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高频喷射通气(HFJV)和肝素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治疗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将83例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病人分为HFJV治疗组、肝素雾化吸入组和联合治疗组,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独HFJV治疗后PaO2升高,PaCO2无下降;单独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后PaO2升高,PaCO2降低;两者联合治疗后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则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HFJV和肝素雾化吸入联合应用可使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得以显著纠正,而治疗中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朱维  吴香菊 《现代护理》2001,7(12):37-38
目的 总结高频喷射通气(HFJV)和肝素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治疗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83例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病人分为HFJV治疗组、肝素雾化吸入组和联合治疗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单独HFJV治疗后PaO2升高,PaCO2无下降;单独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后PaO2升高,PaCO2降低;两者联合治疗后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则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HFJV和肝素雾化吸入联合应用可使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得以显著纠正,而治疗中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 COPD) 肺功能康复的作用 . 方法治疗组 5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 BiPAP呼吸机 , 经用鼻 /面罩无创正压通气 (NIPPV)治疗 COPD、肺心病并Ⅱ型呼吸衰竭 (呼衰 ),以同期住院达同样标准的患者 32例仅采用常规治疗 , 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 , 作为对照组 .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 pH无明显变化 (P >0.05), 两组 PaCO2均有降低 , 而治疗组有明显下降 (P<0.01),两组 PaO2及 SaO2均有升高 , 而治疗组有明显升高 (P< 0.01). 结论 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 NIPPV对 COPD、肺心病并Ⅱ型呼衰的疗效较为肯定 , 可降低 PaO提高 PaO、减轻症状 , 有助于 COPD患者的肺功能康复 .  相似文献   

4.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老年肺心病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氦氖激光进行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内照射治疗50例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每日1次,每次50min,连用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PaO2平均上升(16.5±2.8)mmHg(1mmHg=0.133kPa),PaCO2平均下降(13.8±3.6)mmHg,红细胞压积平均下降(8.1±1.5)%。结论ILIB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有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控制性氧疗是Ⅱ型呼衰患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最常用的给氧方式是鼻导管法。通常认为鼻导管侧孔小,氧流量易控崩。为了观察鼻塞的氧疗效果,我们将40例肺心病Ⅱ型呼衰患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鼻导管给氧,另一组使用鼻塞给氧,给氧流量和时间均为1.8±0.21/min、吸入30min,给氧前后均采取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给氧方式的PaO2、PaCO2差异无显性(P>0.05),并且均可提高患的PaO2在1.6kPa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低潮气量通气及常规通气的疗效。方法:我院5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5例,以低潮气量通气;对照组25例,以常规潮气量通气。动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O2、PaCO2、pH的变化。结果:低潮气量通气组治疗天数4.02±1.50天,治疗后血气PaO2 14.50±6.21 kPa、PaCO2 5.53±0.42 kPa、pH 7.38±0.12;常规潮气量通气组治疗天数6.25±2.18天,PaO2 15,20±6.58kPa,PaCO2 3.32±0.74 kPa,pH 7.36±0.14。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应用低潮气量通气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呼吸功能的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O2sat)和C反应蛋白(CRP)]、B超检查[平静呼气末与平静吸气末的膈肌移动度(Δm)、用力呼气末与用力吸气末的膈肌移动度(ΔM)、平静呼气末与吸气末时膈肌厚度差值(Δd)]和肺功能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FVC)]。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O2为(81.92±5.66)mmHg,PaCO2为(43.16±4.92)mmHg,O2sat为(87.93±1.51)%;CRP为(15.83±5.36)mg/L,Δm为(16.96±3.25)mm,ΔM为(66.66±5.66)mm,FEV1为(44.85±5.24)%,FVC为(69.47±4.26)%,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呼吸功能,提高膈肌移动度和厚度,降低肺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高频喷射通气(HFJV)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FJV对Ⅰ型呼衰改变缺氧效果显著,不导致CO_2潴留。Ⅱ型呼衰HFJV组所有病例PaO_2均达满意水平,疗效明显优于HFJV/呼吸兴奋剂及低流量吸氧组,不导致PaCO_2升高。HFJV时气管内氧并非高浓度氧。本文结论:HFJV是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机械通气方式,对肺心病Ⅰ型及Ⅱ型呼衰均有显著疗效,不导致CO_2潴留。  相似文献   

9.
