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间不同抗体检查均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或者间接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各组之间抗体的阳性率。结果除了乙型肝炎组的抗线粒体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之外,其余组的抗体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慢性肝病中,肝病相关抗体检测起到有效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泉州市青年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市青年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部分青年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g)及其抗体(HBeAb)以及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4593例中2673例为全阴性,占总数58.20%;1920例为HBVM5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总阳性率为41.80%,模式共有14种,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感染期模式组以"135"和"145"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组以"25"和"2"模式为主。结论在泉州市青年健康人群中,乙肝的总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和乙肝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法对351例乙肝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组(1组)和"HBsAg(+)、HBeAg(+)"组(2组)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3组)、"HBsAg(+)、HBeAb(+)"组(4组)、"HBsAg(+)、HBcAb(+)"组(5组)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cAb(+)、HBeAb(+)"组(6组)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31.4%,8.3%,23.7%和4.5%。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定量检测HBV-DNA能真实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Abbott微粒子酶免疫荧光法(MElA)进行检测,统计血清中HBV-DNA含量与e抗原含量,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376例患者血清分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HBeAg(+)/抗-HBe(+)、HBeAg(-)/抗-HBe(+)三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轻、重度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组含有的HBV-DNA比e系统双阳性、e抗原阴性含量都要高(P<0.05),HBV-DNA和HBeAg的含量间存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随病情越重,HBV-DNA平均含量就会越低。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路桥区某中学2005年至2007年新入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查623名,其中男316人,女307人,年龄13~16岁,平均14.5岁。1.2调查及检测方法入学后一年内进行调查,于清晨空腹采血2.5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清中总IgE抗体和特异性IgE(sIgE)抗体在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含量和过敏原种类.方法 使用免疫印迹方法,对27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总IgE及sIgE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总IgE阳性率为7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105,P< 0.001),其中sIgE阳性者所占比率为62.76%.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吸入组较食人组高,分别为174例(64.93%)和94例(35.07%),吸人组中最高为户尘螨/屋尘为62例(23.13%),食入组中最高为贝/鱼/虾/蟹为28例(10.45%).结论 血清中多种过敏原参与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通过测定血清总IgE水平,以及检测特异性过敏原sIgE水平,研究患者发生疾病的过敏原,可以为临床诊疗该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桂丹  王欢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259-26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85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和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7.9%),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患者阳HBV-DNA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1.3%),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 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用HBV-M,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还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8.
2492例住院患者丙肝抗体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本地区住院病人和健康体检人员丙型肝炎(HCV)感染情况及丙型肝炎与肝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结果 2492例患者抗-HCV阳性者48例,其中肝病组350例,28例为阳性,阳性率达8%,非肝病组2142倒,20例为阳性,阳性率为0.9%。结论 肝病组丙肝感染率较高,与非肝病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LGY-801肝病治疗仪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肝病治疗仪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穴位导入治疗,一日1次,30d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为干扰素组。治疗仪组和对照组均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的基础上用药;比较临床症状、ALT、AST、HBV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在e抗原(HBeAg)转阴、e抗体(HbeAb)转阳、HBV-DNA滴度下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WLGY-801型电脑肝病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e抗原(HBeAg)转阴、e抗体(HbeAb)转阳、HBV-DNA滴度下降方面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并有一定的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抑制HBV-DNA复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甘胆酸 ( CG)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 ,对 1999年来我院就诊的肝病患者 90例进行检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正常组 15名 ,系我院体检中健康检查合格者 ,男性 9名 ,女性 6名 ,年龄 ( 38± 8)岁 ,均无心、肝、肾等慢性疾病。肝炎组 90例 ,系我院 1999年来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甲型肝炎 12例 ,乙型肝炎 5 8例 ,丙型肝炎 12例 ,戊型肝炎 8例 ;急性肝炎 44例 (黄疸期 2 4例 ,恢复期 2 0例 ) ,慢性肝炎 2 6例 (轻度 11例 ,中、重度 15例 ) ,肝炎后肝硬化 2 0例 (活动期 13例 ,静止期 7例 )。年龄 ( 42± 15…  相似文献   

11.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PreS1-Ag在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87.3%和80.0%;在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及HBsAg(+)组的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7.5%、63.9%和25.0%;PreS1-Ag在HBeAg(+)组的阳性率为86.2%,明显高于在HBeAg(-)组的52.1%(χ2=21.33,P<0.01);3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61.9%,HBeAg阳性率为28.7%(χ2=73.098,P<0.01)。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且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感染类型、HBV-DNA含量及其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对8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进行HBV标志物、HBV-DNA及AFP含量的检测。结果:81例患者中HBV标志物阳性74例,感染率91.36%,感染类型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 sA g)、乙型肝炎e抗体(HB eA 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 cA b)阳性为主,占51.85%,HBV标志物阳性组AFP升高与HBV标志物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HBV-DNA阳性52例,HBV-DNA阳性组AFP升高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有关,对HB sA g,HB eA b,HB cA b持续阳性者要高度重视,AFP水平受HBV感染的影响;HBV-DNA阴性者,需临床结合AFP值和影像学检查来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4.
