.45%、14.74%;疟疾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79.59%;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21∶1,职业分布前4位分别为民工、工人、农民和学生,占比分别为36.05%、12.02%、10.43%、10.43%。 结论 海口市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分型以间日疟为主,6—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以20~40岁男性青壮年为主,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和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平凡  张纪霖  张永建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03-104
临沂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非稳定性疟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防治前有 10a左右出现一次大流行的规律。 1960、1971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 2 0 2 10 .99/ 10万和 10 3 18.85 / 10万。经多年的防治 ,特别是 1980年以后 ,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至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已连续 3a降至 1/万以下 ,没有超过 5 /万的乡 (镇 )。 1988年经卫生部专家考核组考核 ,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观测该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规律 ,探索消灭疟疾的措施 ,1989~ 2 0 0 1年对疟疾在当地的流行趋势进行了观察研究。1 基本情况1.…  相似文献   

19.
左于会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15-1515,1519
淮安市(原淮阴市)地处江苏北部,总人口490余万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历史上曾在1960、1970年发生过2次疟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分别为38.6%和36.0%。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疟疾发病从1975年前的流行阶段转至80年代的控制阶段,至90年代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强化疟防后期监测管理,巩固防治成果,现对十五期间全市疟防管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98年镇江市献血员发生间日疟流行,占全市总病例的62.3%。最重的乡(镇)献血员疟疾年发病率达189.0/万,献血员患疟疾的相对危险度为同乡村非献血员的25.4(X~2=174.2),病因分数为0.829。献血员疟疾平均发病高峰为4月5日,20~岁年龄和女性发病较高。献血员疟疾与血型有非常显著关联,A/O相对危险度为382.2。病因分数为0.997。献血员A型血者是间日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