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HFOV)合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出现气胸的新生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2小时后PaCO2由(10.10±3.25)kPa下降至(5.80±1.82)kPa( P<0.05),PaO2由(5.50±1.12) kPa上升至(7.22±1.65)kPa ( P<0. 05),24 h后PaO2为(9.32±2.05)kPa ( P <0.01),并且经皮氧饱和度(FiO2)和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等均逐渐下降。经HFOV并闭式引流治疗,20例气胸患儿完全治愈15例,放弃治疗3例,2例双侧气胸患儿治疗无效。结论 HFOV对治疗新生儿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频机械通气(CMV)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治疗组56例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经用鼻/面罩无创正压气(NIPPV)治疗COPD,肺心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呼衰),以同期住院达同样标准的患32例仅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pH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aCO2均有降低,而治疗组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PaO2及SaO2均有升高,而治疗组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NIPPV对COPD,肺心病并II型呼衰的疗效较为,可降低PaO提高PaO,减轻症状,有助于COPD患的肺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②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0.62),(5.15±0.67),(5.38±0.67),(5.09±0.65)kPa,(46.5±5.8)%,(1.3±0.4)L,(47.9±5.3)%,(7.05±0.72)kPa;(4.12±0.66),(4.32±0.64),(4.28±0.51),(4.34±0.56)kPa,(41.2±6.1)%,(0.9±0.4)L,(43.5±5.6)%,(6.22±0.76)kPa,t=3.32~7.86,P<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0.62),(5.15±0.67),(5.38±0.67),(5.09±0.65)kPa,(46.5±5.8)%,(1.3±0.4)L,(47.9±5.3)%,(7.05±0.72)kPa;(4.19±6.60),(4.58±0.56),(4.51±6.00),(4.39±0.58)kPa,(42.3±5.6)%,(1.0±0.3)L,(44.3±6.1)%,(6.32±6.90)kPa,t=2.61~6.12,P<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0.73),(6.33±0.76)kPa,t=4.12,P<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TKP新型高频呼吸机高频喷射通气(HFJV)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分析37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科学使用HFJV治疗的情况,观察应用HFJV前、后患者呼吸频率(RR)、心率(HR)及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的变化及HFJV的并发症。结果:37例老年呼吸衰竭者中32例显效(86.48%),3例有效(8.11%),2例无效(5.41%)。6例患者出现鼻咽部干燥,2例患者出现腹部胀气。所有患者应用HFJV治疗后24h及撤机时RR、HR较应用前显著降低(P<0.01),PaO2、SaO2较应用前显著升高(P<0.01),18例Ⅰ型呼衰患者应用HFJV治疗后24h及撤机时pH、PaCO2较应用前无明显变化,19例Ⅱ型呼衰患者应用HFJV治疗后24hPaCO2较应用前明显升高(P<0.05),撤机后PaCO2较应用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科学合理使用HFJV可显著改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纠正低氧血症,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机械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呼吸肌疲劳的发生与低氧血症是否有关,氧疗能否改善其呼吸肌疲劳.方法:对68例营养正常的高原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测定肺功能、血气、口腔最大吸气压(PImax)、最大跨膈压(Pdimax)、膈肌张力时间指数(TTdi)、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TSF)和上臂中部肌围(MAMC).分为无呼吸衰竭[PaO2>6.0 kPa(1 kPa=7.5 mmHg),32例,A组]和呼吸衰竭(PaO2≤6.0 kPa,36例,B组)2组.B组患者在持续吸氧[氧流量2~3 L/min,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保持在87%以上]1日和10日后,停氧10分钟内分别重复测定呼吸肌功能和血气.结果:B组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率(FEV1%)、PImax、Pdimax、PaO2均显著低于A组,而TTdi和PaCO2均显著高于A组,P均<0.01;PImax、Pdimax和FVC、FEV1、FEV1%、PaO2、身高呈高度正相关;与PaCO2、年龄呈高度负相关,P均<0.01;B组氧疗后与呼吸空气时比较,氧疗1日PaO2和PaCO2显著升高,而PImax、Pdimax、TTdi无明显变化;氧疗10日,PImax、Pdimax显著升高,TTdi显著降低(P均<0.01),PaO2和PaCO2与氧疗1日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均>0.05).结论:营养正常的高原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有明显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呼吸肌疲劳;呼吸肌疲劳的发生与低氧血症有关,长期氧疗能明显改善呼吸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伴Ⅱ型呼吸衰竭(呼衰)综合救治的临床价值。方法COPD伴Ⅱ型呼衰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抗凝组)32例,与对照组(非抗凝组)33例,两组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呼吸兴奋剂应用及低浓度持续吸氧,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脉PaO2,PaCO2,比较住院日、住院费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5~7 d后PaCO2,PaO2明显好转,治疗10~12 d,PaO2进一步提高,心率,呼吸频率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治疗10~14 d病情好转。结论抗凝治疗对COPD伴Ⅱ型呼衰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留观室收治的53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低流量吸氧、祛痰止咳、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10 ml、25%硫酸镁注射液10 ml,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改变.