“二对半”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吗? 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但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的表面,不能游离在外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性标志物的价值。方法300例乙肝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CLIA法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00%、53.67%、96.33%、85.67%,高于ELISA法的66.00%、38.33%、82.33%、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同时为阳性:HBsAg 198例,HBsAb 115例,HBeAg 247例、HBeAb 289例、HBcAb 221例;CLIA法检测为阳性但ELISA法检测为阴性:HBsAg 33例,HBsAb 46例,HBeAg 42例,HBeAb 1例,HBcAb36例。当测定值显著大于上限值时,ELISA方法与CLIA法的阳性检出率基本一致,CLIA法的检出限显著低于ELISA法,低浓度时其敏感度更高。结论CLIA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时敏感度更高,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及诱导的体液免疫效果的加强作用。方法将Gm-csf和乙肝疫苗分别采用4种不同的免疫顺序,联合免疫BALB/c小鼠。定期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产生的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sAg)的抗体水平。结果联合免疫Gm-csf,可提高小鼠产生的抗-HBsAg抗体水平;②单次免疫后7 d,混合疫苗组的血清抗体滴度最高,为疫苗组的7.5倍;直至免疫后35 d,混合疫苗组仍为最高,为疫苗组的9.2倍;③二次免疫后14 d,混合疫苗组血清中抗体滴度与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提高(P<0.05),随后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和疫苗+GM组血清中抗体滴度都先后达到峰值,分别为疫苗组的10.0,10.1,8.2倍。④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达到稳定状态后,用乙肝疫苗原液进行挑战实验,抗体快速达到峰值,分别为挑战实验前的9.2,5.2,12.8,4.8倍。结论通过Gm-csf的联合免疫,可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增强乙型肝炎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何妍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34-43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伴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88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者46例,自身抗体阴性者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3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隔1日注射1次,同时给予利巴韦林800mg,每日一次,口服。总治疗疗程为48周,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和抗病毒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结束时(48周)生化学应答与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3.91%和73.91%)明显高于阴性组(50.00%和45.23%),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伴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为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伴自身抗体阳性患者提供有效地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16):58-61
目的探讨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食物不耐受(FI)特异性IgG抗体和食物过敏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及其与P物质(SP)、胃动素(MLT)和生长抑素(S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组研究50例符合条件的再发性腹痛患儿和5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和食物过敏特异性IgE抗体及胃肠激素SP、MLT和SST水平。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儿童血清总IgG。分析血清总IgG水平与SP、MLT和SST相关性。结果 55例再发性腹痛患儿出现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者39例,阳性率为7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为30%(χ2=17.55,P<0.01)。两组儿童对食物过敏特异性IgE抗体阳性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总IgG和SP、SST明显高于对照组,M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IgG与SP和SST呈正相关,与MLT呈负相关(P<0.01)。结论 FI与儿童再发性腹痛联系密切,FI血清总IgG与再发性腹痛患儿胃肠激素SP、MLT和SST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自Blumberg(1963年)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来,有关乙型肝炎的实验室与临床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由Feinstone在甲型肝炎患者的急性期的粪便中发现有病毒样颗粒存在,并用免疫粘附血凝法检测了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使甲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成为可能。但1974年美国在输血后肝炎血清学探索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大鼠抗透明带抗体的检测方法,探讨抗透明带抗体与母鼠年龄的关系。方法用BA-ELISA法,检测了28只老年母鼠、20只青年母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并与40只正常妊娠大鼠对照。结果老年母鼠组阳性率为32.14%,青年母鼠阳性率为15.00%,正常妊娠大鼠阳性率为5.00%;抗透明带抗体阳性14例,总阳性率为15.9%(14/88)。结论用BA-ELISA法能够检测大鼠血清抗透明带抗体,正常妊娠组抗透明带抗体含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