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金凤 《航空航天医药》2012,(10):1235-1236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12~2012-01于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保守疗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的患者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 mg,开始治疗后3个月B超复查子宫肌瘤大小改变情况,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子宫肌瘤与治疗前相比体积缩小超过50%的患者33例;与治疗前相比缩小大于20%不超过50%的患者77例;与治疗前相比缩小不超过20%的患者26例。结合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33例,有效77例,临床有效率为80.9%。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是一种经济、简便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2岁。2002-08-12因“停经18-3周,间歇性右下腹疼痛12h”为主诉,以“急性阑尾炎;中期妊娠”收住。末次月经:2002-04-11。停经40d有轻度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早孕反应。测尿HCG( )。孕3月后无不适。于2002-08-11晚无诱因出现右下腹间歇性绞痛。不伴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二便正常。入院查体: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膨隆。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3.
巨大子宫肌瘤1例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妇产科齐璇(扬州225003)关键词子宫肌瘤患者51岁,因发现腹部增大2月,下腹疼痛36于1996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2月前起发现下腹部饱满,且逐渐增大伴有腹胀,胃纳差,有尿频、尿急,无血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方法。方法治疗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调整饮食,以及排空膀胱的手术前准备工作,在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对患者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宣教,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结果通过对90例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子宫切除后的心理负担。结论有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并发症,积极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有手术指征要求保留子宫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准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手术效果等。结果42例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除2例改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因止血困难中转开腹术外。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微创、可行、效果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丽娟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2):1469-1471
目的:通过腹腔镜、开腹术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对比,探讨腹腔镜巨大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myomectomy.LM)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01~2011—01收治的8—11cm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8例LM及25例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开腹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结论:LM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安全可行。前提是手术医师要有丰富手术经验及缝合技术。如果子宫肌瘤较大手术时间会延长,与取出费时及缝合困难有关,但出血量无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剥除术和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LsH)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妇产科84例子宫肌瘤患者并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LSH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内分泌状态变化并对比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E2、P、FSH、LH内分泌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E2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子宫肌瘤均有显著疗效,子宫肌瘤剥除术相较LSH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影响较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两组都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治疗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血散结汤剂治疗.结果:疗组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62.9%,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中与治疗后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类似(P>0.05).结论: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能提高治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免除患者手术痛苦,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妇产科较常见,对其进行围生期监管,尤其对剖宫产中是否剜除肌瘤,手术方法及预后如何,一直有争议。1992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对妊娠并子宫肌瘤46例,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剜除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子宫动脉起源及开口情况进行分析,提高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成功率.资料与方法 7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及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起源及开口情况,并比较用不同投照角度造影对子宫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40.8%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29.6%源于臀下动脉;18.3%源于阴部内动脉,8.5%源于脐动脉,2.8%髂内动脉主干.47.3%子宫动脉在正位造影显示较好,86.2%子宫动脉在10°~30°右斜位造影或10°~30°左斜位造影显示较好.结论 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分支;斜位造影显示子宫动脉优于正位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别用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核除术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者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核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经腹子宫肌瘤核除术,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6.5±13.5)min、(104.1±2.4)L、(10.5±3.2)d,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0.5±10.5)min、(76.1±2.1)L、(6.2±2)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对照组患者的发热情况、镇痛药物应用、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分别为18(45%)、19(47.5%)、(31±13)h、(4.3±2.1)d,实验组患者的发热情况、镇痛药物应用、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分别为14(35%)、5(12.5%),(21±6)h、(2.7±0.5)d,实验组的发热情况、镇痛药物应用、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应用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核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发热概率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及合理处理方式。方法 对本院近 10年来 10 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5例患者 17例经阴道分娩 ,88例行剖宫产术 ,其中 81例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结论 B超是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 ;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子宫动脉起源及开口情况对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子宫动脉起源及开口情况进行分析,提高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成功率。资料与方法7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及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起源及开口情况,并比较用不同投照角度造影对子宫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40.8%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29.6%源于臀下动脉;18.3%源于阴部内动脉,8.5%源于脐动脉,2.8%髂内动脉主干。47.3%子宫动脉在正位造影显示较好,86.2%子宫动脉在10°~30°右斜位造影或10°~30°左斜位造影显示较好。结论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分支;斜位造影显示子宫动脉优于正位造影。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是中年以上妇女的常见病。 1995年Ravina等[1]用子宫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子宫肌瘤 ,为该病开创了一个有效的微创治疗新方法 ,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998 0 6月~2 0 0 0 0 7月我们对 3 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进行肌瘤相关动脉栓塞治疗 ,取得了缩小肌瘤、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7.
郭彦玲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58-1858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连续3个月。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血常规检查治疗前后病人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月经的变化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患者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血红蛋白含量明显提高,月经复潮后经期明显缩短、经量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12.5 mg/d连续使用3个月具有较好治疗子宫肌瘤及改善子宫肌瘤患者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茜  赵菊芬  霍竹惠  杨柳风 《西南军医》2009,11(6):1072-1073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妇女,发病率约20%^[1],而大多数患者需要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等,常见的术式是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随着微创理念普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受到广大妇产科医生的重视,我院于2005年5月至2009年1月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98例,  相似文献   

19.
患者68岁,已婚,孕5胎产5胎,因腹部胀痛活动受限,不能平卧半年就诊,当地医院诊为肝硬化腹水?随之来我院,经病史及体检及辅助检查诊为巨大卵巢瘤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查体:呈慢性病容,心电、胸透均无异常,腹部高度膨隆,肝脾未触及,全腹可触及囊实相间之肿物,无压痛,辅助检查B超,报告为腹腔巨大囊实相间肿物(以实性为主),前后径大于18cm,不除外巨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外阴老年性改变,宫颈光滑,已萎缩,盆腔子宫附件触及不满意,整个瘤体不活动,质地较硬,于宫颈分不开,初诊,巨大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待除外,住…  相似文献   

20.
一、资料与方法 子宫肌瘤变性11例,其中玻璃样变性6例,囊性变4例,钙化2例,囊性变合并钙化1例。年龄35—52岁,平均4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