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9.3%(25/28)和76.0%(18/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87,P<0.05);治疗组治疗前PaO2(8.36±2.28)kPa、PaCO2(9.31±3.41)kPa、全血黏度(12.12±0.45)mPa、纤维蛋白原(5.32±1.16)g/L,对照组治疗前PaO2(8.27±1.92)kPa、PaCO2(9.43±2.82)kPa、全血黏度(12.32±0.52)mPa·s、纤维蛋白原(5.18±1.23)g/L;治疗组治疗后PaO2(10.52±2.12)kPa、PaCO2(7.63±1.62)kPa、全血黏度(7.42±0.36)mPa、纤维蛋白原(3.21±0.97)g/L,对照组治疗后PaO2(9.15±1.83)kPa,PaCO2(8.54±1.67)kPa、全血黏度(11.92±0.31)mPa·s、纤维蛋白原(4.76±2.14)g/L;2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改善(P均<0.05),但治疗组血气分析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前列腺素E1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联用,能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室后负荷,扩张气管平滑肌、改善通气障碍,可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PaO2、PaCO2,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应用呼吸阻抗图和肺阻抗图探讨肺心病与膈肌疲劳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病与膈肌疲劳的关系。方法对64例肺心病患者进行呼吸阻抗图和肺阻抗图检测,分组统计膈肌疲劳图形阳性率;并对阳性组和阴性组进行肺阻抗图各参数比较。结果(1)肺心病伴与不伴呼衰组膈肌疲劳图形阳性率分别为75%与21.9%;(2)肺心病伴与不伴心衰组膈肌疲劳图形阳性率分别为80%与46.3%;(3)膈肌疲劳阳性组与阴性组肺阻抗图各参数均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肺心病的呼衰、心衰与膈肌疲劳互为因果,但肺心病严重程度与膈肌疲劳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肺心病不同状态血浆NO产物 (NO-2 /NO-3 )及其他相关指标 (L Arg、TNF、Ca2 )的水平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HPLC)、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 ) ,检测了 6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2 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NO产物 (NO-2 /NO-3 )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慢性肺心病患者不同状态血浆NO产物水平变化不同 ,与对照组 ( 2 72 2 .5 3± 80 4.40 )ng/ml比较 ,急性发作期PaO2 <60mmHg( 8kPa)时 ,血浆NO产物 ( 2 2 46.2 3±670 .5 4)ng/ml,明显降低 ( P <0 .0 1) ,当PaO2 >60mmHg时 ,其水平明显升高 ( 3 877.47± 93 0 .10 )ng/ml( P <0 .0 1) ,缓解期为 ( 2 82 8.96± 73 7.11)ng/ml,与对照组比无变化 ( P >0 .0 5 ) ,血浆NO产物变化与PaO2 呈正相关。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PaO2 >60mmHg组血浆L Arg( 0 .3 5± 0 .19)mmol/L明显降低 (P <0 .0 1) ,而PaO2 <60mmHg组及缓解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且NO与L Arg呈线性负相关。急性发作期TNF高于缓解期 ( P <0 .0 5 )。结论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NO的水平变化与PaO2 呈正相关 ,与L Arg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2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衰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内科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LIB及黄芪注射液静滴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PaO2 、PaCO2 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 (P <0 0 5或 0 0 1)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伴呼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ILIB及黄芪注射液治疗具有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降低血液粘稠度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于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18例。结果表明,当采用高频喷射通气频率110次/分,氧气驱动压力98~147kPa,血气分析示,PaO2、PaO2/Fi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aCO2亦明显升高(P>0.05);采用频率90次/分,氧气驱动压力50kPa,加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动脉血PaO2、PaO2/FiO2改善明显(P<0.01),PaCO2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喷射通气以较低流量供氧时,PaO2,PaO2/FiO2提高显著(P<0.01),而PaCO2无明显升高(P>0.05)。因此,适当调整高频喷气治疗的频率和压力对伴有CO2潴留的COPD呼衰,纠正低氧血症,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2)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177;0.62),5.15&;#177;0.671,(5.38&;#177;0.671.(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2&;#177;0.66).(4.32&;#177;0.64).(4.28&;#177;0.51),(4.34&;#177;0.56)kPa,(41.2&;#177;6.1)%,(0.9&;#177;0.4)L,(43.5&;#177;5.6)%,(6.22&;#177;0.76)kPa,τ=3.32~7.86,P&;lt;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gt;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gt;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177;0.62),(5.15&;#177;0.67),(5.38&;#177;0.67),(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9&;#177;6.60),(4.58&;#177;0.56),(4.51&;#177;6.00),(4.39&;#177;0.58)kPa.(42.3&;#177;5.6)%,(1.0&;#177;0.3)L,(44.3&;#177;6.1)%,(6.32&;#177;6.90)kPa,τ=2.61~6.12,P&;lt;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177;0.73),(6.33&;#177;0.76)kPa,τ=4.12,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