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儿童骨性Ⅲ类错病人(7~10岁)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在前牵引前快速扩弓1周。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①硬组织变化:ANB角增加5.37°(P<0.05),Wit’s值增加5.74 mm(P<0.05),Ptm-A增加2.49 mm(P<0.05),Yaxis增加1.82°(P<0.05);SNB角减小0.75°(P>0.05),Go-Me、Co-Gn分别增加0.64 mm、2.21 mm,但P>0.05,SN-PP减小0.61°(P>0.05),PP-MP增加5.54°(P<0.05),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分别增加3.98(P<0.05)、1.61(P>0.05);U1-NA角增加3.10°(P<0.05),L1-NB角减小1.23°(P<0.05),Ms6-PP距增加1.13 mm(P<0.05);②软组织测量项目变化:面型角增大5.98°,颏唇角减小2.45°、H角增大5.2°,上唇-E线距增大1.42 mm,下唇-E线距减小1.18 mm(P<0.05)。结论: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使面型改善,但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高角病人慎用。  相似文献   

2.
前方牵引对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个月,平均12.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矫治后的面突角、全面突角、下唇基角及鼻唇角明显减小,上下唇基角明显增大,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呈高度显著性,而上唇基角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鼻、上唇、下唇以及颏部四者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A组: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B组: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长度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①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使面突度明显减小,下颌后缩得到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而在下颌却不一致,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 ,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 ,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 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分为A组 :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 ;B组 :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 ;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长度变大 ,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 ,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 ,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 ,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 ,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一致的改变 ,使面突度明显减小 ,下颌后缩得到改善 ,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 ,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 ,而在下颌却不一致 ,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1)增加(均P<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相似文献   

6.
张进军 《口腔医学》2013,(2):140-141
目的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错。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16例,恒牙早期4例的骨性Ⅲ类错进行矫治。结果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具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建立了基本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矫治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国兴 《口腔医学》2009,(9):482-483
目的观察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反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前牙反伴软组织侧貌形态异常患儿28人,年龄8-11岁,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软组织侧貌的头影测量分析。对测量项目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下唇突角、鼻唇角、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突角、上唇突度明显加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FRⅢ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后鼻、上唇、下唇及颏部四者关系趋于协调,Ⅲ类面型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安氏Ⅱ类错He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错He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患者,其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研究,探讨软组织侧貌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采用不同拔牙矫治设计的安氏Ⅱ类错He患者,分为A组: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B组: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①A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角、上唇角、上唇长度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变小。②B组鼻唇角、上下唇角、下唇基角、下唇角、面角、颏突角、下唇长、面下三分一高变大,上唇角和上唇突度、下唇突度、鼻颏角变小。A、B两组全面高均变大,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安氏Ⅱ类错He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是一致的,其牙型、骨骼型从Ⅱ类变为Ⅰ类,覆盖其上的软组织也发生了一致的改变,使面突度明显减小,下颌后缩得到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更趋于协调美观。②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软硬组织的变化在上颌是一致的,而在下颌却不一致,软组织侧貌突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0 ~ 13岁。所有患者均为早期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远中磨牙关系,上牙列轻、中度拥挤,均角的非拔牙病例。应用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侧貌软组织相关指标的头影测量及比较分析,评价矫治前后相关软组织侧貌轮廓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均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将骨性Ⅱ类、远中磨牙关系的错牙合畸形矫正为骨性Ⅰ类、中性磨牙关系,患者侧貌改善,获得满意矫治效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鼻唇角增大、上唇倾角减小、上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UL-EP)减小、上唇突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明上唇得到了内收;颏沟倾角增大,说明颏部向前生长;下唇倾角增大,说明下颌向前生长。结论 通过口外弓配合固定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可明显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3个年龄组骨性Ⅲ类错殆患者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75例3~15岁的骨性Ⅲ类错殆的患者分为3~7岁,7~11岁,11~15岁3组,均应用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矫治后软组织的各项指标均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其中3~7岁组上唇基角增加明显,11~15岁组则下唇基角明显减少,3组之间的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年龄对于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矫治后的侧貌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年龄预测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宋洁 《口腔医学》2008,28(11):608-610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结合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成人中度骨性Ⅲ类错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12例骨性Ⅲ类错的成人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测量项目的对比以观察其颌面部的变化。结果12例患者在矫治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面中部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下切牙后移,患者的咬合及凹陷型侧貌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成人中度骨性Ⅲ类错,只要病例选择得当,上颌前方牵引结合直丝弓矫正技术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AngleⅡ1错畸形侧貌外形的变化。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AngleⅡ′错畸形病例11例。Ⅰ期治疗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应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软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结束后,软组织面角增大,颏部软组织增厚,角、颏唇沟深度减小。下唇突点-H线距离、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上唇基部厚度无显著性H变化。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AngleⅡ′错畸形的软组织面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垫式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在恒牙早期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矫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患者,用垫式快速扩弓器加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许多标志点在水平方向上都有明显变化,上颌骨明显前移(P<0.05)。结论 垫式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可改善患者软组织侧貌,有效治疗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  相似文献   

