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早期干预从而促进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4~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作为研究工具。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2 h/d报告率39. 4%。家庭养育环境良好的占13. 1%,较差15. 5%,一般71. 4%。检出行为问题儿童426例(32. 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501,P=0. 001)。视屏暴露是否过度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不同等级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视屏暴露和家庭养育环境关系密切,保持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适度控制视屏时间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3~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状况,探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与其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4月来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入园体检的401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其进行发育水平的评估,同时采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其家庭养育环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环境因子中忽视/干涉/惩罚与儿童大运动得分成正相关;除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外各因子均与精细运动成正相关;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与语言成正相关;除环境气氛外各因子与社交能力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和其家庭养育环境因素存在关联,创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有利于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907名3~7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城市儿童心理发育状况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采用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和自拟的影响因素问卷 ,调查了长春市 90 7名 3~ 7岁儿童。结果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8.0 8% ,其中男童为 2 2 .13% ,女童为 13.17% ;影响因素中寄养情况、学习环境、家庭类型、教育方式等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兴地区3 080例4~30月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分析不同性别发育差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方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监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3 080名门诊儿童进行测查,用发育商评估,对测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8月龄婴幼儿不同性别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9~30月龄婴幼儿不同性别婴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月龄各能区儿童心理发育状况中,13~18月龄婴幼儿大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能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19~24月龄和25~30月龄的婴幼儿,不同性别在五项能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其得分情况均表现为男性显著低于女性。结论男性婴儿发育迟缓较女性突出,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交行为三个能区表现明显,需要家长及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预防保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高婴幼儿生命早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余姚市450名4~7岁儿童心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k(CBCL4-16岁家长用)量表及儿童家庭问卷对4-7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结果:450名4-7岁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共有38人,异常率8.44%。各因子分高于正常范围者96人,占总人数的21.33%。因子异常率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男童因子分最高的前二位是:攻击行为(20%)及躯体诉说(14.54%)。女童因子分最高的前二位是:分裂样(31.7%)和社交退缩(17.01%)。城市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赖性重和任性娇气;郊区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依赖性重及生活能力差。结论: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对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儿童保健门诊开展以儿童为主导的新手父母亲职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年1月本院出生的第一产健康儿童42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定期的父母亲职教育,教育父母根据儿童的气质等独特个性特征进行儿童为主导的家庭教养。对照组不予亲职教育指导。采用访谈及自制的家庭养育环境问卷对所有儿童进行家庭教养环境的调查,同时使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进行智能及运动发育指数(MDI、PDI)的检测,并使用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问题测查。【结果】 1)两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儿童6月龄时MDI和P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时观察组儿童的MDI和PDI高于正常儿童组(P0.01);3)观察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组(P=0.035)。【结论】定期开展以儿童为主导的新手父母亲职教育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发育,具有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普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稳定状况,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量表对延边地区七所朝鲜族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共计3319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854名,非留守儿童146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方面出现差异,女孩的情绪稳定得分上均明显低于男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得分均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留守儿童情绪属于不稳定状态。结论: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3~6岁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湖北省襄阳市320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男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均P<0.05),女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均P<0.05)。不同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儿童心身问题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女童高于男童,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看护人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看护人为父母的儿童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看护人为祖父母的儿童;所在区域有无确诊或疑似病例情况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在以上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所在区域无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1.6%,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均为5.3%,学习问题检出率为3.8%,焦虑检出率为1.9%。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所在区域是否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回归效应显著(P<0.05)。结论 疫情对3~6岁儿童心理行为影响较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较高。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是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危因素,应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做好疫情期间儿童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2.
镇江市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早期进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儿童障碍筛查量表(PRS)筛选出可疑学习障碍儿童81例,并按1:2设置对照。同时对243例儿童使用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进行测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11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11岁学习障碍女生在抑郁、社交退缩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12~13岁学习障碍男生在多动、违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东省济宁市11~17岁双生子心理和行为发育现况,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对济宁市210对11~17岁的双生子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双生子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得分低于普通儿童;除违纪症状外,各综合征得分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自评症状得分高于女性,且违纪(t=2.569,P=0.011)、攻击(t=2.665,P=0.008)和外向(t=2.927,P=0.004)3个因子在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遗传分析显示,退缩、主诉、焦抑、社交、思维、注意、违纪、攻击和内外向症状的遗传度分别为0.085,0.159,0.054,0.043,0.126,0.002,0.086,0.076,0.001和0.081.结论 双生子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普通儿童;在青少年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环境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农村12月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基层儿童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儿保门诊就诊的265例12月龄儿童,接受丹佛发育筛查量表(DDST)筛查,对筛查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5例儿童中,筛出可疑+异常儿童48例(18.11%),发育迟缓主要集中于精细动作-适应性能区,大运动能区次之(P〈0.01)。切年龄线项目发育绝大多数落后于量表。该镇农村12月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对落后,各能区发育不均衡。其中抚育人文化、生后6个月内喂养方式和12月龄头围大小对12月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鼓励父母抚育婴儿,掌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知识和技巧,加强婴儿运动锻炼,提倡母乳喂养,有利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环境。 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无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家庭养育环境各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6,-7.395,-9.393,-9.348,-9.773,-12.618,-13.633,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积极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以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丽水城区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的家庭氛围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指导、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城区7所幼儿园1 109名在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自行设计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软件,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6.65%,女童行为异常发生率高于男童。家庭月收入、家庭教育工作承担者、父母与子女关系状况、孩子不听话、闯祸后采取方法和儿童性别对学前儿童行为发育有较大影响。结论儿童行为异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必须重视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采取鼓励、支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目的了解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淮北市82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19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满意度的同伴、教师和学业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3.02,2.97,P值均〈0.01)。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因子、家庭适应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因子等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因子上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家庭背景的留守儿童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的女生、初二年级学生及城镇家庭学生的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9.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2个县4所乡镇中学1 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儿童713名,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上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孤独感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维度是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苏州外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苏州外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为制订外来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CBCL)对苏州外来儿童1750名进行调查,并与苏州城市小学生、宿迁农村小学的儿童(分别为2360和1007名)进行比较。结果苏州外来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8%,女童为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P0.05);不同年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5);3组儿童总体检出率、异常因子≥1个以上的检出率、按性别或年级分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均为外来儿童检出率高于其他2组儿童。结论苏州外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