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模式。方法:将原先相互独立的院前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合并,成为一个统一指挥、紧密联系的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转程序、中西医结合急救规范及计算机管理系统。观察三位一体急救中心成立前后各2年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呼救关键抢救间期、急诊患者综合满意度、年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及经济收入增长情况。结果:三位一体急救较传统模式急救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0 %提高到35 .0 % ;患者存活率从0 .2 %提高到2 .2 % ;呼救关键抢救间期从平均5 5 m in缩短到平均2 8min;患者综合满意度从85 %提高到95 % ;年急诊患者数量提高了10 3% ,抢救患者数提高了4 4 0 % ,直接经济收入增长了5 4 %。结论: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急救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急救速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综合满意度,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目的 分析探讨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强化院外猝死的急救干预。方法 收集1999年1~12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874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统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4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93.8%;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24例中16例复苏有效,有效率66.67%,而后再由医生进行CPR的815例中43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仅为5.28%,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呼叫~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16分钟和9.90分钟;经除颤、气管插管后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2.59%和28.22%,面未用除颤、气管插管的有效率仅为5.89%和1.92%,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现场复苏有效58例(6.91%),复苏成功1例(0.12%)。院外猝死率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结论 降低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①要识别、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③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呼叫~到达现场间期;④要针对不同季节和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晕厥的院前救治情况以提高晕厥的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2010年12月以“晕厥”为呼叫原因的院前急救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现场初步诊断心血管疾病41例,占11.4%,神经系统疾病80例,占22.2%.现场急救护理项目中心血管疾病院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11例(占26.8%),气管插管8例(占19.5%).结论:应提高晕厥的院前辨识率,加大院前急救人员对晕厥患者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规范的急救程序提高晕厥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汪绪伦  欧兵  林锎 《临床急诊杂志》2012,(5):335-336,339
目的:探讨标准化院前急救程序在呼救"晕厥"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规避院前急救风险。方法:对256例呼救"晕厥"的院前急救患者随机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程序急救,其中130例采取非标准化院前急救,126例进行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统计病种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结果:呼救"晕厥"患者病种复杂,心跳骤停占7.0%,昏迷占14.8%,晕厥占19.1%,癫痫状态占17.6%,死亡占23.8%,其他占17.6%。出车响应时间满意度评分非标准化组45.8%,标准化组87.3%;现场急救满意度非标准化组76.3%,标准化组85.1%;安全转运满意度非标准化组85.2%,标准化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救"晕厥"患者采取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程序可以缩短出车响应时间,提高现场急救和转运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病因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2月385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85例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不明原因为前4位;全部病例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均未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有最初目击者155例(40.3%);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并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32min和10.23 min;所有病例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360例(93.5%),现场复苏有效25例(6.5%),复苏成功1例(0.26%);由急救人员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1.2%和33.3%,而未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3%和0.6%,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识别高危人群,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由最初目击者及早开展CPR,尽可能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早期除颤及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的时间、病种及院前处理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5年5月间5016例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的院前急救时间、呼叫病种构成及院前急救结果。结果:出诊记录共5121例,有效出车共5016例。其中男3326例,女1690例;院前急救时间集中在10~20min内(2048例占40.8%);呼叫原因主要为“车祸”(1284例占40.2%)及“昏厥”442例占24.5%);院前急救结果接回医院3677例(占73.3%),空车781例(占15.6%),现场处理356例(占4.0%)。结论: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是创伤,特别是交通伤,应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加强院前创伤抢救的技术和完善急救设备,加强院前急救医护的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知识公众调查分析与培训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其中,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核心问题^[1]。我们对不同人群在院前现场应急抢救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对被调查者进行培训干预,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和参与意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104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8例,复苏率为7.69%,其中2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 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中心城区2003年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143病例及失败的病例为对照,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院前复苏成功与未成功各143例,心电图表现室颤(VF)、无脉搏心电活动(PEA)、直线分别为9.1%、32.7%、58.2%,对照组为7.7%、23.1%、69.2%;平均呼救一到达现场间期分别为9.46min和9.42min,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分别为4.2%和0.7%。结论 ①上海院前急救的心搏骤停者中,VF只占少数。②在公民中普及CPR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有重要意义。③院前熟练掌握规范的BLSD-ACLS复苏技术,尽力缩短呼救一到达现场间期、首次除颤间期和到达医院间期是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328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院前急救相关措施.结果 328例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为67.07%(220/328),失败率为32.93%(108/328).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临床表现、原发性疾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方法、急救中心出车时间等.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方法、急救中心出车时间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受到多重客观因素影响,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可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目击者是否施救、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救中心出车时间等综合因素综合考虑合适的复苏程序,以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