15.
李明  王春玲  侯鑫  高兴平 《口腔医学》2008,28(4):189-191
目的比较3个年龄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75例3.15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患者分为3~7岁,7~11岁,11~15岁3组,均应用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矫治后软组织的各项指标均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其中3~7岁组上唇基角增加明显,11~15岁组则下唇基角明显减少,3组之间的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年龄对于上颌快速扩弓结合前方牵引矫治后的侧貌有明显的影响,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年龄预测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患者对鼻唇颏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的38例骨性Ⅱ1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Headgear-activator组,每组均为19例患者。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所得角度和线距,采用SPSS 11.0软件包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切牙露齿度、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颏突角减小;上唇长、下唇长、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下唇突角、鼻唇角、颏唇沟角、软组织面角、Z角、面突角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可显著减小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下唇突度,改善开唇露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使侧貌轮廓变得自然舒缓,软组织侧貌趋于直面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联合固定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21例,利用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后,全口进行固定矫治,平均治疗时间为2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21例患者矫治后反(牙合)关系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侧貌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颌骨有明显的矢状向生长,其中SNA角、ANB角、Wits值及L1-MP的变化差异显著(P<0.01),SNB角、SN/MP、FH/MP、APDI及ODI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过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唇向生长,有效改善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面框和改良颏兜前方牵引器对23例骨性Ⅲ类错的儿童进行早期治疗。结果经过6~12个月的前方牵引以及二期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使前牙覆覆盖以及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对轻中度的骨性Ⅲ类错采取早期的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前方牵引是Ⅲ类错早期轿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采用骨种植钉前牵引对骨性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需行前牵引矫治的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植入骨种植钉配合面框式前牵引,平均治疗时间为9个月,力值为(3.5±0.1)N。治疗前后头影测量采用Legan&Burstone软组织分析法以及相关硬组织测量,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Ⅲ类错均得到改善,鼻底趋于丰满,颏部顺时针旋转,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下唇突度减小,软组织上下面高比、鼻唇角、上唇突度及颏唇沟深度无明显变化。上前牙无明显变化,下前牙舌倾,上颌骨向前生长,A点前移,SNA、ANB增大;SNB减小,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结论骨种植钉前牵引可促进上颌生长,使面中份丰满,且对上颌前牙轴倾度无影响,从而纠正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矫治后牙齿移动与唇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Ⅲ类错的生长发育期女性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治疗后上下唇的变化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之间呈现相关性,上切牙的唇向移动和前牙正常覆盖的建立分别与上唇突点的前移和上唇倾角的变化相关(P<0.01;P<0.001);上下中切牙角的变化与下唇突点的后退和下唇倾角的减小呈相关性(P<0.01);同时上下唇厚度的变化与上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亦有相关性,随着上切牙的前移,上唇厚度代偿性变薄,而下唇厚度则随着下切牙的舌倾而代偿性增厚。结论软组织侧貌及厚度均与牙齿的位置密切相关;上下唇位置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